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唐代荆州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人,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出生于仙州(今河南掖县南)。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卒于成都,时年五十四岁。在文学史上,岑参因其描写边塞的诗而被称为“边塞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又称“岑嘉州”。作品集标题为《岑嘉州集》。
岑参一生两次参军。第一次是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当时岑参三十四岁到三十六岁。 “调右卫尉卢氏参军,充节度使秘书。”后,到安西都护府(驻地今新疆库车),在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任职。第二次是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岑参三十九岁,到北庭都护府(驻地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坡城子),在长庆幕府任职。任北庭支部副使义熙。他两次到边境,总共七年。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唐朝统一天山南北后设立的两大权力机构,管理西域各地的军政事务。
岑参出山的目的,就是为了功名,立功。在出任安西都护府之前,岑参虽然是朝廷官员,但官职并不高,无法与前辈相比。在他服兵役之前和期间,他的诗歌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名誉的渴望。岑参自己也许没有意识到,他在边塞部队服役期间创作的诗歌,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非常显赫的地位。
岑参从长安前往安西都护府、北亭都护府。他所过之处,都留下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诗篇。
路过雁支山(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岑参写下《过燕支寄杜位》:
雁之山西酒泉路,北风吹沙白草。
长安离日远。想起你不在身边,我就变老了。
继续西行到酒泉后,我写了《过酒泉忆杜陵别业》:
我们昨晚住在祁连,今天早上去了酒泉。
西边黄沙临海,北边白草连天。
愁绪难解,归期还隔一年。
阳关千里梦,号称独灵天。
诗中所说的“祁连”,指的是当时酒泉东南一百二十里处的祁连驻军。祁连镇驻地在今苏州区清水镇,紧邻祁连山。 “驻”指驻扎部队的营房。一般来说,河西走廊相邻车站之间的距离在三十至七十英里之间,几乎是一天的路程。岑参“昨宿祁连,今日路过酒泉”,也算是一次“兼职之旅”。以当时的交通状况来看,这“昨夜今早”的事件,即使当时岑参还很小,无论是骑马还是马车,都足以让他骨折。
到达敦煌县并停留数日后,岑参受敦煌太守邀请参加夜宴,并写下了《敦煌太守后庭歌》。这首诗除了歌颂敦煌巡抚的政治才干和道德品格外,还阐述了宴会的盛况和热情:佳人对酒,主客共玩“躲钩”游戏。 ——指定人必须找到别人隐藏的钩子(应该是皮带钩,也就是过去的皮带头),如果找到正确的,奖励——“半块金钱”,如果如果你找错了,你应该被罚款酒精。
何彦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称“漠河彦旗”,“长八百余里”)在离开敦煌至益州(今新疆哈密)之间,写下《日末贺延碛作》:
你可以看到太阳在沙滩上升起,你也可以看到太阳在沙滩上落下。
悔千里行,功名何在?
我们熟悉的“故乡东望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夜不知宿何处”、“再西行到安西”等诗句,都是写在途中的。至安西都护府。
岑参远赴西域参军,担任文官。他负责起草文件、传达命令、监督执行、建议军事事宜。忙的时候他就到处走走,忙的时候又急又急,闲的时候他也很自由。就这样,两年左右的时间,他已经走遍了安西四镇(龟兹、焉耆、疏勒、于阗)。
公元751年,有消息称高仙芝将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驻凉州,今甘肃武威市)。高仙芝派岑参等人前往凉州做准备。去凉州途中,路过酒泉,停留数日。到达酒泉的当晚,酒泉太守韩景甫就给岑参一行人以酒洗尘。岑参写了一首诗《赠酒泉韩太守》:
都督有能治之能,远曰如古人。
工资全用给客人了,家里也很穷。
从酒泉向西望玉关路,万山千碛,白草如茵。
辞君归长安,忆君,恍然苍老。
