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歌的特点是意境宽广、气势磅礴、风景明丽、哲理丰富。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高峰。
毛泽东
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除了《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卜算子·咏梅》、《清平乐·六盘山》、《长征》等广为流传的经典之外,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经典。
比如毛泽东长征时写的《十六字令三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01、小令
词是古代为宴乐伴奏而写的一首诗。又称调词、现代乐府、长短句、诗词等称谓。
词最早萌芽于南北朝的乐府诗,兴起于唐代,终于盛极于宋代,最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唐诗宋词”齐头并进的格局。文学。
“曲有定格,句有定数,词有定声”。词格有千余种(律诗仅四种)。内容多样,包罗万象,句型参差不齐,有长有短。
但词一般都有固定的字卡,但词的声调字数和句子长短都是固定的,而且词的声音配合比诗更严格,韵律规则也更严格。比诗歌更严格。词要分成等分和斜分。词语的声调都是有规定的,并且各有不同。
字卡直接限制了格式和字数。
根据字数,字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龙调(90字以上)。
很多我们熟悉的经典名词都是中声的,但小玲也有很多经典。
小灵的最小字符数应该是《竹枝》,也就是14个字符。
比如唐代皇甫嵩的《竹枝》,
芙蓉与花梗,一心相连。
花侵树,目能看透。
然而,《竹枝》的每一句都有别人和声,包括“和声”一词在内共有22个词。
我们以唐代皇甫嵩的《竹枝》为例。加上歌声和和声,这首诗共22字。
皇甫嵩·《竹枝》
木槿有两枝(竹枝)一心(女儿)。
花侵竹枝,眼看穿女儿。
02、《十六字令》
除了《竹枝》之外,还有一张只有16个字符的字卡。
这是《归字谣》,也称为《苍梧谣》、《归梧谣》、《花娇女》。
这张字卡只有两种格式,常规的三级韵,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押韵,采用平声韵;变体双层韵,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
《归字谣》是单调的四句十六字,所以又叫《十六字令》。
如果《竹枝》加上“唱”字,则《十六字令》就是字数最少的字。
《归字谣》 这是一首来自湖南中部的民间音乐。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宋代诗人蔡慎之所著。《苍梧谣·天》
财神·《苍梧谣·天》
天空。不要让圆形的蟾蜍在客人睡觉时照射到他们。
凡人所到之处,桂英皆来自婵娟。
由于字数有限,很少有诗人会尝试写这个词。目前,据记载写字数为《十六字令》的宋代诗人仅有蔡慎、张孝祥三位。
正因为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十六字令》其实只是中国古代文人玩的文字游戏,很少有人把《十六字令》写成经典。
细算下来,或许只有张孝祥的《十六字令》才算得上是杰作。
张孝祥·《归字谣》
返回。十万人就这样哭了。
公子归来,什么时候来?
