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放言》(第三)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很难申请

更新:08-27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但读完这首诗,我觉得白居易教导了一个很好的辨别善恶的道理。但仔细一想,我发现很难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原诗如下:

五首诗·第三部分

我给你一个消除疑虑的方法,你不用钻龟和朱平。

验玉需要三天,鉴定材质需要七年。

周公畏惧流言之日,王莽却谦虚,不篡时。

相石一开始就死了,谁知道他身世的真实性?

白居易一开始就直接说道,我现在就给大家一个化解疑惑、消除疑虑的方法。

这种方法既不是占卜,也不是占卜。

金刚龟和祝平是两种算命的方法。

例如,在商代,发生重大事件时需要占卜。他们的主要方法是在龟壳或动物肩胛骨上钻洞,用火烤,根据出现的裂纹来判断吉凶。

蓍草是另一种占卜方法,也叫蓍草占卜。

西洋蓍草是一种草本植物,生长时间较长,茎非常直。就像人们犹豫是否要请教有信誉的长辈一样,当人们有疑问时,常常会使用西洋蓍草。来玩八卦或者六十四卦吧,这个方法是周人常用的。

传说用西洋蓍草占卜也很灵验。

现在白居易说,如果你对某事有疑问,就不必用我们流传下来的这两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比较方便。

在第二联中,白居易用两个比喻来说明这种独特的方法。

第一个比喻是烧玉三天,意思是要验证玉的品质,要用火烧三天。《淮南子 俶真训》:“中山玉可以用木炭煮三天三夜,但颜色不会改变。”

第二个比喻是,不同种类的木头生长七年后必须加以区分。

这两个比喻是想说明,辨别事物的好坏、真假、利弊,必须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可靠。

第三联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关于周公的。

成王年轻时即位为王,周公摄政。关叔等人散布谣言,说周公要杀成王,周公非常害怕,躲了起来。

后来,成王发现传闻不实,便迎回周公,平定了关叔等人的叛乱。

第二个典故是关于王莽的。

王莽是汉元帝的侄子。王莽夺权之前,为了笼络人心,常常对人表现出谦让的态度。《汉书》 他说“爵位愈尊贵,气节愈谦虚”。

白居易的《放言》(第三)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很难申请

后来他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

最后联诗人评论说,如果周公在流言传开时就死了,王莽在谦让他人时也死了,那么谁能了解周公和王莽的好坏呢?

诗人用比喻和典故来说明,事物的好坏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确定。

诗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运用这种方法。

首先,很多时候,时间不等人,不给人们长时间观察、验证、确认的时间。

例如,楚汉相争时,刘邦和萧何在韩信的任用问题上存在分歧。

刘邦希望在任命韩信之前能够通过漫长的考验。但萧何极力主张立即委以重任。

萧何并不是不明白刘邦的想法,而是迫于形势的压力,他认为,如果不能尽快让韩信统帅军队,楚汉冲突的结局将是怎样的?真的很难预测。

其次,有些人有特殊的眼光和洞察力,可以在短时间内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那为什么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做决定呢?

我们还以刘邦为例。

刘邦任沛县泗水阁主时,吕公一家为避仇家,从山东单县千里迁至沛县。

在县令举办的招待宴会上,吕公第一次见到刘邦,就认可了刘邦的才华。他相信刘邦将来会非常有价值,并坚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邦。

陆先生有这样的天赋,何必花更多的时间去考察一个人呢?

又如伯乐,善于判断马。千里马是谁,他一看就知道,又何必花时间去辨认和验证呢?

第三,一切都会改变,更何况是人。

比如王莽,他生来就是坏人吗?还是年纪轻轻就想着篡位当皇帝?

我想,也是因为事态的发展,他才一步步走到了历史的这一点,给他留下了永远的骂名。

再比如,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后来就以黄袍代周,建立了宋朝。我想这从一开始就不是他的设计。

不仅被观察的对象会发生变化,观察者本身也会随时发生变化。

比如周公,他就不仅仅是一个出身卓著的人。他也经历了一步步的学习和发展,才成为“食、吐、三浴、梳发”治国的大臣。

另一个例子是圣人孔子。他并非生来就是圣人。他“学无止境”,读过《魏编三绝》,才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随着知识、视野、心智等的变化,人看待事物的视角和高度也会发生变化,不会一成不变。

综上所述,识别事物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准确,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可靠。

我想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是觉得朝廷轻蔑,用自己迷人的技巧来暂时压抑自己的感情,欺骗圣听者,所以一气之下写下了这样的诗。

【白居易的《放言》(第三)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很难申请】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诗歌鉴赏《放言五首.其三》 下一篇:古诗文鉴赏:《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