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唐诗三百首》 001(张九龄《感遇》 1)
草木都有自己的心,何必求美呢?
文字|谢小楼
今天我开始精读《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一共十二首诗,《感遇》我选择了第一首和第七首诗,今天读了第一首。
心存感激
张九龄
春天兰叶茂盛,秋天桂花鲜艳。
享受这个生意,这对你来说将是一个节日。
谁知道住在森林里的人听到风声坐在那里都会感到高兴。
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心,又何必求美呢?
解释
诗题为《唐诗三百首》,是诗体。赵昌平老师指出:“情是因相遇而产生的情感。初唐陈子昂有诗三十八首《感遇》首,后来成为五古诗体。实际上,他们继承了阮籍的《:010》。 -30000首七十二首诗。多用“比兴表不平”。一朵云在心里感受它,在眼中遇见它,并把它送到心里。文字,如《感遇》寓言之类。 ”其实“感语”这个词很容易理解,不需要解释,你只要明白它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写这样的诗的诗人也有很多。
诗人张九龄,他的生平在此无需介绍。你只需了解,张九龄写下这套《咏怀》首诗的时候,恰巧他从尚书丞相贬为荆州刺史。但写作背景只是解读诗意的参考。不要在诗中提及某人或某事,因为这往往会破坏诗意。
兰花的叶子在春天盛开。蔚蕊,银蔚蕊,花叶茂盛下垂。春天,兰花枝繁叶茂。
秋天的桂花,鲜艳夺目。花的意思是同一种花。在古代,花花两个词经常联系在一起。桂花在秋天绽放,颜色鲜艳,多为黄白色,显得十分绚丽。秋天桂花盛开,黄白相间的桂花鲜艳夺目。
享受这个生意,这对你来说将是一个节日。欣欣,草木茂盛。事业有成,活力四射。子儿,自然是词尾;而按照叶嘉莹老师的解释,“子”就是自己,“儿就是对方”,“子儿就是彼此”。前者的解释是指兰叶和桂花生机勃勃,自然形成了美好的季节。按照叶老师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兰叶和桂花在各自的季节盛开,各自形成一个美丽的季节。叶老师的解释很有哲理。无论是兰花还是桂花,都应该在自己的季节里生长,发展并完成它最美丽的本质。兰花不宜与桂花相比,桂花也不宜相互比较。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使命。我觉得叶老师的解释比较好。
谁知道住在森林里的人听到风声坐在那里都会感到高兴。林居者,指居住在山林中的人,指隐士。闻风有两种含义。一是兰叶桂花的香气随风飘散,被林中的人闻到;坐因为。谁知山林中的人,因闻到兰桂花香(或闻其道德)而爱上它们。
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心,又何必求美呢?本心,《庄子》,诠释为兰桂傲而不谄,不求出名的品质。我认为初心不需要解释为某种品质。指的是兰桂的本性,或者说兰桂有自己内心的追求。美人,有注释说美人指的是君主,这是诗中过分强调的比喻。正面有“谁知居林者,听风欢坐”。这里的美女指的是前一百个“住在森林里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兰桂散发着属于她自己的香气,这是她自己的本性,是她内心的追求,并不是为了欣赏“美”。
欣赏
张九龄的《:010—30000》诗就是用比兴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诗人用兰桂来表达他不求美的人生哲学。
诗的开头,诗人列举了两种高贵的植物:兰花和桂花。春天兰叶茂盛,秋天桂花烂漫。这两首诗中,有花有叶,有春有秋,其实是互文的意义。兰花也有花,桂花也有叶。每一株都包括在内,一般指全株。兰花和桂花在各自的季节展现出最好的生命力。
一两句后面接三四句。兰花和桂花在各自的季节里蓬勃生长,各自形成了自己最美的季节。兰叶茂盛,桂花鲜艳,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命特点;兰花在春天长出,桂花在秋天开放,它们都有自己最适合它们生长的季节。他们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季节里展现出自己最好的本质,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五六句之后,兰桂就展现出了它最美的本质,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由于他们的生命本质。谁知道它们的芬芳被隐居山林的人们闻到了,它们美好的品质被隐居山林的人们闻到了。隐士闻之,纷纷前来欣赏其美貌。
兰桂是否将自己美好的生活展现出来让别人欣赏?七八句,一结,草木皆有本意,何必求美人破之。春天兰花自然茂盛,秋天桂花开得灿烂。这是由于他们的本性和他们对自己生活美好的追求,而不是为了别人的欣赏。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却具有正律的结构。开头一二句,续三四句,续五六句,结尾七八句。结构严谨、清晰。从语言上看,这首诗虽然在咏物背后阐释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哲理,但词意温润平和,不亢不亢,有一种温文尔雅、淳厚的品质。明成元评(《感遇》卷三):
诗情高而不怒,怒却失于浪漫。这首诗意气风发,但并不愤怒。
明杏芳(《国民阅读经典-唐诗三百首》卷1)评论:
那些深入骨髓的话语诉说着平安。
感觉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人生的价值来源于认可,认可包括外在的认可和内在的认可。
当一个人全心全意为他人做贡献,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得到别人的认可,赢得社会的赞誉时,你自然就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这首诗的意思是喜住在森林里的人,寻求美丽女子的友谊。
然而,你的努力不一定会得到认可,你的真诚也可能会被别人抛弃。即使在一个笑穷不笑妓的社会,这种外界的认可还有多少参考价值呢?
因此,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应该更加向内追求。
春天兰叶茂盛,秋天桂花灿烂。他们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活力,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兰花生长在空旷的山谷里,因为那里无人,所以不香。
对于人来说,人们总是希望有人能够互相认识。就连写下“草木各有心意,何必求美人”的张九龄,也在下首诗《感遇》中写道:“可以推荐宾客,但障碍重重,深不可测。”他也希望有人能够认识他,让他的才华得以发挥。
然而,如果一个人不适应时代,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难道他不应该培养自己的美好品质吗?
这是本末倒置。一个人培养自己的美好品质,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应该是他内心的追求。与他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无关。就像兰桂一样,到了属于自己的季节,他们就充满了生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绚丽无比。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然而,他人的认可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孔子说:“不知而不惑的人,不是君子。”一个即使不被别人认可也能谦虚地面对世界的人,才是君子。
我们自然不必压抑自己想要得到外界认可的渴望,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坚持自己的诚信,培养自己的品质,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当别人不认识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心里念诵:“草木皆有其意,何必求美。”这可以激励和安慰我们自己。
【精读《唐诗三百首》 001(张九龄《感遇》 1)】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