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
• 其一
010-1 010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010- 1010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010 -1010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3336 0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010 -1010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010- 1010
•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3336 0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白话翻译
一
我从小就不随波逐流。我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一不小心就陷入了仕途的陷阱,转眼间我已经离开家乡十多年了。
笼中的鸟常常向往过去的山林,池塘里的鱼常常向往过去的深渊。
我愿开垦南荒荒地,保持朴素耕种乡村。
屋子周围有十几亩地,有八九间茅草屋。
榆柳树荫遮屋后檐,桃李争春满院前。
远处依稀可见邻近的村庄,村子里飘着做饭的炊烟。
深巷里几声狗叫,桑树顶上一声公鸡啼鸣。
庭院里没有灰尘和干扰,安静的房间里充满了舒适和悠闲。
被困在笼子里很久了,没有任何自由,今天终于回到了临山。
第二
我住在郊外,很少住在一起。巷子里很难听到车马声。
白天时常关上柴门,独自呆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没有任何杂念。
偏远村庄的人们善良善良,经常隔着小草互相交流。
他们相见时,不谈世事,只谈桑麻的生长。
我种的桑树不断长高,我耕种的土地一天天扩大。
我常常担心严霜雪突然下得早,把桑树弄得像零散的小草。
第三
南山脚下的田地里种豆子,结果却是草茂盛,豆苗稀疏。
一大早起床,到地里除草。黄昏时分,月光下,你又回到田里锄地。
狭窄的小道长满了草木,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湿了并不可惜,只是希望不要违背我的隐居之意。
第四
离开山泽出仕已久,如今又回到树林田野享受欢乐。
我带着儿子、女儿和侄子,穿过茂密的植被寻找废墟。
我在荒野墓地之间来回走动,依稀还能认出那些老房子。
房屋的水井、炉灶下留有遗迹,还残留着腐烂的干桑、竹子。
我问这里捡柴的人:以前的居民在哪里?
这里的樵夫对我说:他们都死了,没有留下子孙。
确实,三十年来市场面貌发生了变化!
人的一生就如虚幻的变化,最终必然回归虚无。
第五
我拄着拐杖走回家,心中充满遗憾。崎岖的小路布满了荆棘。
洞里的水清澈又浅,可以用来洗脚提神。
滤出新酿的酒,杀鸡招待邻居。
日落之后,屋子里已经黑了,没有蜡烛,我们只好点柴火。
高兴的时候,怨恨黑夜的短暂,却不知不觉又看到了初升的太阳。
第六
向东高地栽秧,田野里秧苗茂盛。
虽然辛苦了有些累,但自制的清酒足以缓解我的疲劳。
傍晚开车回去,山路渐渐黑了。
看看以前的村庄,炊烟已袅袅升起,孩子们正在等我回家。
你想问我为什么这样做?人一生都得工作。
只愿桑麻农兴,蚕业纺织兴盛。
我不想被听到,这就是我想要的。我希望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创作背景
陶渊明二十九岁开始为官。为官十三年。他一向厌恶官场,向往乡村。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他最后一次出仕。他担任彭泽县令80多天,就辞官还乡。他再也没有当过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童《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出于对颓废现实的不满而归隐。当时,县里一位邮政督察来彭泽视察,官员请他问候,以示尊重。他怒道:“我才不要给村童五斗米的跪拜呢!”陶渊明生性热爱自由,但当时的官场极其腐败,上谄媚下,胡作非为,气节尽失。一个正直的学者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更不用说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了。经过十三年的曲折,陶渊明终于彻底明白了这一点。陶渊明的性格与政治社会的根本对立决定了他最终的隐居决定。从此,他结束了自己隐形身不由己的生活,结束了乡村的生活。回国后,创作了一套诗集《归园田居》首。
