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712-770)和主要著作

更新:08-27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1.出生及家庭背景。公元712年(玄宗即位同年)出生于河南,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去世。崔家也是名门望族。他一生中见过很多次叔叔和表兄弟。

注1:他由洛阳的姨妈抚养长大。姨妈的儿子去世了,他被宠着长大。为官三代。祖父是大官,父亲是小官,母亲是名门望族。虽然他很富有,但他的家庭却普遍衰落。杜甫的富裕生活让他没有收入养家的念头。

注2:写作风格受其祖父影响较大:其祖父杜慎言与宋之问、沉佺期齐名,是五言诗体的创始人。他说,“我祖先的诗是首屈一指的”(见《赠蜀僧闾丘师兄》),他以此告诫子孙要继承家风。应该说,杜甫酷爱写格律诗,与其祖父作为格律诗创始人的地位有关,或者说,杜甫年轻时的嚣张、狂野可能是受到了他极其狂妄的祖父的影响。

2、生长期。生活富裕,童年快乐,聪明好学,志向远大,与年长的人交朋友,但孩子的气质仍然很高。他七岁就能写诗。十四岁入文坛,见公孙夫人舞剑。社会名流崔尚、魏启信盛赞其班固、扬雄风格。著名学者、前辈李邕、汪涵也前来探望。

注1:才艺:在过去的第14、15年间,我游历了书墨领域。斯文·崔伟图,我就像班扬。七岁思之壮,一开口便吟凤。九龄书大字,制成袋。 (《壮游》)

注2:志向是“侍奉尧舜,然后清风俗”(《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

注3:心性:“回想十五年,心仍童子,壮如黄牛归来。八月,庭前梨枣熟,人一天可以爬树一千次。” (《百忧集行》)

注4:以上研究均以杜甫成年时和晚年所写的传记诗为依据。没有任何资料记录其他人对杜甫的评价。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儿童和青少年写的诗被流传。应该将他们与他的孩子进行比较。这与他认真的性格和热爱玩耍有很大关系。这也反映出杜甫并不是很勤奋,看上去也不是一个特别的天才。他在《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中写道:“少时作国宾,读万卷书,写如神,写英雄仇人,诗写儿童”。李邕想识人,王翰想预测他的邻居,他说他很勇敢,想领导尧舜,他显然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在他的时候有很好的声誉。为何年少时却寸步难行?

3.第一次旅行。 731年,19岁西游,20岁游吴越。735年,24岁回乡应试,第一次巡演结束。这四五年来我没有留下任何作品。

4. 弟弟科举失利。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到家乡巩县参加“乡贡”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及格。科举失利,到兖州投靠父亲。

5、第二次出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科举落第,到兖州投靠父亲。开始前往齐、鲁、赵。

注1:当我皈依父亲时,我写了《登兖州城楼》 《望岳》。这两首诗是杜甫流传于世的最早的作品。它们都是五律,构图严谨。他们不愧是五韵创始人杜慎言的孙子。当时我也写了《房兵曹胡马》 《画鹰》。这些作品都表现出杜甫的文笔刚健,充满了青春的自信和远大的志向,同时又带有几分夸张和浪漫。味道有一点李白的味道,但是感觉却少了李白的仙气和儒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李白的忠实粉丝。合适,但是有点生硬,不够动感。感觉就像是凡人夸张的表达,虽然有句名言“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一生(712-770)和主要著作

注2: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四月,开创开元统治盛世的名相张九龄被罢黜,李林甫全面掌管朝政。这是唐朝真正由盛转衰的起点。同年秋,张九龄写下了千古名篇《望月怀远》。真可谓杜甫所说的“文章恨天命”。李白如此,张九龄如此,饱受世间磨难的杜甫亦如此。

六:父亲去世并结婚。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29岁,父亲在任期间去世。杜甫的收入和旅行都中断了。后来又到洛阳,娶了司农少卿之女杨仪。这真是一个好妻子,官宦之家的女儿,不鄙视杜甫的贫穷无能,一生相伴。

近亲的连续死亡,开启了第三次旅行。 742年,唐玄宗改国号为天宝,即天宝元年。抚养他长大的阿姨去世了。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杜甫的祖母再次去世,杜甫再次出游。

注1:天哪,杜甫从19岁开始就已经游历了十年,还没有玩够。他的妻子也已经安家落户,他依然出去玩。谁跟谁结婚,真是倒霉。一直玩到34岁还不努力生活赚钱养家,实在是太不合理了。他大概花光了父亲留下的钱和父母的钱,才去长安谋生。然而,他不认真的态度却让他日后的生活十分悲惨。所以仍然是《金缕衣》。俗话说得好,“花开时须剪,莫待花空折枝”。也呼应了“少年不努力,老人忧伤”。