两次路过它,“白草向北伸向天空”、“万山冰碛,尽是白草”。这些都是酒泉给岑参留下的深刻印象。酒泉周边地势平坦。古书记载,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酒泉县(苏州)人口为8476人。据分析,实际人口应该是这个数字的三倍左右,不到三万。人们。人口这么少,耕地也不多。有水草的地方,自然生长的芨芨草从正面一直延伸到地平线。
芨芨草春天发芽,夏天抽穗,秋天枯萎变黄,冬天保持直立。野兔和野鸡在草地下行走。因为他们习惯在熟悉的小路上行走,所以他们所走过的狭长小路在草丛中是常见的。一年有三个季节。芨芨草是白色的(夏天的草穗也是白色的)。它很高,可以长到两米。大面积的芨芨草确实很有视觉冲击力。酒泉城自西晋以来就没有迁址。酒泉市东邻苏州区宗寨镇、上坝镇,南邻西峰镇、东东镇,北邻银达镇。农田的周围是成片的农田,荒地上长着高大的芫荽。过去,人们大量采摘芫荽,编席盖房,编筐挑物,编席抬高车栏,绑成扫帚清除污秽,用木锤软化、绞碎。将它们编成又硬又结实的草绳。人们居住在漫天芨芨草覆盖的村庄里,将芫荽加工成各种生活材料。一位诗人路过,将辉煌写进诗里。
通过《白草》读酒泉岑参写的诗,亲切却又有些陌生。托莱河以北的湿地上,还能看到成片的芨芨草,看上去和岑参诗里的芨芨草很像,不过规模恐怕要小得多。
一堆芨芨草只要不被人挖出来,把根部冲出土里,随水流走,它就可以生长很多年,每年都会长出新的细长的叶子。就算被火烧了也没事。在酒泉城外的某处风景里,你也许见过岑参本人。谁知道?
岑参在凉州基本上过着闲散的生活。从西域到长安、从长安到西域的人来来往往。他遇见了这个,告别了那个,与凉州各路人交往。他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并写了几首诗。其中第一个《戏问花门酒家翁》 有趣:
老人七十多岁了还在卖酒,门口摆着几千盆、几坛鲜花。
路边的榆树荚依然像钱一样。你愿意摘下来卖酒吗?
“华门”是凉州一家宾馆的名称。
这样的诗,无论怎么读,都是那么的轻松。
由于形势的一些变化,高仙芝最终没有到凉州任职。岑参从三月中旬一直待在凉州,一直到夏天。按照高仙芝的安排,他回到长安,向朝廷汇报边境情况。到达长安的时候,已经是初秋了。
不久,高仙芝因战败被朝廷召回,并改任其他职务。岑参留在长安,过着三年的官场隐居生活。他在终南山有一处常居,名叫双峰草堂。在此期间,他与高适、杜甫、颜真卿等人都有交往,甚至随高适到大雁塔观景赋诗(杜甫也参与)。他和这些人的相聚,现在回想起来,是千百年来罕见的“高端”盛会。不知道他们当时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实在是太奢侈了。
岑参在长安时写了一首诗《蜀葵花歌》:
昨天盛开一朵花,今天也盛开一朵花。
今天的花刚刚好,昨天的花却老了。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年轻,所以不要把钱浪费在床边的饮料上。
如果你有钱,请去餐厅。没看到的话,那里有蜀葵花。
蜀葵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对水肥条件要求不高。它有粗壮的树枝和大叶子。它可以长到一个人那么高,并且有坚硬的皮肤。种子在秋天落下,第二年就会长出新的植物。您不必担心每年都种植它们。初夏的酒泉地区蜀葵盛开。新花日日盛开,旧花日日凋谢。它们可以开花直到霜冻。花朵大如小拳头,颜色有黑红、粉红、淡黄、白色等。当他们一起绽放时,他们感觉自己毫无价值。岑参看着蜀葵拼命地盛开,突然想到了它的明天,想到了“百日无花开”、“人不会再年轻”等等。
有了这样的紧迫感,隐居也不会平静。
岑参应封常清之邀,第二次出征西域,被任命为安西、北庭节度使。上次在安西都护军服役时,封常清是他的同事。这次他的职位是节度判官,仍然从事着文字工作,军衔也得到了提升。
第二次参军时,岑参的工作地点是北庭节度使驻地汀州金满县。路过凉州,他也见到了以前结识的朋友。当时凉州、扬州、洛阳、益州是全国最繁华热闹的城市之一。
朋友们热情接待了岑参。面对歌舞饮酒,他写的诗与长安时完全不同。他立即感受到了天地之广阔,风沙扑面而来:“凉州七里,有数十万家,夷人半弹琵琶。一琵琶风吹,夜很长。”
有些人天生浪漫,比如李白,走到哪里都能写出各种各样的诗篇。有些人,就像岑参一样,似乎很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灵气也投射到诗人的眼睛和手上。岑参在两次从军期间写下了他最重要、最具标志性的边塞诗。在这两个时期之外,他虽然也创作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诗歌,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远不如他的边塞诗深刻。
长安、成都的山水,都获得了水的灵气和柔软。喝了那里的水,心中的豪气、莽撞、苍茫、荒凉都消失了。风沙、飞雪、荒山,能将原本精致精致的事物打磨成粗犷、棱角分明的锋利形状,由内而外变得瑰丽、激烈。