文学鉴赏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秽和世俗的束缚,毅然辞职隐居耕田。脱仕后的轻松感、回归自然的喜悦,以及静谧的田园、朴素的交流、辛劳的经历,使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篇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述了诗人隐居后的生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辞官隐居后的愉快心情和田园生活的乐趣,从而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工人的欢乐;同时也寓意着作者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表明作者不愿与他人为伍,愿意忍受田野生活的艰辛,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这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居山林、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凡脱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的“归园居田”其实就是作者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原因不仅在于,每首诗都从辞去官场、与亲友聚会、享受农活、拜访故友、夜饮等几个方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表达的情感而言,总体来说,这套诗贯穿这组诗的始终是一种自然的品质和愉悦的情趣。诗中虽然有情感的动荡和转折,但欢乐乐观的明亮色彩贯穿全诗。
一
第一首诗主要以悔开始,以庆结束,悔恨“误入尘网”和“久居笼中”的苦闷和痛苦,庆幸最终“归来”的安慰和喜悦。到花园”和“回归自然”。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对肮脏官场的厌恶和对山林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和陶醉。
“俗韵少,自然爱山峦”。所谓“俗韵”,无非是迎合世俗、应酬、占人便宜的心情和能力。这是诗人从来没有学过的。作为一个真诚直率的人,他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大自然有共同之处,所以他“爱秋山”。前两句就显露出作者孤傲不羁的性格。看透官场后,他执意离开,表达了他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也是一个伏笔。这是诗人进入仕途却最终辞官还乡的根本原因。
“我一不小心掉进了尘网,失去了三十年。”生命往往是最后的手段。作为官宦家庭的子弟,入仕是常见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典、想要在社会上求得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活,过上舒适的生活,也需要当官。于是,就不得不违背自己的“韵”和“本性”,在官场里奔走。回想起来,我发现自己已经误入歧途,陷入了束缚人性的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口气三十年”应该误认为“十三年”。从陶渊明入仕到最终退休,整整十三年。这句话看似只是一句平淡的描述,但细细体会,却大有深意。诗人像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一样对乡村感叹道:“唉,分别已经十三年了!”他心中涌起无限的情感和眷恋,但他还是将其掩饰在了文字中。
“笼中鸟思故林,池中鱼思故深渊”。虽然他“跌入尘网”,但他的情怀却没有改变。这两句话着重描写了当官的心情。从上到下,语气流畅,没有任何阻碍。因为使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和对比的句型,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造南原野,谦逊归园”,《守拙》回应“少无惯韵”—— 因为不懂得利用伎俩,不如坚守自己的愚昧,也没有必要强行融入这个世界; 《归园》回应“性”既然我爱秋山》——有这个性质,我就顺着这个性质,让这一生自然舒展,得到最好的。开头写的矛盾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屋十余亩,草房八九间”,简单的勾画出主人生活的质朴。虽然没有雕梁画栋,但屋后榆柳绿荫,堂前桃花梅花,古朴与辉煌交相辉映。
“远处的村庄温暖,废墟中的炊烟依然存在。”温暖是模糊的。村庄相隔较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中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会轻轻地添上几笔墨。依依是指炊烟轻柔缓慢地升起。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人一种平静、安宁的感觉,仿佛世界没有受到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在巷子里狂吠,鸡在桑树上打鸣”,这幅美丽的田园画顿时栩栩如生。这两句改编自汉乐府《鸡鸣》“鸡啼高树梢,犬吠深宫”,稍有改动。但诗人无意用典故来炫耀自己的知识,他只是随手拿起。他写的不是虫鸣鸟叫,而是极为常见的鸡鸣狗叫。因为鸡叫声和狗叫声同时响起,是最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也是与整个画面最和谐统一的。很难说所谓的“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百姓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是否也已经消失了。渗透到其中。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两笔缺一不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氛围,丝毫不破坏宁静的意境,没有任何喧闹和烦躁。将此与王绩的名句“林中蝉喧更幽,山中鸟鸣更幽”相比,别人所流传的所谓“以动写静”,实在是太强调和费力。
