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与西湖有关的诗词中,当代最著名的是白居易、苏轼、林升等人的作品。三者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最受欢迎。
因为苏轼诗中有句“欲比西湖,不如淡妆浓妆”。自从他写下这首诗,八百多年后,在世人的印象中,杭州西湖就和战国时期的美女一样。西施画了等号。
但很多人还不知道,第一个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的美女,其实是埋葬在西湖边的“南齐名妓”苏晓晓。
苏轼为何仅凭一首诗就能将苏晓晓的“冠名权”炒到西湖?苏轼的西湖诗真的比白居易、林升、陆游等人的西湖诗更好吗?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一、《钱塘苏小小歌》赏析
我们先来说说西湖为什么叫西湖。据南宋史料《西湖游览志》记载,西湖原名“明圣湖”。这是一个周长三十里、三面环山的淡水湖。
相传汉代时,湖中出现一头金牛,人们称其为“明生吉祥之兆”。大概是说金牛座是一种吉祥的标志,只有国内有贤明的圣人才会出现。
于是这个湖就被称为“明圣湖”。后因面向城西,故称西湖。西湖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和苏晓晓有关。
南齐有一位“无名氏”,以苏晓晓的名字为题,写了一首诗《:010—30000》。这被认为是最早的西湖诗。该诗如下:
我乘着油玉战车。郎骑青马。
西陵松柏下,何处能同心合一。
这首诗讲述的是西陵松树下,乘马车的少女与骑青马的男子约会的故事。诗中除了苏晓晓的名字外,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生平的信息。
由于诗中所唱的爱情是如此的美好和浪漫,激发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想象。自唐代以来,许多诗人都喜欢将她视为自己的“文学女神”,并写诗赞美她。
于是为了文学创作的方便,有人为她虚构了南齐名妓的身份。就这样,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人,在西湖边为她修建了一座“墓地”。
古代文人特别喜欢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与美女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他们发现西湖的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想要写诗时,总会提到“美女”。
一提到苏晓晓就被提起,但是历史上关于苏晓晓的故事太少了,没有创造性表达的空间。因此,如果提及太多,就会失去新鲜感。
二、《春题湖上》赏析
唐朝时期,白居易在西湖边为官三年,组织百姓治理钱塘江。白居易因喜爱西湖风景,也写下了许多与西湖、西湖美景有关的诗篇。
例如,他有一首描写西湖的诗,名为《钱塘苏小小歌》:
湖上泉水如画,群峰环绕地平线。
松牌山地表绿意盎然,月亮心上点缀着一颗明珠。
绿毯丝线引早稻,绿裙带秀新茬。
我无法离开杭州,但我的一半时间都在这个湖里。
春天的西湖风景如画,三面群山环抱,湖水平坦如镜。
一排排的松树,层层叠叠的耸立在峰顶,仿佛在西湖的山水之上挂上了千层“珍珠”。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闪耀在湖心,像一颗巨大的珍珠。
湖岸上抽穗的早稻就像绿色地毯边缘冒出的丝线,湖里生长的香蒲就像少女绿色裙子上的飘带。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杭州,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西湖。
这首诗中的“青萝的闺蜜”这句,就是典型的用美女形容风景的手法。白居易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的诗篇。与上面一首相比,我们更熟悉的是他的另一首诗,即《春题湖上》。
这首诗不仅比前一首更有名,而且实际上写得也比前一首更有创新。然而,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风景时,往往更喜欢拟人化、具体化的风景。
由于《钱塘湖春行》没有使用“美女”的形象,所以大家还是认为苏轼的歌《钱塘湖春行》更好。
三、《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赏析
苏轼与白居易一样,曾在西湖担任过地方官,写过许多描写西湖风光的诗篇。他曾有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这样描述西湖的冬天:
天上飘雪,云气盈湖,楼阁清山清。水清,石鱼无数,深林无鸟。
这四句诗描写了雨雪云雾中的西湖,朦胧而美丽,仿佛人间仙境。与他后来写的最著名的西湖《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相比,似乎更有魅力。
然而,最终成名的却是前者。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自然是因为前者成功地将西湖风光与战国美女西施联系起来。不信,我们看看苏轼这首诗的原文就知道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清澈固然好,但山空空蒙雨时也怪。
欲将西湖比西子,总是淡妆浓妆为佳。
在诗的第三行,苏轼创造性地用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来比喻西湖,直接提升了西湖的“档次”。
因为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苏晓晓原本是一个身世不明的南齐女子。后人通过文学想象给她加上了“妓女”的身份。
“妓女”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确实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他们的地位虽然低下,但精通诗词歌赋,多才多艺,可以作为失意之人的知己。