岑参第二次参军,基本上是在北亭、唐轮台(今乌鲁木齐附近)一带游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文献中,也有岑参行走高昌的记载。文件称岑参为“岑法官”。
在此期间,岑参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耳熟能详的诗句如“碎石河大如斗,风满石乱动”。将军金甲彻夜不离,部队半夜厮杀。 “马毛满雪汗蒸,五花钱旋成冰。”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画的。岑参经常出席封长清的宴会,在封长清出征归军时也经常向他问好。因此,他写下了许多赞美封常清军事功绩的诗篇。这些颂词在今天看来或许是讨人喜欢的,但在当时,无论是赞美者还是被赞美者,都显得很自然,这些诗很快就传遍了各地。
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总督时,北庭相对安静,岑参公事也不忙。 “宫里天天没什么事,我只是闲着。” “轮台千里之外,三年无事。”封常清曾在高仙芝手下任职。高仙芝任安西刺史时,封常清任判官。他主要从事文学工作,很有才华。封常清为节度使,岑参为判官。他或许以为,有一天封长清会把他提拔到更重要的位置。事实上,封长青虽然对他十分欣赏和信任,但岑参却并没有被重用。
其间,岑参还因公访问过玉门关地区,并留下诗《:010—30000》。随后东赴酒泉,出席酒泉知府设宴,并作《玉门关盖将军歌》(有人说写于公元757年春,岑因东回长安时):
酒泉太守善舞剑,高堂饮酒,夜击鼓。
胡佳的歌实在是太撕心裂肺了,让桌上的人面面相觑,泪流满面。
琵琶、笛子和声,羌族、胡楚齐声歌唱。
耕牛煮野骆驼,江河美酒金圆点。
半夜喝醉了,就睡在部队里。无奈,只好重回秦山,圆梦了!
招待会的水准很高。太守亲自表演剑舞,欣赏异域歌舞,吃全烤牛野骆驼肉,喝美酒,玩得很开心,却想念家乡。
犁牛是一种黄、黑毛色的牛。交河盛产葡萄酒。 Polo是一种酒器。
岑参是一位路过河西走廊,在边塞工作生活过的诗人,留下了流传至今的诗篇。更多路过这里的人,没有留下任何诗篇。路过酒泉的时候,一定看到过那一望无际的绚烂,看到了这里的人们。他们一起聊天、吃饭、喝酒。他们想着夜里路过的人们,计划着下一次的旅行。天一亮,他们就上马登上车子,或者拿起行李走出客栈,深深地打量你所经过的地方。每一个眼神都令人感动,只是我们不自知。
这时,发生了唐朝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安史之乱,唐朝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公元755年11月,封常清入朝,恰逢安禄山之乱。封常清随即被委以平叛叛军的重任。由于连败,高仙芝和封常清都被李隆基杀死。此时,岑参还在北庭。听到这个消息,他为封长清感到惋惜,但他也觉得,现在是他报效国家的时候了。唐肃宗即位后驻守凤翔,岑参也赶赴凤翔。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岑参因裴俭、杜甫的推荐,被任命为右部阙。尤不确是一名谏官。他的官衔不高,但地位却很重要。此时,岑参已经四十二岁了。
此后,岑参再也没有回到过西域。初任朝廷,后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刺史、关西(潼关以西)节度使等职,最后任嘉州(今河南灵宝)刺史。今四川乐山)。此时的岑参已经五十多岁了。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冬,岑参病逝于成都,时年五十四岁。
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约公元703-765年)与岑参齐名,曾任河西阁书翰目秘书。出使淮南、剑南,充常侍,授渤海郡。侯.这或许就是岑参所向往的等级。
古今喜欢岑参诗词的人很多。陆游曾说,他从小就特别喜欢岑参的诗。有一段时间,陆游每次喝醉回家,都会让儿子念岑参的诗给他听,直到他清醒或睡着。他曾认为岑参的诗仅次于李白、杜甫。他还在自己房间的墙上画了岑参的肖像,并刻了一本《岑参诗集》,以传播岑参的诗作。 “背诵巩天山篇,想起这次遭遇,我流下了眼泪。”他最喜欢的是岑参的边塞诗。岑参边塞诗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与陆游的志向是一致的:“自幼便知世事艰难,中原望北山。”什么是“同心相求”?就是这样。
