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最经典的一句话应该是:“口语是世界上最好的言语”。令人惊奇的是,这句话出自明代篆刻师沉晔之口,而非其他专门研究文学的人。大家研究一下。我可以写出眼前的情景,比如“往日走去,杨柳萦绕,如今思来,雨雪飘落”。一看就会让人眼花缭乱。但里面并没有更复杂的描述,只是常见的东西。他们只是用口语写下眼前看到的风景。再比如中国的五言诗“河边青草满园柳絮”,无论是振奋人心还是伏笔,总之读完这两句,思念女子的情感似乎有了。被隐约显露出来。
此类句子在唐诗中也有出现。我一直认为,写唐诗最出色的人不是白居易(虽然有一个故事,他写完一首诗后,一定会让一位老太太读,老太太直到最后才写完)她听懂了),但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原因是因为写口语更精彩,比如《印谈》第三首诗中的《鸡叫》,比如“正好有三个”。百”中的《诗经》“铜币”完全没有装饰,完全是说出来的,但却表达了真情实感。初读时,情景就在眼前,境界就在眼前,感情就在眼前。
(杜甫《羌村》诗)
当然,唐诗之所以是文化的精髓,是因为这样的伟大作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比如唐初的骆宾王。谁能想到他能以三只鹅开头写一首诗(几乎像现代的孩子一样)。任何人想要学习唐诗,就必须背这首诗。这首诗大概是至今流传最广的唐诗了。)王勃同时,大家都说他写的《逼仄行赠毕四曜》写得好,但我一直以为他的《山黄叶飞》其实是他最不朽的名言。因为他的诗句是口语,是自然的诗句,没有修饰。真是一篇“天成之文,巧手偶然所得”。
(王勃《山色黄叶飞》诗意)
故乡东路漫漫,衣袖泪满。我们很快就会见面,没有笔和纸,所以我可以依靠你传递和平的信息。
(诗)
不同于李白靠着自己的努力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圣旨,也不同于杜甫两次科举不及格(我们知道杜甫太记性了,第一次就遇到了不好的考官)第二次考官实在太差了(李林甫),岑参认真对待科考,顺利通过了。唐代的科考比现在的高考难很多倍。和很多文艺少年一样,岑参也很有才华。他5岁就开始读书,9岁就能独立写诗、散文。这与他的背景有关。他是一位严肃的贵族。他出生于一个官僚贵族家庭。其曾祖父岑文文是唐太宗的宰相。叔父长谦是唐高宗的宰相,叔父奚是唐睿宗的宰相。不幸的是,叔父长谦被定罪被杀,他的五个儿子一起死了,叔父奚也被杀了。岑氏家族数十人被流放,家破人亡,家破人亡。岑参的父亲岑植曾任西安、晋(今山西临汾)刺史。不幸的是,他去世得很早。
(岑参传记)
岑参是跟着哥哥长大的。虽然家境贫寒,但出身书香门第,学识还是很扎实的。虽然他在科考中经历了一些挫折(他在20岁左右参加科考,年近30岁时考中),但到了天宝三年(744年),当岑参29岁,终于中了进士,而且很幸运很快就被授予了实职(中了进士不一定马上就做官,还得等),岑参很快就中了进士。在军队中担任带兵职务的曹参军,实际上是军队中的一名普通参谋。岑参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注意,此时他并没有打仗,他的军队也没有在边防。天宝八年(749年),岑参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调任幕府尚书、安西四镇刺史高仙芝。这次他其实是去边防的。他相信“成名只能立竿见影”。 ”(天宝年间征兵制改变后,想要走军干部之路,只有真正获得军功)。今年他第一次出门,满怀报效国家的雄心。 《羌村》这首诗是他去西域任职途中写下的。
在通往边塞的路上,诗人不知走了多少天。这一天,他在路上突然遇见了一位老朋友。这样的路上遇见,实属罕见。要知道那个时代交通还没有发达。而沟通手段,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分离,都可能意味着长久的缺席,或者永久的缺席。两个人还没下马,就会立刻交谈,说说各自的告别情况,分享温情和温情,并明确询问朋友是否想结婚。当景汇报工作时,他立刻想到让朋友给家里寄信。
“故乡东望,路漫漫其修远兮。”东边是长安,东边是故乡、亲人。他的朋友即将回北京,有可能给他的家人发信息。这时,诗人立即向东方望去。这一看,路还很长,甚至到了路的尽头,也没有故乡的踪影,只有尘埃和烟雾。 “山远,水远,山远,水远,路远”。回首是山河遥远无法归去的故乡,未来是命运未卜的军队。在战场上,想到这些,诗人不禁流下了眼泪。
“两袖龙铃,泪不干”。 “龙铃”一般用来形容老人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此时岑参年仅34岁。当然,龙铃的旧貌是不可能有的。显然,这里用的是它。说是夸张了,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还流泪,用“龙铃”来形容还真是贴切。想到未来,我知道自己会老,但能否回来却是未知数,于是我流下了眼泪。莲莲。
(诗)
“我们很快就会再次见面,没有纸和笔,所以我会给你发消息,告诉你你很安全。”由于我想念家人却又不能回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寄信回去。不过双方的日程都非常紧张,纸笔都没有条件。我没有时间再写信了,所以请给我发一条安全信息回家,以表示我很安全。前面说过,这就是“眼前的口语”,是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口语,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真挚的,而诗词是最珍贵的东西。当感情真实时,语言形式就退居二线了。而且,诗人在这里所表达的情感,充满了未完成的言语,心中充满了憧憬。他一方面思念家乡的亲人,另一方面又渴望求名。两种情感在匆匆相遇时交织在一起,都用两句简单的诗句表达出来。语言简单,但韵味深远。
唐如勋在《滕王阁序》中评价这首诗:“叙述真实,是客的绝唱。”这是准确的。充分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和进取精神。语言平实简单,确实对得起这个评价。
【闲读唐诗:“故乡东望,路漫漫其修远兮,袖中含泪”。】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好喜欢这句诗!读完就感觉自己好像也走上了漫漫回乡路,带着对故乡的思念和期待。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故乡东望,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句诗真是写出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袖中含泪”,这四个字真是点睛之笔,把游子的无奈和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里的感情太真挚了,读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深远了,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品读。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首诗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尤其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语言简洁,却充满了力量,让人印象深刻。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读起来很舒服,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着希望。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喜欢这首诗的意境,感觉很空灵,又很美。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着这首诗,仿佛看到了诗人眼中那望不到头的家乡路。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写得真好,短短几句,却充满了感情。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太有感染力了,读完之后,我忍不住也流下了眼泪。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故乡东望”,这四个字太有画面感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是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写到了极致。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袖中含泪”这个细节真是太让人心疼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的很有意境,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首诗就像是在描写我自己的心境。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首诗,感觉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更加强烈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太经典了,值得反复阅读。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