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国和意大利北部不同,东欧的草原有大量的固定道路,军队行军的道路都是固定的。这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到处都是泥泞的土路,几乎每个方向都有大量的马蹄印和车辙,让人无法判断敌人的行进方向。
直到法军进入维茨克四天后,才在80公里外抓获了两名诚实的俄罗斯农民。他们承认,四天前他们看到大批俄罗斯军队向东行进。
此时,巴克莱和巴格拉季翁已在斯摩棱斯克会师,前往斯摩棱斯克的俄军人数达到了11.8万人。
虽然沙皇知道需要诱敌深入,一步步撤退,但他对巴克利不抵抗、只撤退的行为还是很不满意。 8月5日,沙皇告诉巴克莱,如果他继续撤退,他将被其他人取代。
1812年8月6日,俄军召开高层军事会议。巴克莱决定在斯摩棱斯克阻击法军进攻,并对法军发起主动反击。
但一向与巴克莱有冲突的巴格拉季翁却对此予以激烈反对,拒绝配合巴克莱的中路阻击、双向夹击的进攻策略。巴克莱无奈,只好将原来的防御反击计划改为纯防御计划,命令拉耶夫斯基将军的两万人守卫斯摩棱斯克,牵制法军,而巴克莱和巴格拉季昂的军队则停止会合。原地休息,准备应对可能的袭击。
事实上,如果按照巴克莱的主动计划,俄军很有可能获胜,或许根本就没有必要烧毁莫斯科。
此时,法军的状况已经严重恶化。天气炎热,行军艰苦,士兵们疲惫不堪,马匹大量死亡。两年来花费巨资积累的各种军需物资,不少因被盗、丢失而丢失。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大家都挨饿了。
一名参谋向皇帝报告说:“陛下,在您一生的命令下,这些勇敢的战士即使饥饿也愿意冲向敌人的前线,但他们的马匹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拿破仑无视这些情况,仍然下令行军。他坚信,只要找到俄军主力,进入决战,自己就绝对不会输。一旦俄军主力被歼灭,沙皇就会求和,就像之前波兰的战争一样。
8月12日,拿破仑率领法军从维茨克进攻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现在是一座比较大的城市,但当时,它只是一座饱受战争蹂躏的军事要塞。
斯摩棱斯克横跨第聂伯河两岸。河流穿过城市中心,将城市分为南城和北城,有桥梁相连。城市周围有护城河和壕沟,城墙是石头砌成的。虽然他们饱经战乱,但是他们依然非常强大。
8月14日凌晨,拿破仑军队强行渡过第聂伯河,但没有遇到有效抵抗。
当天下午15时00分,法军在距第聂伯河约40公里处与俄罗斯安全部队发生交火。俄军惨败,撤退至斯摩棱斯克。
按说此时法军应该趁乱出击,跟随溃败的俄军,直奔斯摩棱斯克。但拿破仑考虑到法军行军多日后十分疲惫,下令部队休息养伤。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溃败的俄军跑回城里报信。巴格拉季昂迅速命令他的五万大军向斯摩棱斯克进军。巴克利也命令他的部队向这里进军,但不是全部。巴克莱和同时期的所有欧洲将军一样,在与拿破仑的战斗中胆怯。他一直怀疑从东南方向过来的法军不是主力。拿破仑计划在南方进行佯攻,在北方进行夹击。因此,他的大部队还在斯摩棱斯克以北待命。
8月16日,拿破仑命令缪拉的骑兵军和内伊的军队开始围攻。此时,城内除了拉耶甫斯基将军的两万俄军外,当天抵达的还有大约一万五千名援军。但法军有约4万兵力参与进攻,并没有数量上的优势。
拿破仑将剩余的120,000 人聚集在外围,某种程度上是作为集结援军的一种方式。
俄军并没有坚守城内,而是在城外设置了防御阵地。由于法军不具备数量优势,且极度疲惫,因此当天的进攻并未取得成果,就连俄军外围阵地也未能突破。
8月17日,巴格拉季昂率领5万人奔赴战场,在城南列队与法军作战。拿破仑并不了解这支军队的实力,并没有对其发起主动进攻。相反,他命令法军继续攻城。与此同时,法军炮兵集中,对斯摩棱斯克开始大规模炮击。
俄军也开始炮击攻城的法军。城内外一片火海,城内数个粮库被点燃。在炮火掩护下,法军攻占了俄军外围阵地。然而,当他们到达城内时,却没有有效的攻城器械,无法攀登高大的城墙。他们的处境很尴尬。
同日,巴克莱本人抵达斯摩棱斯克,与巴格拉季昂会面,讨论战局情况。