“屋里没有灰尘和杂乱,空荡荡的房间里充满了闲适。”尘埃杂乱是指世事,空室是静室。既然当官了,难免要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傻事,以及很多无聊的应酬。现在他们都摆脱了束缚,悠闲地生活在安静的住所里。然而,最让笔者高兴的并不是这份闲暇,而是从此以后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了。
“在笼子里呆久了,可以回归自然了。”自然既指自然环境,也指与自然和谐、不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呼应了“俗无合韵,性爱山峦”的开头。同时,它们也是一个亮点,揭示了《老子》的主旋律。但这种回应和观点根本不是被迫的。全诗从官场生活的浓烈厌倦,走向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和新生活的喜悦。一种轻松的感觉自然流露出来。这样的结局既微妙又合乎逻辑。
这首诗最出色的是景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园林景色,远近景相交,生动传神;其次,诗中多处使用双句,如:“后檐榆柳荫,堂前桃李花”。还有对比技巧。用“尘网”、“扇笼”、“园田寓所”来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的热爱;另外,语言清晰清新,几乎像白话一样,朴实无华。这首诗呈现了完整的意境,而诗的语言完全是为了呈现这种意境而服务的,不追求表面的美,所以这首诗显得自然。总之,这就是通过艺术追求和艺术努力而达到的本质。
第二
这首诗着重描写了重返田野后的日常生活和适应的心态。诗意脉络清晰,结构有序。前四句是这首诗的第一层,从前面写“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使用“田”、“穷巷”、“景飞”、“空室”,反复强调乡村生活的贫困,寓意他拥抱贫困、志存高远的崇高之心,描写他的回归。到乡下。此后,他很少与世人交往,心中所有的世俗想法都被抛在脑后。
“野外人少,穷巷少鞅。”在“长期生活在笼子里”之后,诗人终于回到了乡村。他摆脱了“服役不忘眠,半夜独自行军”的官场生活,很少有世俗的交往。社交的时候,很少有官员和贵客来访,他终于重新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平静。诗的字里行间,有一种自我满足感,这正是摆脱了官场的伎俩,排除了世俗的娱乐,“回归自然”后的深切感受。
“白日遮荆棘,空室无尘埃”。在“白昼”的美好时光里,你可以随意地关上柴门,把自己关在空旷安静的房间里,让那些过去一直萦绕在心头的烦恼彻底断绝一切世俗的念头。那扇半开的门,那间安静的房间,把世间的一切喧嚣、世俗的思绪都远远抛在了身后。
下面四句是诗的中间部分,重点描写田园生活的动态。又说,和他交往的都是农民,和他说话的都是桑麻。与楼上的静相呼应,充满了古朴动人的气息。
“在师父如虚的歌声中,我们和草一起走在草地上。” “草”字很简单粗俗,但用在这儿却极富表现力。既描写了乡村的淳朴,又与上层的“轮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喜爱“与农民同行”,却疏远与官员“圆鞅”,自画像已在。
“当我们相遇时,无话可说,但路还很长。”诗人并不总是独自坐在“空房间”里,他经常与邻居交谈。但在诗人看来,与拔草的朴实农民交往绝对不同于官方的社交活动,并不是他所讨厌的“人事事”;谈论桑麻共长,绝对不同于忧虑官场的沉浮,更不是他所讨厌的“人事事”。因此,无论是“织草并行”,还是“谈桑麻树”,诗人与邻居的关系都显得那么友好、淳厚。权力、欺诈和虚伪,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
后四句是诗的最后一层,表明作者此时对农作物和耕地既高兴又忧心忡忡。
“桑田的日子已经长了,我的土的日子也宽阔了。”庄稼一天天长大,开垦的荒地也越来越多,令人高兴。在这两句话中,诗人抛开了“学者”的身份,彻底转变为劳动人民。
“总怕霜来了,散树如草。”这句话紧接着上一句。农民们害怕自己的辛劳有一天会被毁掉,他们害怕。然而,这里的喜悦和恐惧并不是“世俗的想法”;而是“世俗的想法”。相反,这些简单的欢乐和恐惧,体现了乡村劳动的净化,诗人的头脑变得清晰,感情变得简单。
前、中、后三层内容紧密相连,层层推进,生动地表现了静中有动的整体田园生活,以及诗人喜忧参半的整个心情,以及诗人的形象。作者退休后。它在纸上明亮地弹出。
朴实的语言、悠闲的语气,讲述了乡村生活的日常片段,描写了乡村的宁静和自己心境的宁静。而在这“安静”的境界里,却有一种淳厚的情怀。诗人在这里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祥和和谐的理想世界。
第三
《南山脚下种豆》这首短短的八句诗,在短短的四十个普通字的篇幅里,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后艰苦奋斗的情景。