总体来说,唐代写边塞诗的人很少。在大量描写日常生活、感叹人生经历、抒发小情的诗歌中,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很容易引人注目。甘肃、新疆、青海地广人稀,风景荒凉雄伟。视野很少被遮挡,可以直接开阔你的视野。虽然很多来自山清水秀的地方的人并不打算永远住在这里,但他们当时就喜欢这里,而且真的很喜欢这里。如今,夏天自驾出行的老老师、老太太们,以及相信青春可以征服一切、勇敢闯入无人区的人们,大概都是受到了阅读、观看诗歌、散文、小说、短视频的影响。边疆派小说。在他们看来,自然的迷惑才是本真的本性,内心的迷惑也可能是本真的心。戈壁滩的辽阔与浩瀚,对应着我心中的辽阔与浩瀚。
岑参两次参军,本来是因为他对名利的迷恋,并不是因为向往边疆的风景和人文,也不是因为他想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寻求创作上的突破。因为那目光,我鼓起勇气过来了。 ——路漫漫,天高任远。停留这么久,远离日常的诗酒田园和最新的政治热点话题,即使现在交通条件这么好,仍然需要慎重的考虑和选择。然而,到了边疆,他有时就会忘记这些事情。计划的主产品——名气——收获甚少,副产品——诗歌——却硕果累累。诗歌的格局和氛围确实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他在边塞时所写的诗中,常常感叹自己年老而无成。有时他可能会这么想,有时他可能只是觉得“这首诗已经写到这里了,需要一些情感才能完成”。这是出于对诗的方向和结构的修复和安排,并不一定意味着他真的想表达什么。抱怨并说一些奇怪的话。总体来说,岑参的边塞诗是热情洋溢、富有创意的。正是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激发了岑参生活中隐藏的敏锐和激情。在波澜壮阔的西域大地上读着他专心致志的歌声和写作,我们的心灵自然而然地被他的诗包裹着、升腾着,我们的精神逐渐衰弱、弯曲,突然灵光乍现,站了起来,抛开了一切。各种罐子和罐子。瞬间激发了英雄气概。什么是好诗?就是这样。
【唐代荆州诗人岑参:路过酒泉,看见“白草向北延伸”】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首诗写得真美,尤其“白草向北延伸”这句话,让人感觉到了边塞的广阔和苍凉。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岑参的诗歌总是充满了边塞风情,这首诗也不例外。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白草向北延伸”,感觉画面感很强,仿佛看到了白草无边无际地向北蔓延。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草”和“北延伸”这两个词搭配起来,显得格外有意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中的“白草”象征着什么?求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岑参的诗歌,总是有一种苍凉的美。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让我对唐代的边塞生活充满了向往。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白草向北延伸”,就想起那广阔的边塞。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诗!读完之后,让人感到心胸开阔。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语言简洁,但意境深远。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岑参的边塞诗,真是写出了边塞的壮阔和苍凉。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草向北延伸,仿佛象征着无尽的征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首诗,感觉心境都变得开阔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中的意象很美,让人浮想联翩。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草,北延伸,这画面感太强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岑参的诗歌,总能触动我的内心。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写得很有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草,北延伸,这几个字,把边塞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忍不住想一睹边塞风光。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