巴格拉季昂主张坚守城池,在法军疲惫不堪时发动反攻。巴克莱出于平时对拿破仑的恐惧,主张从斯摩棱斯克撤军,因为他担心法军的南北两翼会进攻斯摩棱斯克。俄军完成了合围。
双方争论得很激烈,几乎到了要动手的程度。最终巴格拉季昂妥协,同意了巴克莱的计划。他率军来到城东90公里处的渡河点待命,准备迎击从斯摩棱斯克撤退的俄军。
当晚,俄军开始从斯摩棱斯克撤军。 8月18日,法军攻占斯摩棱斯克。
此役过后,加上之前的大量非战斗减员,拿破仑的中央军只剩下13.5万人,还剩下587门火炮。
巴克莱从斯摩棱斯克撤军后,开始向莫斯科撤退。当沙皇听到巴克莱再次撤退的消息时,立刻勃然大怒。 8月28日,他解除了巴克莱的职务,任命库图佐夫为俄军最高统帅。
8月29日,经过11天的休息,拿破仑命令法军向莫斯科进军。
9月4日,刚刚上任五天的库图佐夫向沙皇建议,阻止法军挺进莫斯科的战场应选在博罗季诺村,并划一条宽约8公里的防线。在这里建造的。
这条防线的地形以河流(科洛察河)为中心,中部高,两侧低。北边是马斯洛沃村,靠近莫斯科河,南边是无法通行的乌蒂察森林,中间是库尔干纳亚高地。整个阵地两侧都有难以通过的天然障碍。阵地中心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理想的防守位置。
俄军的编排是这样的:巴克莱率领一支部队作为陆军右翼,库图佐夫率领原巴克莱集团军一支部队作为中心,巴格拉季翁率领俄军左翼。包括后方预备队在内,俄军总兵力约为15.4万人,拥有640门火炮。
与很多人想象的相反,俄军的战斗力同时期在欧洲也是相当强大的。由于俄罗斯地处东西方交界处,长期与瑞典、土耳其以及当时的卫拉特汗国交战。它既有阵线、射击的经验(打欧洲),也有散兵作战的经验(打土耳其),还有在茫茫荒野的经验。有草原战争经验(与游牧汗国作战)。
9月5日,法军先头部队抵达战场。此时,俄军正在紧张地搭建阵地。
拿破仑沿着河边骑马,观察了一圈俄军阵地。他敏锐地发现,这前线可不是省油的灯。整个阵地的中心和北侧(俄军右翼)沿河而建。法军若想进攻,必须先渡河。这条河在俄罗斯炮兵的射程之内。想要突破这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想要突破防守,就必须在左翼做文章。
当时,俄军左翼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瓦尔基诺堡垒。拿破仑命令达乌迪率部进攻堡垒。法军从傍晚一直进攻到午夜,然后艰难地占领了该地,取得了科洛查的阵地。立足点在河的右岸。
当时俄军左翼主要依靠巴格拉季昂堡垒,这是三个坚固的工事阵地。 9月6日,达乌迪建议拿破仑允许他指挥自己的军队和波尼亚托夫斯基的第5集团军。两军合计约四万人,直接攻击俄罗斯巴格拉季昂堡垒。突破俄军左翼防线,绕道其后方。就是说,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实现突破。
这个计划体现了达乌一贯的作战特点,简单、直接、切中要害,但遭到了拿破仑的拒绝。
拿破仑认为俄军不可能那么容易被击败,因此制定了相当复杂的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的主要意图也是攻击俄罗斯左翼,但攻击范围有所扩大。拿破仑命令达乌迪的第1集团军攻击巴格拉季翁堡垒(达乌迪要求2个军)。内伊和朱诺的两个军担任达乌迪的左翼,面向其北侧的俄军中央。欧仁·博哈内的第4 集团军攻击阵地和左翼的薄弱环节,摧毁了博罗季诺村。达乌迪的右翼是波尼亚托夫斯基的第5集团军。他们位于战场最南端,包抄俄军。
这是一个相当零碎的攻击计划。此时的法国军队已不再是进入俄罗斯时的那支军队了。各军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人员裁减。达乌迪的超级增援军只剩下了不到三万人。法军总兵力并不比俄军有优势(阵地上有13.5万人对俄军12.5万人)。如此分散的攻击,四面八方都难以突破。
9月7日,6333.6万人,法军开始进攻。
中央战场:
达沃迪的第1集团军开始攻击巴格拉季昂堡垒。由于法军的进攻比原计划推迟了2个小时,此时已是白天,缺乏夜间掩护,炮兵并不占优势。俄军阵地火力再次布置合理,法军成排倒下。