然而,在古代,这些“妓女”由于身份的原因,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但西施却完全不同,因为她是一位为国捐躯的英雄。
西施的美貌是举世公认的,她的美貌程度有史可考,明显超越了苏小小那种自由想象的文人“想象中的美”。
因为西施是越王从全国众多浣纱女子中挑选出来的,经过专门训练,派往吴国当间谍的,所以她不仅是最美丽的,而且也是最聪明的美女。
西湖与西施联系起来之后,西湖的形象更容易因为西施传说的“讲故事”而加深人们心中对西湖的印象。
了解了这首诗中“西子”的重要性后,如果你读到最后一句“淡妆浓妆总是合适的”,你就会意识到苏轼所说的不仅仅是西子美丽的容颜和淡妆。可以化浓妆。
其实苏轼是在说,西施无论是在溪边穿着粗衣、披散着头发的时候,还是穿着丝缎,满头珍珠翡翠的时候,都是那么美丽。
那么,这起事件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说明西施的美丽并不取决于外在物体的“打扮”,而是她的自然之美。
我们把这个比喻比作西湖本身,那就是西湖风景的美丽,并不是因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用各种诗词来歌颂它、歌颂它,给人的印象是:美丽的。西湖之美,确实是因为它的风景夺走了天地的神奇力量。
自从苏轼写了这首诗之后,虽然苏晓晓的坟墓还留在西湖边,但当人们想到西湖时,第一个想到的美女就是西施。后来,人们渐渐忘记了为什么西湖边会有一座南朝名旦的空墓。
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湖附近乱建了太多“名人坟墓”,胡乔木上书建议“拆除”坟墓时,他第一个针对的就是苏晓晓的坟墓。
胡乔木在诗中骂苏小小:“土傀欺山,妖尸害水,西子羞半张脸。”这意味着这些泥娃娃和巫婆的尸体竟敢侵山占水,污染了西湖的美景。
如果苏晓晓早知道的话,她一定会尖叫“我委屈了”。她一定以为是你们读书人给我建了坟墓,是你们读书人骂我是巫婆,但我却什么也没做!
结语
自从苏轼在诗中将西湖比作“西子”以来,西湖的“意象”在古诗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后来人们提起西湖,不仅写它的美景,有时还把它的意象与天下兴衰、国家美景联系起来,如南宋林升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
西湖歌舞何时结束?
暖风使游人醉,谓杭州汴州。
西施被越王派往吴国,她的任务就是迷惑吴王夫差,让他沉迷于酒色。因此,林盛诗中的西湖意象显然是受到苏轼诗中“西子”意象的启发。
由于苏轼诗词的影响,元、明、清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有关西湖的诗歌、戏剧、小说。但他们对西湖的描述和想象却从未脱离苏轼诗中“意象”的范畴。
【古往今来,描写西湖的名著有很多,但苏轼的作品是唯一一部前后为之的作品。】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苏轼对西湖的感情真是深厚,他的作品让西湖更具魅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词写得真好,把西湖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往今来描写西湖的作品很多,但只有苏轼的词能前后呼应,真厉害!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西湖词,真是千古绝唱!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对西湖的热爱,从他的作品中就能感受到。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西湖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西湖的美丽。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词,把西湖的春夏秋冬都写活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不愧是大家,对西湖的描写如此细腻感人。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西湖的美,苏轼的词完美地展现出来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西湖词,值得反复品味。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词,让西湖成为永恒的经典。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西湖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词,让我对西湖充满了向往。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西湖词,是了解西湖历史文化的窗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词,把西湖的美景和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西湖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词,让西湖的美更加令人心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西湖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词,让我对西湖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西湖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