这首诗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勤劳的生活,含蓄地运用了杨云的诗风。
“南山麓种豆,禾苗多,豆苗稀”。这两句话引用了杨云的“田野在南山之外,无人能驯服”。它们是对他的工作条件的一般性解释。首先,他明确了种植“豆子”,然后作品地点是“南山脚下”。平凡的五个字,却将事情说的很清楚。毕竟诗人“少学琴书”。他是读书人出身,缺乏耕种经验。劳动的后果是“草多豆少苗”,也就不足为奇了。
“早上我起床清理荒地和污物,然后手里拿着锄头回家。”劳动成果的贫乏并没有使诗人灰心丧气、充满怨言。这两句话形容了他从早到晚铲杂草的勤奋、开朗的态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勤劳、坚韧的精神。
最后四句是这首诗的第二层。描写了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练,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肮脏官场的决裂,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路窄草木长,晚露沾衣裳”。对道路狭窄、草深和夜间衣服上的露水的详细描写,表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诗人终日在田里辛勤劳作,从而深深地体会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绝非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所描述的那样轻松无拘无束。但作者依然努力,继续坚持,正如他在诗《归园田居》中所说:“田家不苦吗? 难戒。”
“光后悔你的衣服还不够,但你的愿望是真实的。”对于诗人来说,人生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当官,有俸禄保障生活,却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与世俗同行;二是出仕为官,有俸禄保障生活,却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与世俗同行;二是退居田园,靠艰苦奋斗生存,做到任性真实,坚守节操。当他辞去彭泽县令回到田野时,他就已经做出了决定。他宁愿肉体受苦,也不愿保持灵魂的纯洁。他毅然走上了隐居之路。为了不违背务农隐居的理想愿望,无论农活多苦多累,“夜染衣裳”也不可惜。这个想法已经成为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可以说是全诗的重点。一旦他们受到启发,这首诗的柔和目的就会被揭示出来。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勇敢地反对传统观念,冲破旧的精神束缚,毅然告别官场,辞去彭泽县令,不愿做一个费心治理别人的“君子”;他毅然回到家,心甘情愿地拿起锄头,辛辛苦苦地耕田,但我想做一个勤劳的“小男人”。这种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崇高的境界,赢得了后世许多人的赞扬、敬佩甚至效仿。
第四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本系列诗的第三首中,表达了自己艰苦奋斗、晚间露水浸衣的决心,只为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以回归自然,回归人性。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的是我回乡后与侄子、侄子的一次漂泊之旅。首句“久行山水”,是对本组诗第一首“误入尘网”、“久居笼中”的回顾。 ”第二句《野林中的娱乐》是作者挣脱“尘网”重回“笼中之鸟思旧林,池中鱼思故深渊”。飞出“牢笼”,回到“古老的深渊”,回到“古老的森林”,最终沉浸在大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乐趣。这句话中的“浪芒”二字,与狂野、奔放同义。指作者此时身心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状态。陆钦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注解将这两个词解释为“形容森林的广阔”,似乎是错误的。句中的“宇”字表达了作者在《杏本爱秋山》中对自然的和谐和欣赏。从诗的第三行可以看出,作者回到乡村后,不仅在树林、田野中嬉戏,更有“与子侄”与家人同行的欢乐。从第四句“废墟中行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旅行的浓厚兴趣,而句末的“荒废废墟”二字则承前启后,引出了他所看到的,问,然后再感受。