上午8:00,法军在付出重大伤亡后攻占了俄军三个阵地之一。巴格拉季昂立即调集两个旅进行反击。半小时后,法军再次被赶出。
当战况报告给库图佐夫时,他突然发现法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左翼,而右翼和中央部队则沿河布置。想要攻击法军,就必须要渡河,可以说是作茧自缚。于是他迅速调集兵力到自己的左翼,并命令巴戈夫特率领俄军第2集团军从中央后方南下支援左翼。
达乌迪、内伊和朱诺三军与俄军两军朝这个方向激战(该军人员比法军多)。战场一片混乱。炮弹和马蹄扬起的尘土,让战场能见度极低。双方的火力网络都无法占据优势,不得不进入百人的残酷战斗。巴格拉季昂本人也亲自上阵,被炮弹炸成重伤,两周后身亡。
中央战场的激战一直持续到上午10:30。双方寸步不让,形影不离。
北方战场:
尤金·博哈奈率领第4集团军渡过科洛塔河,摧毁了博罗季诺村。随后尤金率军再次南渡科洛塔河,进攻拉耶夫斯基堡垒。
上午9:30,尤金率部进攻拉耶夫斯基堡垒。战争的残酷程度与中央战场相似。在俄罗斯广阔的草原上,法军放弃了方阵推进的方式,转而采用散兵攻击。袭击持续了一个小时,部分法军已经进入堡垒,但俄军通过激烈的肉搏战将法军赶了出去。
南方战场:
法军兵分四路,只有南路顺利推进。波尼亚托夫斯基的波兰第5集团军正在战场南部执行迂回包抄任务。他们的行军速度相当缓慢。早上6:00开始总攻击,直到8:00他们才到达预期的攻击发起点。
更搞笑的是,守在这里的俄军是俄军的一支掷弹兵部队。由于迟迟没有发现法军,巴格拉季昂将一半兵力调往北方。当波兰军队到来时,这里的兵力非常稀疏。经过半个小时的激战,波军攻克了眼前的尤蒂卡村。
库图佐夫得知右翼失守后惊慌失措。他迅速派出俄军第2集团军由右翼转守左翼,阻止波兰人继续迂回前进。凌晨10:30,第2集团军冲向左翼,挡住了波军的进攻。
残酷的战争让双方都热血沸腾,双方高级将领都直接参加了前线战斗。法国第2骑兵军司令蒙布兰于下午1:30阵亡;科兰古的弟弟奥古斯特·科兰古极力反对拿破仑出兵,接替了他的位置。小时候,他也曾在要塞里白刃战中杀过。堡垒内尸横遍野,堆积如山,一度堵住了堡垒入口。
俄罗斯军队并没有做出太多让步。在听到巴格拉季翁身受重伤的消息后,一向不肯对付他们的巴克利也不愿意效仿。他率领一支军队从右翼杀到了中翼与左翼的交界处,并亲自指挥参战,他的坐骑被炮弹炸死。他也受了重伤,但幸存下来。
战斗到这里,具体的过程我也懒得介绍了。下午17:00,俄军终于坚持不住了,开始布置分步撤退。
此时双方都没有投入自己的储备金。俄罗斯预备役部队正在前往莫斯科的路上与前线俄军会合。法军还有两个完整的骑兵军。如果此时攻击撤退的俄军,或许能够取得更大的战果。
但战场如此残酷,拿破仑一度甚至想让法军撤退,所以拿破仑决定不再继续投资这台绞肉机。除达乌迪外,所有将领都同意这个决定,博罗季诺战役结束。
这场所谓的战斗实际上只持续了三天,但伤亡却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双方在约4公里的战线上共投入了20万人。 9月7日,单日伤亡人数达6.6万人。这个数字在战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后来的马恩河、斯大林格勒、上甘岭等非常残酷的战斗,也没能打破这一单日伤亡记录。
由于战场混乱,尸体堆积如山,准确的伤亡数字很难计算。后人普遍认为法军伤亡2.8万人,俄军伤亡4.4万人。
客观地说,在这场战斗中,拿破仑的指挥是有些问题的。他在部队不占上风的情况下进行分散攻击,最终未能在各个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之前说过,1807年之前,拿破仑几乎没有失败,1807年之后,他几乎没有胜利(我没有包括吕岑和包岑这样惨烈的胜利)。这并非没有道理。
当你只指挥五万到六万人,你只是一个军队指挥官时,失败就是失败,没关系。因此,他敢于率领2500人偷袭皮亚琴察,敢于翻越阿尔卑斯山奇袭意大利北部,敢于冒险远征埃及。
即使在称帝初期,他也只占领了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北部。那不是一个伟大的帝国。
