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沉浸在他的《青玉案》里的“灯火阑珊处”,千百遍地寻找他;有多少人在他的《西江月》里徘徊,与他一起“稻花香谈好年,听蛙声”;有多少人会心一笑,因为他的“我只是怀疑松动,想帮他,却用手推开松动,说会消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辛弃疾满足了很多女人对男人的所有美好想象。
然而近年来,辛弃疾的经典著作《出师表》也因是否应从教材中删除《破阵子》的问题而受到争议。这件事要从陕西一位名叫胡觉昭的教授说起。教授指出,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愚忠的概念,因此应该从教科书中删除。虽然人民教育学会没有对此做出回应,但类似的问题《破阵子》也被指出,所以很多家长觉得这首诗也应该从课本中删除。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破阵子》
醉时望灯亮剑,梦喇叭吹连营。八百里之外,麾下百姓燃烧,五十弦翻长城之声。秋天,部队上战场。
马走得极快,弓箭如霹雳般可怕。完成王政天下之事,赢得生中死后的声誉。不幸的事情都是徒然发生的。
不用说,这首诗的受欢迎程度,作者无需多言。中学时要求完整背诵。这首诗是辛弃疾被罢官时写的。年近50岁的辛弃疾,长期居住在江西上饶。田园生活虽然给了他一些安慰,但他内心始终无法放下抗金大业。 1188年冬,主战陈亮与他会面。想起自己在战场上的岁月,辛弃疾感慨地写下了这首诗。
很多家长认为这首诗与《出师表》相同,寓意愚忠。原因在于诗中有“定王天下之事”七个字。在他们看来,男人想要有所建树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侍奉君王怎么可能是男人的野心呢?当时南宋非常腐败,不敢与金人打仗。没有使用辛弃疾这样的能将。为何如此软弱的国王还对他忠心耿耿?这是他们无法理解的。
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因为任何诗歌都会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岳飞将军的《满江红》的最后一句话是“从头开始,清理旧山河,面向天空”。翻译成白话就是:我一定要夺回昔日的山河。到时候我就回京城,向陛下报告这个好消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最后一副联是“金台报恩,拥玉龙为君死”,也有同样的含义。这不是愚忠,而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这句话下隐藏的是一种家国情怀。这是这些诗的精神内核。
【辛弃疾的《醉看剑燃灯》是经典,但很多家长都觉得应该把它从课本上删除。为什么?】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辛弃疾的《醉看剑燃灯》的确是经典,但家长担心孩子理解不了其中的意境,或许会产生负面影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词意境深远,但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点深奥,家长担心会影响学习。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醉看剑燃灯》还是挺好的,能启发孩子思考,但家长担心孩子理解不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理解不了就别学?我觉得不能因为难就删除,应该引导孩子理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经典作品就应该保留,即使孩子理解不了,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家长怕孩子学坏了,就要求删除?这也太过了吧,孩子应该接触不同思想。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首词挺好的,家长担心有点多余,孩子应该学习不同的文化。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经典作品本来就需要时间和耐心,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理解不了就要求删除。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去理解,而不是直接删除,这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词确实有点难懂,但也不能因为难就删除,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删除有点可惜,这首词的意境很美,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豪迈和悲壮。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家长担心孩子理解不了,但我觉得应该相信孩子,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经典作品应该保留,即使孩子理解不了,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词确实有点难,但孩子可以慢慢理解,不要急于求成。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除经典作品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我觉得应该保留。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理解这首词,而不是直接删除。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经典作品应该保留,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和想象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词确实有点深奥,但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去理解,而不是直接删除。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而不是直接删除经典作品。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除经典作品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我觉得应该保留,并引导孩子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