陶氏的诗大多立足情境,描写事物直白,在平凡中发现深意和趣味。这首诗也是一首直白的叙事诗。诗的第五至第八行“徜徉在山岭之间,人还生活在过去,井灶残存,桑竹残存”,紧接着第一段的最后一行,写“走在荒凉的废墟里”,我看到的就是整个场景。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第一章所写的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形成了完美的对比:“远村温暖,废墟中炊烟缭绕,狗在巷子里狂吠,公鸡在屋顶上啼叫”。桑树。”这就是生与死、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既冷漠又热情,理解生命、热爱生命的作者,面对人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现在与过去,感慨万千,无限感伤。他如此流连于“山峦”之间,如此怀念“故居”,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写残存的“井灶”、残破的“桑竹”,是可以想象的、经久不衰的。人们正在寻找解释。
诗的第九至第十二行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的作者问道:最后两句的作者回答道。当询问“这是什么样的人?”时使用的语言而回答“死后无人生还”则极其简单。简单的问题,蕴含着作者对当下荒凉景象的无限悲痛,以及对原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无限牵挂;简单的答案如实地讲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其背后却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故事的故事。哲学家们在困惑中,从各个角度思考、寻找人生问题的答案。
诗第十三至十六行:“一生一朝更迭,此言不虚。人生似幻象,终归虚无。”这是最后一段,是作者听完读者的回答后的感受。这四句诗描述了事物和自然不可避免的规律,如盛则衰,生则死。这些诗看似平凡,却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容量和深刻的哲学意义。这就是所谓厚积薄发,也是陶诗所不能达到的。读陶的诗,应该看到他的内心境界、智慧之气、对世事人生的感悟。
有的鉴赏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为了探望一位老朋友,当他听说老朋友“死得无影无踪”时,他感到悲伤。但纵观整首诗,并无追忆友情或旧游的句子,似乎没有必要这样推测。此外,这种解释缩小了这首诗的含义。王国维曾说过,诗人看事物的观点是“古今观”,不“限于一人一物”(《陶渊明集》)。 “他写的不是个体的本性”,而是“全人类的本性””(《人间词话删稿》)。这首诗的写法和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中衍生出的悲伤和哲理“活在过去的老人”的话和修炼者的话,已经超越了一个人、一件事,它们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第五
这是《红楼梦评论·馀论》首诗组中的第五首诗。描写了一天农耕回家路上和回家后的活动,反映了“归园田里”后生活的另一面。
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是第一层,重点描写回家路上的情景。
“恩怨可以独解,坎坷路可以成歌。”书中写到,劳动结束后,一个人拿着棍子,怀着“怨恨”的心情独自回家。但回家的路崎岖、荒凉、蜿蜒。从外表上看,他似乎辛苦了一整天,孤身一人,没有同伴。他独自跑回家,这让他感到悲伤和怨恨。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这首诗表达的是喜悦和满足的感觉。那么,“恨”字其实起到了对比下面的欢喜的作用。如果你把这《归园田居》组诗整体读一遍,你会发现,这里诗的开头是“悔”,后面是哀悼山岭废墟的叹息,生命终将结束。在虚无中。 《崎岖的李真曲》夸张地渲染了当时社会动乱所造成的道路的荒凉和艰难,揭示了特定时代背景的形象。
“山涧清澈又浅,可以洗脚。”途中经过一处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了尘土飞扬的双脚。一整天耕作的疲劳被洗去,全身变得舒畅、舒畅。这两句一扫“恨”之意,如此轻松自在,正是平静安逸心态的自然流露。表达了归隐之意,坚持不改。 “你可以给我洗脚”这句话出自古《归园田居》。歌曰:“沧浪水清,可洗流苏;沧浪水浑,可洗脚”。它最初是根据沧浪的清水和浊水来形象地表达“清时为官,浊时为隐”的意思。但陶渊明让溪水清澈见底,仍用它来“洗脚”,完美地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兴趣和对自然的执着,与自然的和谐。
后六句是第二层,充分描述了回家后的一些活动。
“把我新酿的酒榨一下,一只鸡就会惹麻烦。”将新酿的酒过滤,除去浑浊,保留澄清的酒可供饮用。他还邀请农场的邻居同桌喝酒,并以“一只鸡”为餐。这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两句诗描写了隐居诗人陶渊明返乡后的简朴农家生活。他以耕田为生,不需要美酒山珍海味。喝点自酿的酒,养点鸡,邀请邻居朋友一起喝酒就够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与邻近农民相处融洽,交往密切。
“当太阳进入房间时,房间就变暗了,荆棘丛取代了明亮的蜡烛。”不知不觉间,“阳光进入房间,房间就变暗了”。太阳落山,房间变暗,荆棘丛被点燃,充当明亮的蜡烛。这句话看似寒酸,但却表达了诗人天生的自由和知足。
“幸福来了,但黄昏短暂,又回到了天空。”心中充满喜悦,“来”字放在“欢”字下面,自然是传神了。黄文焕也表示“‘来’这个词好奇怪”。这种感觉和景象,使诗人抱怨“黄昏”短暂,兴致难竭。然后忽略时间,想喝多少就喝多少。 “太阳已归天”,只有当太阳升起、光芒四射时,我们才能停下来,才能表达我们的远大志向,表达我们的超然情怀。