注2:742年,42岁的李白进入北京,入国子监读书。

8、结交李白:天宝三年(744年)四月,他在洛阳初见同年受金释放的李白,并共进晚餐。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李白。两人约定同年秋天去道教,并结识了高适。三人结伴出行,据说这是他们第二次见到李白。他们还约于天宝四年(745年)秋在东鲁(蕲州或兖州)第三次相见,写下了《:010—30000》,这是杜甫的第一首七言绝句。从这首诗来看,杜甫和李白一样,仕途不顺,求仙失败,但他依然自信傲慢地追求着不羁、奔放的信条。

8.困长安

1、进入长安:天宝五年,即746年,34岁的杜甫到长安谋生。主要原因是缺钱。长安的前十年是陷入困境的。

注:《赠李白》可能是杜甫到达长安后不久写的。写作风格一点也不阴郁。

2、未参加“统一一考生”选拔考试。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命“专一艺”者到长安参加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也许是李林甫想安插党员,所以这次考试没有选拔任何人。

注:在多次竞选失败和自荐未果后,我于1974年写信《饮中八仙歌》,表达如果没有机会就离开长安的决心。其实还是一封自荐信。在这二十二韵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对于被困长安数年却一无所获的失望之情。文中言语中的自我吹捧程度,让杜甫有些脸红。也许是因为他太自夸了。尽管他无耻地写了这封信,但仍然没有任何效果。杜甫深知世情的严酷和人情的变化,于公元752年左右愤怒地写下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有资格参加序列选拔。天宝十年(751年)正月,杜甫进献《贫交行》,受到玄宗赏识,命珍藏集贤院。他只有“参与选拔令”的资格,正在等待分配。但由于分配者仍是李林甫,所以他没有得到官职。据考证,公元751年至752年,杜甫看到西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写下了著名的诗《:010—30000》、《:010—30000》。可以说,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迹象。

杜甫的一生(712-770)和主要著作

4、儿子饿死了。天宝十四年(755年),授河西校尉。他不愿出任,朝廷改他为右侍卫,统领军队。曹神君(低级官职,负责看守铠甲、武器、法杖,实际上是守门人。)。十一月,杜甫到奉县(今陕西省蒲城县)省里。杜甫一到门口,就听见哭声,小儿子就饿死了。在回家的路上,杜甫发现自己的痛苦不只是自己,还有他对长安十年贫困和一路上目睹的下层民众的不幸的感受。他写下了著名的《大礼赋》,其中最著名的是“朱门酒肉臭,路上有人冻死”。 《骨头》标志着他在经历了十年长安的艰苦生活后,对宫廷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注1:杜甫说李白是文学大师,也是生活大师。其实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最合适。我被困在长安十年,无固定收入,无饭吃,写了无耻的推荐信,被任命为侮辱士风采的看门人,把我儿子饿死了。在长安的这十年,是我为杜业苦尽甘来的十年,却也给了杜业无尽的感情,不断的杰作,最终成为了一代宗师。

注2:值得思考或猜测的是,杜甫有才华,有野心,但他不能使用,并饿死了他的儿子。这其中有杜甫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总体来说,当时社会的因素占的比例较大。大,如果社会真的求贤若渴,忧国忧民、有才华的老杜一定会有机会,但事实上他没有机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贫困差距正在拉大,贫困家庭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看到自己的困境在遭遇了很多社会底层人的凄凉之后,杜甫正式进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注3:755年末,发生安历之乱。在当前国难当头的时刻,忧国忧民的杜野更显惆怅诗意,进入了名文创作的巅峰时期。