毛泽东亲笔字《十六字令》
直到毛泽东出来,这个差距才被打破。
1934年至1935年,在中央红军两万五千里伟大征战中,毛泽东在部队战斗中写下了三首诗:《十六字令》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山里,马骑得快,却还没有脱鞍。震惊地回头一看,我已经离天三尺了。
第二
翻山倒海,翻江倒海。奔腾之力凶猛,千骑大战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第三
山刺穿蓝天,鳗鱼却完好无损。天要塌下来,我才可以依靠。
03、《十六字令》详解
第一首歌《十六字》是毛泽东于1934年12月创作的。
当时,中央红军正在渡过崂山边境,翻越成岭岭。崂山边境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山。位于广西区东北部至湖南省西南部,横跨桂林市泉州、资源、兴安、龙胜等地。陵川、临桂六县。
红军翻越的山脉位于子玉县与新宁县之间,海拔2123.4米,为广西第二高峰。
当地民间流传着“马过了还得下马”、“离天三尺三尺”等民谣来形容这座山的高度。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了:
“到了山顶,茂密的森林里根本看不到四周,如果你爬上树练习树枝,你就看不清了。现在你可以看到一块像平台一样的大石头从竹子里冒出来如果你用梯子爬上去,你就能看到山。”
对于军队来说,这就像爬山一样困难。许多红军兵马跌落悬崖。
然而,生性乐观、胸怀大志的毛泽东,以吃苦为乐,写下这句话来鼓舞士气。
“马骑得快,还没脱鞍,惊愕回首,距天三尺三尺。”毛泽东按照民歌却反其道而行之。
毛泽东表面上借用了民歌中的夸张手法来描述山有多高,但实际上
山高,形容红军的勇猛。
毛泽东以令人震惊的勇气表现出,老山街虽然很高,但在红军面前根本算不了什么。
毛泽东只用了十六个字,就形象地描述了踏上这座山的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
第二首歌《十六字令》 具体创作时间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是1935年2月红军第二次渡赤水时的娄山关战役后创作的。
这场战斗,中央红军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写下了一首诗:《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强劲,天上的大雁在呼唤双辰月。霜晨明月,马蹄声断,号角声响。
雄关漫漫路真如铁,而现在我们又从头越过。自始至终,山如海,夕阳如血。
而这首歌《十六字令》很可能是在第四次渡赤水之后写的。
第四次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传奇杰作。
毛泽东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地改变作战方向,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在重重的国民党集团军之中,操纵着数十万蒋介石的军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从由被动转为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战略转移取得决定性胜利。
毛泽东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毛泽东用“山能掀翻大海,能翻江倒海”这句话,化寂静为运动,把山比作翻江倒海的巨浪。
毛泽东用“奔腾不息”这句话,再次把山比作奔马。
“千军万马之战依然轰轰烈烈”描述了战争年代中央红军的雄心壮志。这首诗可以启发人们做出各种想象。
第三首歌《十六字令》写于1935年10月,当时中央红军攀登最后一座山峰——六盘山。
毛泽东曾经写过一个名词《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可见大雁南飞。不到长城,就不是好汉。出行仅需2万元。
六盘山顶,西风红旗飘扬。今我手上长缨,何时缚青龙?
《清平乐·六盘山》的天空实际上是指蒋介石的统治权。在这首歌《十六字令》中,毛泽东用了两个比喻。
“剑刺青天不破”,比喻山是一把刺破青天的剑。剑锋不会折断。
“天要塌下来的时候,你可以倚靠它。”这是比喻山为天柱。
毛泽东的意思是红军一定能够像利剑一样推翻蒋介石的腐朽统治,像天柱一样建立新的国家。
毛泽东有句名言:
“我们不仅善于摧毁一个旧世界,而且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摘自毛泽东1949年新年贺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长征胜利剧照
这首诗表达了毛泽东的坚定信念。
04、毛泽东的大志
毛泽东的这三首诗《十六字令》,短小精悍,却令人回味无穷、扣人心弦。
寥寥数语道出了经历过长征的开国元勋们的个人感受和英雄志向,受到很多人的高度赞扬。
尤其是朱德、周恩来更是赞不绝口,牢记在心。
1954年8月,北戴河狂风肆虐,暴雨倾盆,洪水泛滥,银山拔地而起。
毛泽东突然不顾周围工作人员的反对,决定乘风破浪,畅游大海。
工作人员吓坏了,赶紧通知周恩来、朱德等人。
毛泽东在北戴河
在众人焦急的注视下,毛泽东在北戴河游了一个多小时才落地。
当朱德关切地骂他不顾危险到海里游泳时。
毛泽东兴高采烈地笑着说:
“秋风吹来,波涛汹涌,没什么……战胜危险和危险,你强,它弱,不要害怕。一旦害怕,喝了几杯就会变得胆怯。”喝一口水,就会被海水制服!世界上所有的邪恶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表现得懦弱,那么世界上所有的反动派都会被侮辱。没什么了不起的。”
朱德一听,立刻想起毛泽东做了什么《十六字令》。他接过毛泽东的话,笑着说:
“主席善于联想,骑马时,一步三叹:惊愕回首,距天三尺。”
这时,周恩来也附和:
“海面江面上也有巨浪滚滚,奔腾之力凶猛,千骑大战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这两位亲密的同志下意识地想到了毛泽东以前写的《十六字令》。
毛泽东颇为得意,大声喊出了内心的呐喊:
“那是过去的事了,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野心。”
很快,诗词如日中天的毛泽东又写下了另一部经典巨著——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在静燕上,白浪冲天,秦皇岛外见渔船。如果看不到浩瀚的大海,谁知道该去哪里?