这首诗在诗群中具有独特的素材。它既不描绘田园风光,也不描述劳动条件。而是以从黄昏到黎明的活动为主题,相当于今天所谓的“八小时外”的业余时间为内容。表达了他在农村的满足的生活状况。其视角新颖,开创了新境界。结合前四首诗来读,可以看出,这组诗全面而深刻地再现了陶渊明辞官退休初期的生活场景和心路历程。
第六
“树苗种在东高,长满了大街小巷。”这两条叙事线看起来很随意。他们正在谈论东高种植的树苗以及它们的生长情况。但他不经意的话语中,却带着一种满足的感觉。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似乎很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虽然累了拿荷锄地,但喝着酒聊聊天,倒也舒服。”陶诗中有“荷花归来,月下锄地”、“
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去来兮辞》有“或巾柴车”的句子。这两句写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去来兮辞》有“稚子候门”的话。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这四句写暮归,真是生动如画,画面浮动着一层安恬的、醉人的气氛。这就是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向往的生活《归园田居》【陶渊明诗集】赏析】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期节目太棒了!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归园田居”,诗意满满,让人好想去田园生活一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节目组选的这首诗,真的太应景了,很有意境!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节目里展现的田园生活,真的太让人向往了,特别是看到他们种菜、做饭,感觉好治愈!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期节目太文艺了,看了之后,感觉自己也诗情画意了起来!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节目里嘉宾们的互动好温馨,感觉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节目组的细节处理,比如背景音乐,真的是太配这首诗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期节目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人想要去追求简单、快乐的生活!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节目里嘉宾们一起读书、写诗,感觉好有文化底蕴!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期节目看得我心旷神怡,感觉自己也回归了自然!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节目组选的这首诗太有代表性了,完美地诠释了田园生活的精髓!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期节目真的太让人放松了,感觉压力都释放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节目里的美食看起来太美味了,感觉好想尝尝!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节目组的选景太美了,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期节目,真的感觉“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幸福!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节目里嘉宾们的真实表现,感觉他们就像朋友一样!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期节目太有意义了,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节目组真的太用心了,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很好!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期节目真的太精彩了,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期节目值得反复观看,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期节目太治愈了,感觉看了之后,心情都变好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