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解读~《惠崇春江晓景》

更新:08-27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宋】苏轼

竹外有两三枝桃花,是春江水暖的预兆。

地上铺满了艾草,芦芽短了,正是河豚鱼即将来临的时候。

惠充画了一幅画,画名是《春江晓景——》。春天来了,早晨江上的景象。惠冲的画中有哪些江河景色?苏轼的诗描绘了这幅画的情景。这类诗统称为画诗。以苏轼的才华和书法,在名画上题诗当然是可能的。就算这幅画是文物,如果苏轼写了,那就成了双文物了吧?

好,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诗,看看画上写的是什么。 “竹外三两枝桃花,预兆春江暖”。有竹,有桃花,有泉水。河里有鸭子,河边有艾草和芦芽。既有动物,也有植物。虽然有花有竹,但竹子并不多,桃花也只有几朵。为什么?

因为描绘的是初春时节,天气刚刚转暖,有时“初暖初冷。故鸭先知春江水暖”,看鸭子扑通扑通跳入水中。河水不再像以前那么好了。天越来越冷了,鸭子们不得不开始在水面上游泳。还有一种说法是,南方地区冬天比较温暖,河水不结冰。虽然整个冬天鸭子都会下水,但苏轼觉得,初春时节,水里的鸭子一定也感觉到河水回暖了,春天到了。

诗人一笔写得很好。他没有直接说:春天来了!桃花开了,竹子也开始变绿了!他没有这样说,他没有说春天来了,他没有写人们的感受。而是写了桃色的点点和泉水里欢快游动的鸭子,生机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三四句曰:地满艾草芽短,正是河豚将至之时。图中还有艾草和芦苇芽。艾草和芦芽都是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它们是河豚喜欢吃的食物。同时,人们还会用艾草、芦芽作为应节的食材。作为开胃菜,甚至可以和河豚一起放在锅里煮,作为河豚的配菜。满地都长满了艾蒿,可是为什么芦芽还是那么短呢?由于芦芽比艾草生长得慢一些,所以呈现出尖角,与早春万物刚刚萌芽的景象相符。

最有趣的是最后一句:“正是河豚要来的时候。”注意,河豚鱼不要出现在图片中。大家想一想,河里的河豚怎么画呢?难道惠冲把河水画得那么清楚,在里面留了三四条河豚,那就是煮河豚了,而不是春河里的河豚了。

综上所述,画中要有竹子,要有两两朵桃花。沿着春河望去,河面上有小鸭子,还有满河的艾草和短芦芽。于是诗人想象:哇,在这美丽的早春,又到了河豚鱼要上来的时候了!

这不就是我早春写的吗?这是正确的。但其他鱼可能在春天逆流而上产卵,那苏轼为何非要说河豚呢?那就不得不说河豚了,因为苏轼是河豚迷。大家都知道河豚味道鲜美,但是剧毒,尤其是它的肝脏和卵巢。如果烹饪不当,它会杀死人。苏轼的朋友认为吃河豚太危险,忠臣孝子不宜吃河豚。吃了河豚,就不是忠臣,也不是孝子了。苏轼算得上是忠臣孝子,但他依然不改初心,要吃河豚!

苏轼在常州时,当地一位乡绅很欣赏苏轼的名声。他有一个厨师,特别擅长做河豚,乡绅就邀请苏轼到他家去吃河豚。当晚的河豚宴上只有苏轼一人,乡绅的家人都没有吃饭。全家人,包括他的妻子、妾室、孩子,都躲在屏风后面,静静地听着。苏轼正在吃河豚。他们听到了什么?他们听到了筷子和咀嚼的声音,但没有任何评论。厨师、投资的老板、他的妻子和孩子都有点失望。正当他们失望之际,忽然听到苏时放下筷子,大喊道:“太好吃了!今天死也值了!”可以想象,苏轼非常喜欢吃河豚。甚至胜过热爱自己的生活。

所以虽然是慧崇和尚的画诗,但画中并没有河豚。你想一想,如果岸边有一排河豚,那该多合适啊?但当苏轼看到这张春江晓的图画时,他不禁想起了这个季节美味的河豚鱼。苏轼想象着,他看到的就是这幅画,心里想的是,如果有桃花、有竹子、有春江、有鸭子、有芦苇、芦芽,那么此时河里一定有美味的食物。河豚啊,画上加一碗河豚,就变成东坡学士吃海豚的图了。那样的话,死也值得了。你看,对于苏轼这个有生命危险的美食家、吃货来说,河豚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一个重要联想。

苏轼写这首诗时,他在恭州的流放已经结束。这时,宋神宗已经去世,朝廷开始重用苏东坡。此时,苏时的心情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他心情很好,胃口也很好。他并没有改变吃货的本性。当他看到一幅画时,他想到了吃河豚。

其实我们知道,苏东坡对食物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比如,他曾在一篇文章中与朋友讨论什么是真正食物的最高境界。他说第一道菜应该是清蒸通州羊肉,是在羊腹中倒入杏仁茶和香菜,蒸熟而成。它具有羊肉的鲜美、香菜的清香、杏仁茶的鲜美滋味。这个够好吃吗?是的,食物确实很精致,但是生活中不可能每天都吃得这么精致、丰富。

苏轼活到了66岁,他的一生有12年多的时间是在流放贬谪中度过的!也就是说,至少在这十二年里,苏时没有吃过什么像样的东西。我们知道,其实苏轼并不是一个以精致着称的美食家。他不仅能品尝山珍海味,还能在简单的饭菜中感受味道。正如苏轼有诗所言:“品味人间,便是幸福。”这是东坡老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经验。

康震解读~《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的品味不仅体现在五星级酒店,也不仅仅体现在“满汉全席”,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吃山珍海味就是享受人生的名山大川湖海。在简餐中吃艺术与美食,品味田野、山泉和生活的细流,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河豚、清蒸羊肉,苏轼就懂得享受天下美食;当没有名贵食材,只有猪肉、菜汤、羊脊骨的时候,苏轼就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品味;当生活极其困难,所有食物只够充饥的时候,苏轼还能用“饮而饮湿”的方法,把食物当成药来治疗饥饿。这才是真正的吃货。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苏轼这个美食家。从苏轼身上,我们可以想到自己的人生。很多时候,我们每天的美食就是每一顿饭。只要用心去品尝,无论多么粗暴的一餐,总有它最好的一面。因为心性正常,苏轼能吃大餐,嚼菜根,可上可下,可甜可苦。

【拓展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晓景》是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作的两幅画题诗。据说这首诗是在江阴写的。

2.诗歌分析

青蒿:草名,包括青蒿、黄花蒿等种。《春江晚景》 “嘿,鹿在野外咆哮,吃着艾草。”

芦苇芽:芦苇的嫩芽可供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河豚”。肉质鲜美,但其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及部分内河。每年春天,它们都会逆流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沿河而上

3.引用诗句

诗经

苏轼

毛毛雨和斜风,让早晨变得寒冷。淡淡的炊烟,稀疏的柳树,把海滩衬托得美丽动人。

进入怀清罗的路程渐渐漫长。午后的灯上飘着雪沫和奶花,

【康震解读~《惠崇春江晓景》】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诗歌|惠充春江晓景诗两首·苏轼《春江暖水鸭先知》 下一篇:台州苏轼诗:惠充《春江晚景》(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