9. 战争和流离失所。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唐肃宗)位于宁夏。此时,杜甫已将家安顿在兖州(今陕西省富县),投奔肃宗。不幸的是,他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并被押往长安。被捕后,他写下了《兵车行》。杜甫因为是小官,才逃过牢狱之灾。当他看到饱经战乱、荒凉的长安时,他感慨万千,写下了《前出塞九首》。他成功逃脱,投奔肃宗。 756年冬天,他在长安看到了战争造成的恐怖,并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注:安史之乱期间,我写了两篇文章:《月夜》和《春望》,为消灭安史叛军提供建议,并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他还创作了《对雪》首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0.短期任用。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投奔肃宗。 5月16日,被肃宗封为左十一,晚年被称为“杜士一”。然而他很快就因救房贯而被贬,这激怒了肃宗。他在《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题郑县亭子》等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事业的失意和奸诈诽谤的哀叹和怨恨。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贬化州司工,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年底,杜甫暂时离开华州,前往洛阳探亲。从洛阳返回华州的路上,杜甫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看到了人们忍辱参军的爱国行为。他深受感动,写下了不朽史诗——《三官》(《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010 -30000 《独立》)和《三别》(《瘦马行》 《新安吏》 010-300) 00),回到化州后,他们修订并定稿。 “每双眼睛都充满悲伤和烦恼,因为人们远行。” 《三官三别》是杜野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一方面,他看到了征兵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他也认同参加战争是必要的。

11. 蜀游

1、辞官入蜀。乾元二年(759年)夏季,化州、关中大旱。杜甫写《石壕吏》和《潼关吏》,感慨时势混乱,歌颂国家流民的苦难。当年立秋后,杜甫对肮脏政事感到悲痛欲绝,遂辞去化州尚书之职,从军,西行钦州。路上的月夜,他写下了《新婚别》。他不仅追忆亲人,还追忆李白,写下了《垂老别》和《无家别》。 759年12月底,他和家人来到成都。我刚来的时候写的是《夏日叹》。这里的景色与中原大不相同:“增城豪宅林立,冬日绿树成荫。名城喧嚣,笛声中吹笛声。”然而,回到祖国却很难。 “鸟儿夜归,中原辽阔。”杜甫只能安慰自己,在异乡知足。 “我自古就在旅行,何必悲伤。”

2.众筹茅草屋。 760年,在时任西川刺史的老同事裴勉、与他交情较深的彭州(今首都)刺史高适和表弟王十五司马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留宿。后来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就建成了。

关于草堂的建造,可以说是他通过众筹筹集资金的。他化缘的方式很独特。他善用绝句来求救。他写了《夏夜叹》,讲述了他建造茅草屋的感受。《月夜忆舍弟》 写了他的表弟建造茅草屋的贡献。《天末怀李白》写道,他向一位名叫肖石的县令要了一百棵桃树苗,“我让他种植一百棵桃树苗,在春天之前送到浣花村。” “河边的房子前面没有这种东西,幸好是绿色的。” 《拂浪》《梦李白二首》,“闻桤树三岁,溪边十亩荫”(《成都府》)。连家里的菜都是官方补贴的。 “君家白碗胜霜雪,赶毛寨可惜”(《卜居》)。有些人承诺支付维修费用,但未能及时支付。杜甫也作诗索要:“为怒王录事,不送钱至草堂。昨日春雨悲时,可忘时”。当我想泄露的时候。”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

杜甫的一生(712-770)和主要著作

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杜甫这一时期很可能没有稳定的收入。虽然他耕种确实得到了一些收获,但估计收获不多。他可能仍然主要依靠众筹和朋友来支持他。 761年秋天,似乎没有人帮助他。尹训,生活很艰难,他说:“富贵老友断绝,幼童常饥荒”(《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愚童不知父子礼数,怒而求食,哭于东门。”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761))元。元二年(761年)八月,暴风雨袭来,草堂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最著名的诗是:“豪宅千万间,天下贫民皆乐”。 761年十二月,密友严武调任成都府、剑南节度使。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严武的到来无疑给杜甫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增添了光明。 762年七月,严武被调回朝。

3、住在子洲。宝应元年762年七月,严武被遣往朝廷。剑南军使徐知之趁机造反。杜甫无法返回成都,便迁居子州,依靠子州的朋友支持他。杜甫在子州住了一年八年。几个月来,子洲的“杜甫草堂”建成居住。杜甫在子洲逗留期间,游览了附近的名胜古迹,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比如,初到子洲时,听说李白在当涂养病,就写了《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寄给李白,形容李白的诗才“风雨惊笔,诗变成哭泣的鬼神。”又如,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杜甫到陈子昂家乡祭奠,写下《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又写下《狂夫》。随后杜甫游历宣武县(今中江县),写下《:010—30000》。回到子洲后,他写下了《百忧集行》。同时,针对元结等人极其复古的诗论,写出了我国第一套诗绝句《:010—30000》。广德元年(763年)春,听说洛阳已收复,杜甫大喜,上书:010—30000。不过,也许是因为交路费困难,或者不清楚政局,杜甫并没有“从巴峡过巫峡,再下襄阳到洛阳”,而是继续留在子州。

