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被贬后,写下了一首饱含悲愤的诗,成为一首无与伦比的千古佳作。

更新:08-27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作为一位热血爱国的青年诗人,陈子昂一生两次为国参战,两次入狱。他四十二岁就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

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这首诗是陈子昂因才华横溢而第二次出征塞外时所写的一首千古名诗《登幽州台歌》。

这首古诗虽然总共只有简单的四句,但却开创了唐代之风,引起了后人纷纷效仿。也为陈子昂赢得了“唐诗鼻祖”的绰号。

那么,陈子昂的诗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呢?让我们一起重读这首诗,寻找答案。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 —— 唐·陈子昂

过去的人不会被看见,未来的人也不会被看见。想着天地间的漫漫征程,我伤心得热泪盈眶!

白话翻译:

放眼望去,不见古圣先贤;回首往事,我们已见不到今天的明师。想到天地无边,我感到孤独,伤心地流泪。

要想知道陈子昂为什么写这样一首诗,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此前,陈子昂曾被诬陷“叛国罪”入狱。在被赦免之前,他被监禁了一年。

出狱后,武则天恢复陈子昂为官。恰巧当时契丹人挑起边境挑衅,陈子昂主动请求随军出征,于是武则天就安排他在侄子武则天的军队中担任参谋。又以。

吴又一行事肆意妄为。他认为陈子昂是个读书人,根本不会打仗,所以拒绝采纳他的任何建议。结果,他从一开始就遭遇了失败。

陈子昂是一个正直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多次训诫吴又一,当面指出吴又一的错误。结果对方生气了,把他贬到了陆军秘书曹的位置。

随后,陈子昂到幽州台散心,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才华不足的苦闷。

今天的人们读到这首诗,即使最初认为它写得宽广、悲壮、有力,但他们肯定不认为它有什么特别。

陈子昂被贬后,写下了一首饱含悲愤的诗,成为一首无与伦比的千古佳作。

事实上,这首诗是当时开创一代诗坛的代表作,因为陈子昂是初唐倡导将“魏晋体”引入诗文的第一人。

才华不被赏识,是历代文人永远的悲哀。古往今来,名字可数的作家、诗人,大多都写过这样的作品。

然而六朝以来,颓废颓废的文章盛行。当诗人“不被赏识”时,常常会想到逃离尘世,“及时行乐”。

陈子昂写“不为人知的人才”与六朝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教导人们如何应对这种不为人知的人才所带来的痛苦。

因为陈子昂喜欢把“故事”的背景描述得非常宏大,让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夸大和加深“孤独”的感觉,从而达到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在陈子昂的诗歌世界里,“纵有永恒,万古有八荒”。他的视野不同于一般六朝诗人,因为他的视野广阔,包含无限境界。

可以说,这首歌《登幽州台歌》恰恰体现了陈子昂主张将“魏晋风”融入诗歌创作的思想,因此他后来得到了“诗骨”的绰号。

这种“字风”原本是指魏晋时期曹氏三杰和建安文人所创造的一种风格。陈子昂之所以推荐这种创作风格,也与他自身的出身有关。

陈子昂祖籍四川射洪。他的家庭在当地非常富裕,他的父亲陈元景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曾经,一万粒石斛粒一夜之间撒下,救灾不求回报。

生长在这样一个富裕家庭的陈子昂,十七岁之前根本没有读书的必要。说得狠一点,陈子昂在十七岁之前就是一个“街头小孩”。反正他不读书也能过上好日子。

结果,十七岁时,陈子昂突然想通了,立志读书报国。没想到他一读就出名了。

陈子昂二十一岁时,正是武则天称帝的时候。因为国家为老百姓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他怀着建功立业的理想来到北京参加考试。没想到,他第一次考试就失败了。

受到打击后,陈子昂和唐代很多文人一样,一度跑回山里修道。几年后,他再次出来参加科考。

这次陈子昂学有所成,带着一百份政策文件去了长安。他想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告诉大家,向达官贵人展示自己的治国能力。然而,人们不认识他,也不想读他写的文章。

于是陈子昂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买了一把价值数百万的胡琴。他谎称自己弹得好,第二天邀请长安富贵到指定地点听琴。

果然,第二天就有很多人来了。陈子昂当着众人的面吹胡琴,让众人震惊,然后开始宣传他的百策论文。这样一来,人们就算不愿意也无法记住他。

陈子昂被贬后,写下了一首饱含悲愤的诗,成为一首无与伦比的千古佳作。

经过这件事,长安的文人墨客对陈子昂有了初步的印象。他再次参加考试并通过了。武则天也听说了陈子昂的名字,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但她只给了他九品官。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27岁的陈子昂第一次随军前往西北平息突厥叛乱。他的英雄文人气质由此受到启发,写下了一系列诗作《感遇》首,抒写了他的人生抱负。其中一首诗这样写道:

我是一个贵族子弟,一生爱才。

感触时光,想着报效国家,我拔剑拾起艾草。

西行至定陵塞,北行至山于台。

登高望远万里,怀念往事。

谁说自己没有忘记灾难,谁就会被消灭,化为尘埃。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生长在富裕的家庭,但一生却一直想立业,施展才华。感受着世界的混乱,我一直在寻找报效国家的机会。

我从草丛中拔出宝剑,为了祖国,我向西跑到定陵堡,再向北跑到单于台。我登上高台,眺望万里山河。我不禁想起了古代先贤的事迹,心里充满了激动。

谁在我耳边说:不要忘记那些一心爱国却遭受灾难的古人的教训?即使我的身体化为尘埃,我报效祖国的热情也不会消逝。

可惜陈子昂的英雄气概最终全错了。武则天虽然欣赏他的才华,但并不接受他的儒家治国政治理想。她只想用残酷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公元698年,陈子昂满怀失望辞职回到家乡。四年后,42岁的“唐诗鼻祖”因谋取金钱,被当地知县离奇陷害,投入监狱,并被活活打死。

结语

陈子昂虽然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富裕家庭,但按照唐朝的说法,他实际上是一个平民。由于武则天和唐高宗拥护百姓,他和他的父亲一直支持武则天称帝。

一些野史曾指出,陈子昂向武则天献文章,是为了成为武则天的“男宠”。我个人认为这完全是对陈子昂的恶意诽谤。

【陈子昂被贬后,写下了一首饱含悲愤的诗,成为一首无与伦比的千古佳作。】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以忠诚报国之心 下一篇:古诗名句典故详解:花落感时泪,鸟惊别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