但1807年之后,他成为了欧洲的主人,指挥了数百万军队。当他远征俄罗斯时,西班牙正在陷落,英国正在与瑞典密谋。他不能被打败。一旦失败,他就万劫不复,所以他必须选择最安全的解决办法。此时的战争,战略内容很少。打的是战斗力、国力、战士的勇气。因此,即使他能够获胜,也将是一场惨烈的胜利,就像博罗季诺战役一样。
虽然此战俄国人失败并节节败退,但谁都知道,这是“我可以被杀,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深深震撼了侵略者。
当然,法军的战斗力并不是压倒性的。在路途遥远、后勤紧张的情况下,能够与数量相近的俄军取得1:1.5的战损比,也是非常令人惊讶的。
【皇帝的末日(八)勇士军的上半场】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终于看到勇士军出手了,期待他们能打出精彩的上半场!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皇帝的末日,勇士军的上半场,这个标题就足够吸引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勇士军的上半场,感觉他们已经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勇士军能取得胜利,这场战斗一定很精彩!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勇士军的上半场,感觉他们已经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场战斗真是太精彩了,勇士军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勇士军,加油!我相信你们能战胜一切困难!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勇士军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勇士军的上半场表现很不错,期待下半场能更加精彩!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下半场勇士军能更进一步,打出一场漂亮的胜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场战斗太精彩了,勇士军上半场的表现真是太棒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勇士军的上半场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让我对他们充满了信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勇士军最终能取得胜利,为这场战斗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场战斗真是太精彩了,勇士军的上半场就已经让人热血沸腾!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勇士军,加油!我相信你们能最终取得胜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勇士军下半场的表现,我相信他们会更强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勇士军的上半场表现已经很不错了,期待下半场能够更精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场战斗太精彩了,勇士军的上半场就已经让人期待下半场的战斗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勇士军,加油!我相信你们能最终战胜皇帝!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勇士军下半场能够更加精彩,取得最后的胜利!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