4、回到茅草屋。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次镇蜀,杜甫才回到成都草堂。严武推荐杜甫为检工部员外,担任严武的幕僚。后人又称杜甫为工部尚书。半年后,杜甫再次辞职。

回到草堂后,他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首(独诗五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四首(独诗七首)、《野望》等。

5、在夔州两年。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成都,撰《:010—30000》。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承夔州刺史白茂霖的照顾,为官府管理东屯公地一百公顷。他还租了一些公共土地,建造了一个草堂,并购买了四十英亩的果园。他过着稳定而美好的生活。他写的是010-30,000等等就体现了这种稳定性。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创作了430多首诗,占现存作品的30%。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杜甫诗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的巅峰时期。例如,767年秋,他撰写了《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被视为七法之首。在夔州,杜甫开始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思念亲友,写下了《题玄武禅师屋壁》 《渔阳》 《戏为六绝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篇。我也想家了。 767年,我看到梅花盛开,思乡之情,写下《绝句》。

杜甫的夔州诗被称为“诗中理学”。杜甫心在夔州,胸怀古今。太白以气胜,紫眉以意胜。杜诗的“意”在夔州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看到夔州八阵,杜甫不禁怀念诸葛亮。写《绝句》杜甫感受到了历史的无情和陌生。杜甫在夔州写下了纪念诸葛亮的诗《:010—30000》、《:010—30000》、《:010—30000》等。人们在夔州,心还在成都,在武侯祠,这里找到了杜甫的精神寄托,这里是杜甫的精神家园。杜甫还为纪念庾信、王昭君、刘备、孟浩然等人作诗,思念悠长,感慨万千。

杜甫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他的“面对苦难、承受苦难”。夔州诗是杜甫用一生的血泪和忧愁写成的。每一个字、每句话都蕴含着无限的悲伤和感慨。作为一名歌手,杜甫从来没有失败过。他用尽了全部的力量,用尽了一生,书写了一部诗歌史。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灵性的诗人,被称为诗圣。

《蜀记》摘要:远离了战火纷飞的世界,杜甫终于不用挨饿受冻了。休息了一会儿,杜甫终于可以平静地欣赏周围的美景了。杜甫在四川相对安静祥和的日子里,写下了许多歌颂自然的清新诗篇,几乎变成了一位田园诗人。但事实上,忧国忧民才是他的主基调。即使在《登楼》里,通过《东吴万里船门》也能读到他对国家恢复秩序的喜悦之情。从他多首描写诸葛亮的诗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内心一直想为国家做出贡献,更何况《旅夜书怀》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12.永远逝去

用户评论

我绝版了i

杜甫的一生真不容易啊,从盛唐到安史之乱,时代变迁都经历了,他的作品里真的能感受到那种苦难和挣扎。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杜甫的诗歌太棒了,尤其是“三吏三别”,读着读着就流泪了,太感人。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温散尽ぺ

没想到杜甫写了这么多作品,而且很多都很有影响力,不愧是诗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花了素颜

对杜甫的“诗史”概念印象深刻,他用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太震撼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日久见人心

读完杜甫的一生,更佩服他了,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依然坚持诗歌创作,真是难能可贵。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聽風

杜甫的《登高》是我最喜欢的诗歌之一,那种悲凉和苍凉,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摇划花蜜的午后

杜甫的诗歌语言很朴实,但感情真挚,很有感染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绳情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影响巨大,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颂。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恃无恐

读完杜甫的一生,感觉他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盛唐的繁荣和安史之乱的动荡。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情的过失

杜甫的诗歌,读起来很有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杜甫一生坎坷,但他的诗歌却充满了乐观和希望,真的很令人敬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笙南吟

杜甫的作品,不仅是诗歌,更是历史的见证。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西瓜贩子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家国情怀,读完之后让人感动。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败

杜甫的《春望》写得真好,短短的几句诗,就把战乱中人们的苦难和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良人凉人

对杜甫的诗歌风格,我越来越喜欢了,他的诗歌既有豪迈,又有细腻,读起来很有层次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瓶年的冰泉

读完杜甫的著作,感觉自己对唐朝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万象皆为过客

杜甫的诗歌,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精神食粮。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你所愿

杜甫的诗歌,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脆弱。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卷风卷走爱情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也一样。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今非昔比'

杜甫的诗歌,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甫的一生(712-770)和主要著作】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

上一篇:爱国诗人杜甫的三重转变:坎坷人生中时时散发的情怀 下一篇:以下是一些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1、童年的聪明与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