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礼貌,再做绅士
——君子之道《论语》
什么是真正的绅士?孔子认为,能够“温文尔雅”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孔子说:“文胜于文,则为野;文学胜于文,则为史;文胜于文,则为君子。” (永业六)。
那么,君子的“质”和“文”分别意味着什么呢? “质”是指以“仁义”为核心的内在修养,“文”是指以“礼、知、信”为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孔子说:“君子的义是品质,礼是行为。“如果遵循的话,就会成功。”(《卫灵公》第15号)内在品质的修养是通过文字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文的外在形式服务于内在的素质修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称为君子。为什么要用文学呢?”子贡说:“可惜先生说他是君子!骏马不如舌。文学依然是品质,品质依然是文学。虎和豹就像狗和羊一样。 ”(《颜苑》第12号)因此,只有“温良恭俭让”,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具有“智、仁、勇”的“三德”。孔子说:“君子有三德,我无能: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知道也。 (先文14)。怎样才能具备“三德”呢?孔子曰:“学近于知,行之近于仁,知耻近于勇”(《中庸》)。
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具备其中两项,就可以称为君子了。司马牛问君子,孔子说:“君子无忧无虑。”他说:“君子无忧无虑,怎能称他为君子呢?”孔子说:“向内省察,没有愧疚感,何必担心、害怕呢?” (颜渊)第十二)。然而,“智仁”才是君子之道的核心。只有“勇”,同时没有“智”、“仁”,不能称为君子。 ”子路曰:“君子勇哉?孔子说:“君子以义为先,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为祸;小人有勇而无义,则为贼。” (阳火第17号)。
同样,“智”与“仁”也是密不可分的。孔子说:“好仁而不学,则盲;好学而不学,则盲”。 (阳火第17号)。载我问道:“仁者虽说井中有仁,但如何能遵行呢?”孔子说:“这是为什么呢?君子可以逝去,但不能被困住;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忽视。” (永业六),意思是君子有仁义,有智慧,不能被陷害,不能被愚弄。
【先有礼貌,再做绅士】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