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4年,郑桥(又名玉中,自号西溪一民)出生于福建莆田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学者,郑樵深受其影响。他从会说话的时候就喜欢读书。 3岁识字后,他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7岁就能写文章,9岁就过《五经》。 郑乔酷爱读书,也因此受了不少苦。
郑樵10岁时,父亲外出为官。师从其兄郑厚为师。离郑桥家不远有一条小溪。哥哥的家在溪东,郑乔每天都要过溪。如果不下雨就没事。但一到下雨的时候,河水就会水涨船高,而且河上没有桥。我们怎样才能渡过呢?这并没有让郑桥烦恼。
溪东悬崖上有一根粗大的古藤,横亘溪西。每逢下雨天,郑桥就爬藤渡溪。藤下急流,难度可想而知。一个为了学习而常年爬山的10岁孩子“为时人惊叹”,但郑桥为了学习而让人惊叹的远不止这些。
郑樵16岁时,父亲在苏州病逝。他抬着棺材回到家乡,将父亲安葬在岳王峰下。此后,他在父亲墓旁修建了草堂——南风书堂。他一边孝顺父亲,一边种田、读书,大声读书。徜徉在山林间。山林草虽然远离尘世,但有书为伴,郑桥一点也不感到孤独。相反,“每至亭中,心都飘散,无迹可依”,他乐在其中。
父亲去世后,郑桥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贫困。家里的书看完了,没钱买,就背着干粮,到西溪、西东附近的各家借书。郑樵涉猎广泛,有易学、经学、礼乐、天文、地理、草木等门类。他不仅仔细阅读,而且对书籍进行分类编目、抄录、整理、编辑。几年后,他完成了一部作品参考书目。
潜心读书的郑桥也有一颗爱国心。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郑樵与弟从不远万里来到汴京两次上书,表达了弃文从军抗金的意愿和报效国家的愿望。然而,朝廷已经被吓坏了。忙着议和,怎么敢动手?
于是,郑樵看清了仕途,决定放弃科举。报国没办法,爱国也没办法。他立志以书为伴,读书写字,传承中华文化。
潜心读书的郑桥有一个愿望:“欲博古今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以六艺文学为翼,如果你一生都这样做,你就不会后悔。”
“当时在莆田,藏书很盛行,有很多知名的藏书家,这方便了郑樵到各家借书。他背着口粮到处跑,书都藏到了。”莆田城的收藏家,无论是官员还是高僧,都被他一一借走。
相传郑樵读完莆田城内的所有书籍后,听说城外有一座方氏家族拥有的“万卷楼”,便来到方氏借书。他让人把藏书搬到附近的延寿桥上,把书放在桥上任风翻动。就这样,郑桥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万本书读完了。店主难以置信。郑桥说:“我确实看完了,书上有问题的地方我都用指甲标记了。”
店主拿出几本书看了看。果然,有几处指甲划过的痕迹。他不得不暗自佩服他们。
这虽然是传说,但也说明郑乔读书颇多。莆田谢氏、李氏、方氏等藏书共计10万余册。郑桥全部借来,享受了十几年。读过无数书的郑桥回忆说,他早年无法参军保家卫国。靖康之辱期间,金兵不仅劫持皇室人员和金银财宝,还掠夺了大量书籍和文物。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他决定写一本整合世界图书的书—— 《通志》。尽管其弟郑厚于1135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但郑樵不为所动。而是到夹脊山着书立说,隐居草堂。
郑樵曾对夹积山的这座草堂作过52字的介绍:“此草堂,幽泉奇石,长松竹榛橡荟萃,与风夜月息息相关。” 、轻烟、浮云。”鸟兽柴草出没之处,溪西人家有三堂茅草屋。”
山里的条件如此艰苦,但郑桥却意志坚定:“幸好家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展世间事务。”他勤奋着书,潜心学习。
相传著名理学家朱熹路过莆田时,听说山里有一位“怪老人”,每天读书写字、观星辰,便上山探访。穿过山涧,爬到山顶,我们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郑乔的草屋。两人相见甚欢,畅谈学术,畅谈古今。
郑樵高兴极了,高标准地接待了朱熹,并拿出了“山珍海味”的“四白”:盐、白姜、豆腐、荞麦。朱熹对郑桥的敷衍行为表示怀疑,但抬头一看,草房里空无一人,只有书本纸笔。他不禁对郑乔越来越佩服,而且饭菜也特别好吃。
“刮风的早晨,雪夜,写不完。厨房里没有烟火,歌声却没完没了。日月累积,没有一支笔丢失。”郑桥一刻也不耽误,在山里生活了三十年。
43岁时,哥哥、小儿子和妻子相继去世,郑桥遭受了沉重打击。后来,当地官员多次以“孝廉”为名推荐他为官,但郑樵婉言拒绝,只身坚守草堂,继续独自在山林里读书写作。
为了获得官方许可,郑樵曾到杭州献书。郑樵千里跋涉,先后四次出行,最后在第四次出行时,被宋高宗任命为枢密院编修。现在郑桥很高兴,并不是因为他当了“官”,而是因为他可以自由地浏览朝廷的藏书。毕竟私人藏书有限,能够浏览到皇家藏书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是莫大的福气。
然而,这个小小的愿望很快就破灭了。朝堂上的人嫉妒郑樵的才华和学识,不择手段地陷害郑樵。虽然他的官职没有解除,但他不能再借书了。郑桥失去了读书的自由,遭受了不公。此外,由于常年劳累过度,他还得了病。
当宋高宗最终下令郑樵上交《通志》时,59岁的郑樵黯然去世。
郑巧读诗书。难得的是他知识丰富,而且不墨守成规。他有自己的主见和主见。他提出“诗书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主张有些知识要从实践中获得。 ……这些进步思想让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第一。而《通志》则让郑樵成为中国第一位出身平民却靠自学逆袭成功的历史学家。
《通志》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与唐代杜佑的《通典》、元代马端霖的《文献通考》一起,历史上合称为“三通”。是中国古代学者必读的经典。
纵观郑樵的一生,生活、学习、写作都极其艰难,但他并不羡慕终日与书为伴的繁华。他不仅是一个淡泊名利的学者,而且在家国情怀下坚持自己的信仰。
【一个平民历史学家写出了历史上最惊人的三本书之一,但其背后的原因是他没有办法报效国家。】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哇哦,这真的太不可思议了!一个没有办法报效国家的平民历史学家,竟然写出了如此惊人的三本书,简直是历史的奇迹!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震撼了,从一个平民历史学家的角度看历史,竟然能写出如此惊人的三本书,背后一定有难以言喻的深层原因。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学家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就只能用笔来表达他的爱国情怀,他用三本书讲述了历史的真相,值得我们敬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平民历史学家!这三本书也太厉害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三本书一定是绝世好书!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真的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用三本书记录了历史,也记录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能用笔来记录历史,这三本书一定蕴藏着深刻的意义。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位平民历史学家真是太伟大了,他用三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真相,也展示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三本书一定值得一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他用三本书,记录了历史的厚重,也记录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太感动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本书,三个奇迹,他用笔书写了历史,也书写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三本书一定蕴藏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平民历史学家写的书,竟然如此精彩!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他用三本书,向世界展示了历史的真相,也展示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三本书一定很值得收藏!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三本书一定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三本书一定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充满了爱国情怀。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有办法报效国家,他用三本书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真是令人感动。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平民历史学家!这三本书简直是历史的瑰宝!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三本书一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真相。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