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誉为“语言森林中的啄木鸟”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了一个专栏,寻找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中的错误,发现语言和文史知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错误。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衷心感谢读者“咬咬”她的作品;莫言被“咬”后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他说,请别人指出错误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方法。
要求:选择合适的角度,确定自己的想法; 自己起草标题;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色鲜明; 不得偏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
创意灵感
1、敢于指出错误,敢于改正错误,形成严谨治学的良好氛围
《咬文嚼字》 杂志敢于指出错误,著名作家敢于承认错误。我们可以看到,该材料的目的是鼓励大家营造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以此意旨,我们就能指出在文化领域乃至其他领域勇于指出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性,并结合学术造假等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
2、闻之,心生欢喜;如果你知道自己错了,你就会改正它。
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闻之而悦,知错而改”对个人发展、对团队、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我们可以引用“人无过错,能改正,无大德”等名言。孔子曾说过:“闻之,心生欢喜”。暗示回顾等等。
3、请人指出错误,消除谬误
无论是铁凝、莫言这样的作家,还是我们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别人要想指出错误,必须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或者对错误进行过研究。因此,请别人指出错误是消除谬误的好方法。只有善待他人,知错改正,个人才能发展进步。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都是如此。
闻过则喜
一名候选人
孟子说:“子路,人告诉他有错,他就高兴。”
“没有黄金是纯净的,也没有人是完美的。”任何学者的著作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由于专业限制、知识缺乏或仓促、粗心,可能会出现错误。孔子曰:“三人行,必有一师”。即使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比自己低的人指出了错误,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因为“聪明人深思熟虑后就会犯错误”。但愚人尽管忧心忡忡,却未必能得到任何东西。很多时候,一个错误并不足以影响一部作品。正因为如此,这些微小的缺陷并不会降低一个学者或一部作品整体的学术成就。
远至唐朝。著名画家戴嵩擅长画水牛。每次画完水牛,他都会请牧童看一看。他总是虚心接受牧童的指正。正因为如此,他著名的《斗牛图》,虽然尾巴的形状不对,但并不能掩盖他的缺陷。不但不影响他的伟大,反而因为他能认错并改正的辉煌人格,才成就了这幅永恒的画作。
近当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对读者的指正表示衷心感谢,认为读者的澄清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戴松和莫言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用自己的言行教导我们,面对事物时,一定要仔细、仔细地观察和思考,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我们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做出判断。对与错,寻求事物的真谛。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错误,你就能改正它们,没有比这更好的了。”纠正错误不仅提高文化作品,还会产生更深远的社会影响。《咬文嚼字》 杂志敢于质疑大家的工作,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然而,凡事都有一个限度,太多是永远不够的。如果“找茬”走得太远,变成“吹毛求疵”,不但不会鼓励这种行为的正常进行,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不但不会带来任何意义,反而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厌恶。和阻力。
当今学术界的“找茬”现象,其实对学术生涯大有裨益。它不仅让学者们能够交流提高、百家争鸣,而且使他们治学更加严谨,追求更加勤奋。同时,也能激发广大受众的研究兴趣,让大家“闻之而悦”,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促进学术事业的进步和“学”的建设。社会。
希望这种“闻之即喜”的良好学术氛围能够蔓延开来……
名师点评
1、本文选取古今中外的例子来论证人会犯错误,但必须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
2.作者最终将材料与当今学术界联系起来,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世民心事有谁知
一名候选人
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世界终于和平了。我坐在华丽的龙椅上,看着身经百战的大臣们,心里却在想更多的事情。自即位以来,大臣们都说好话,我的每一句话他们都会附和。皇帝的威严可以说在九州大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片欢呼声中,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那一天,边境传来报告……
高昌王上报奏章,高昌王曲文泰正准备进贡。得知消息后,立即请有司向朝廷宣布,群臣议论纷纷。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大臣们一定赞不绝口。我想我的祖国大唐盛世昌盛,四海皆臣服,人民安居乐业。我李世民的名字应该载入史册,永垂不朽。
正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岑文文说道:“陛下,这是好事,老臣建议,把这些好事公布出去,让其他少数民族效仿,这样不是有更好的效果吗?”为了祖国统一大业?”岑文文的话引起了大臣们的一致认可。此人知识渊博,其见识与常人不同。
侯君集又说:“陛下,何不借此提升国家威望,并号召全世界庆祝呢?”
房玄龄道:“侯将军的话完全正确,我深以为然。刚才读的奏章还说,西域诸国正准备派使者入朝,与文泰进贡。这是是提升我们朝鲜威信的好机会啊!”我看着房玄龄的眼睛,点了点头。他是我的左膀右臂,连太后都尊重他的话。
三位开国功臣讲话后,大臣们纷纷附和:“是是是!” “我们王朝的国威可见一斑。” “这对国家来说是一件盛事。” “这应该载入史册。”.
“陛下,老臣反对!”此话一出,全场鸦雀无声。我仔细一看,原来是魏征。
魏征手捧象笏,身子微微前倾,说出了令人惊讶的话:“陛下,自贞观元年以来,您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历代皇帝都无法企及的,但是陛下有没有想到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治国的重要方式?”
大臣们都“嘘”了,我心里怎么不怒呢?一个伟大的皇帝被大臣骂是多么不体面的事?我压下怒火,让魏征继续说下去。
“陛下,最好的方针是安定民心!根据我的经验,首先,西域各国既然都想投降,如果他们起兵调动大量的人员,他们之间的交往就会受到影响。”肯定会扰乱四面八方的安定,不如颁布圣旨安抚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或者按照计划安排进贡时间表,如此行事,才能防止混乱。其次,你可以向百姓颁布圣旨,叫他们以农业为先。
魏征倒在地上,脸上依然一脸正气。
听了他的话,我由愤怒转为恍然大悟。作为一个国王,我理解我前几天的困惑。我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个敢于犯错的大臣。我缺少的是面对批评的勇气!
我扶起魏征,握住他的手:“亲爱的,请站起来,我会接受你的意见!”我明白,我扶起他,也是在帮助千里山河。这个世界需要正视错误!有这样一个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大唐的盛世才能长久!
名师点评
1.这篇文章构思新颖。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视角,解读了一部以“闻之而悦”为主题的小说。文章主题寓于故事之中,读来发人深省。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世民心事有谁知》 《闻过则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