千年前,魏武鞭鞭,东有碣石遗篇。萧瑟的秋风又来了,世界变了。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人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
其实这首歌《浪淘沙·北戴河》就是对《十六字令》的继承和发展。
诗言志,毛泽东词抒志,一脉相承。
05、一山更比一山高
1958年,毛泽东将《忆秦娥·娄山关》记为:
“万里长征,万千曲折,顺利比困难少了无数倍,心情灰暗。过了岷山之后,恍然大悟,转向对岸,又另一个村庄有光明的未来,下面的文章就反映了这种感觉。”
毛泽东所说的“以下几章”包括这三首诗《十六字令》。
后来出版时,毛泽东特意把《十六字令》这三首歌曲放在一起。
其实,这并不是毛泽东的一时兴起,而是因为《十六字令》这三首诗,每一首单看都是杰作,但又层层叠叠,连成一体。
第一首歌表达了毛泽东和中央红军不畏困难和挑战的奋斗精神;
第二首歌表达了毛泽东和全体红军战士克服困难、打败强大敌人的乐观精神和信心。
第三首歌表达了毛泽东领导红军推翻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信心。
事情确实如此,每座山都比另一座山高。
毛泽东
PS:
当我看到毛泽东那些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永恒的诗篇时,真的很难想到它们都是毛泽东在重重困难和濒死经历的情况下写成的。
而且,看毛泽东的诗词,他在长征期间写的诗词无疑是最高水平的,每一首都是不朽之词。
千百年来也只有他能写出这样的诗篇。
每当我读到这些充满激情的诗篇时,我只想说,请收下我的膝盖。
食堂里还有一件事要说:毛泽东历来主张以诗抒怀。他写的每一首诗都不是无谓的呻吟,也不是勉强的选词和句子。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心路历程和伟大的人格。和精彩的想法。
要真正理解他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写作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写的这首诗只有十六字。朱德、周恩来为何如此赞不绝口?】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首诗太短了,只有十六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这么喜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让人沉醉其中,朱德和周恩来肯定也被深深吸引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泽东写的诗就是不一样,十六个字,却能让人回味无穷,不愧是伟人!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很有特色,只有十六个字,但每一字都精雕细琢,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赞不绝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泽东这首诗写的太好了,简短有力,意境深远,难怪朱德和周恩来如此赞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真美,简洁明快,却能让人感受到深刻的内涵,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如此推崇。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让人联想到很多东西,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如此欣赏。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六个字,却能写出如此深刻的哲理,这首诗真厉害!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太震撼了,只有十六个字,却能让人感受到强大的力量,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赞不绝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如此推崇。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太经典了,只有十六个字,却能让人回味无穷,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如此喜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深远了,只有十六个字,却能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想象空间,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赞不绝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泽东这首诗写的太妙了,简短有力,却能让人感受到强大的气场,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如此赞赏。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真美,简洁明快,却能让人感受到深刻的哲理,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如此推崇。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太感人了,只有十六个字,却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感情,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如此欣赏。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让人沉醉其中,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如此赞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太震撼了,只有十六个字,却能让人感受到强大的力量,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赞不绝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太经典了,只有十六个字,却能让人回味无穷,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如此喜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深远了,只有十六个字,却能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想象空间,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赞不绝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泽东这首诗写的太妙了,简短有力,却能让人感受到强大的气场,难怪朱德和周恩来都如此赞赏。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