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己说,“诗的韵律,到节末渐细”,这不仅说明他研究韵律诗,也说明他对自己在韵律诗方面的成就相当满意。那么,基于上面提到的律诗的诸多规律,我们来看看杜甫律诗的闪光点在哪里。
杜甫在押韵诗中喜欢用重复词,如“飘飘如何”、“寒衣处处催刀尺”、“金官城外柏树”等。反复的言语可以增加雍容和缠绵之感。相互搭配时,旋律会更加悦耳,如“无边倒树沙沙作响,一望无际长江滚滚而来”。 “风悄悄转,药滴病”。对仗是杜甫韵诗的最大特色之一。
由于节奏诗需要对位,一些字数不符合标准的诗就会显得“抱在一起”。所谓气气,就是对仗中的上下句的意思完全一样。为了对位而强行字数是节奏诗的禁忌。当其他人还在思考如何在规则里找规律、填字的时候,杜甫却发明了一种新的——玩法。他的战斗,该匹配的都匹配,还有很多看起来不匹配的。全部,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对策。
比如“花感时溅泪,鸟相见惊”。 “花溅泪”与“鸟惊”两地,营造出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的对抗。同时,花是植物,鸟是动物,静时与动时是相对的。类似的还有“青草映春色,黄莺透叶好听”。绿草、植物、黄莺、动物、春景、视觉、黄莺的“好声音”、听觉完全铺陈了当时的自然景象。 “雨把美丽的花洗干净,风吹清香。”雨和风是相反的。清洁是视觉,吹香是气味。
还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战斗。例如“吴楚东南,宇宙昼夜浮”。东南为方向,表示空间。如果用平常的思维,下一句应该是“西北”等空格词相互竞争。然而,杜甫并不想墨守成规。他想利用白天和晚上的时间。与空间形成对比。从空间上来说,吴楚两国在这里相隔。从时间上看,天地似乎永远漂浮在湖面上,三个场景连成一条线; “年年已不再是旧事,到处都是死路。”岁月是时间,处处是空间,又因为对时间和空间的重视,放大和拉长了诗人在世界某个角落的孤独感。
数字的对峙,如《送张二十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中的“两排秦树直,蜀山之巅万点”。两线对万点,蜀山上秦树,直而尖。离别的情景一下子就浮现在我们眼前。当人们站在地平线上时,会看到左右两排树。这是近景,而远景蜀山,只能看到几个山头。这些山峰错落有致,从远处看去,变成了万千个点。我的朋友此刻还在两排树之间,但很快他就到了千尖蜀山之巅。 “沧海风尘分离兄弟,天涯一滴泪”。兄弟,兄弟有好几个,但是兄弟明明就这么多。但他却是“一体”,离他们很远。数字的变化,个体的孤独,都有体现。
过去与现在、现实与现实、动与静之间,类似的对抗数不胜数。名言“国家山河破碎,城府春意盎然,植被深厚”,就是现实与现实的对抗。山水的存在,其实就意味着家破人亡,只剩下山水了。植被茂密,也就是说山川河流里只有野生的植被,而且荒芜。
看似毫不相关的句子,其实不但有对比,而且还有深刻的含义。这就是杜甫“详诗”的精妙之处。杜甫韵诗的最高峰在“登高”时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风大,天高,猿猴哀鸣,白鸟从朱吉斯坦的清沙飞回来。
一望无际的倒树沙沙作响,一望无际的长江滚滚而来。
【七韵皇冠颁奖典礼:哪首诗堪称韵律诗的最高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