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前读过杜甫的一首诗,叫《旅夜抒怀》。里面有一句话:“飘飘是什么样子?天地如沙鸥”。这首诗写于765年五月,杜甫从成都乘船东渡期间。中间。这段旅程的最后,杜甫当然想到了自己的故乡洛阳,但到处都是战乱,他不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向何方,就像一只飞翔的沙鸥,毫无头绪。他最终会去哪里。
(杜甫肖像)
事实上,杜甫的东渡之路是一次时断时续的漫长旅程。五月从成都出发,经嘉州(今四川乐山)、容州(四川宜宾)、渝州(重庆),到达中州。 (四川省忠县)。六月到忠县时,因身体有病,在忠州河畔的龙兴寺住了两个月。至九月,至夔州以西的郁南县(四川云阳)。 )真的不能再走路了。由于他在水面漂流时间较长,他感受到湿气、肺病和风痹同时发作。另外,时节已至秋末,天气转凉。老杜疼痛难忍,已经无法行走了。他需要康复。
云安县令姓严(诗中称严明甫)。严县令把杜甫安置在自己的水亭里。这座水阁面朝河流,背靠山。杜甫整天躺在床上,看着河上的船只和河边的行人,一边照顾自己的身体,就像一只老病缠身的沙鸥暂时攀附在一根冰冷的树枝上。
(云安水阁)
我们看到老杜已经这样了。他没有家,靠别人的水亭,还饱受疾病的折磨。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是负盐出井的女人(云安出盐)和撑船谋生的男人(“此溪中从井里出盐的女人,谁是君子”)谁击鼓扬舟?”)他关心的是生活在山里的人们是否会受到野兽的伤害(人与虎生活在一起,互相伤害后才能生存)。 ……总之,他始终关心国家和人民的生计。
(杜甫在三峡的一生)
在中国儒家文化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慎独”。慎独是指个人道德水准的修养,是个人风格的最高境界。 “慎独”出自《中庸》:“不见隐者,不显小事,故君子慎独”。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在家所作所为,要慎重。”现在人们普遍理解“独处无人注意时,应谨言慎行”。显然,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是比较容易的,一个人在独处时不做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也是可能的。需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老杜年老体弱多病,穷困潦倒,住在河边的亭子里,默默无闻。我们无从得知他孤独的内心在想什么,但从他的诗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堪称伟大诗人的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身患重病,无法出行。他在诗中记载:“蜀马久未来,吴燕执荆门,将军失西南,商旅从星辰飞”。 (《客居》)“虽口渴,敢忘帝王力勤,犹思仙骨,又见农民”(《别蔡十四著作》)。他一方面“记蜀事,哀天下之乱”,另一方面“感人伤感,志在季奇”。你看,老杜总是这样。今天我们再读一首他在云安生病时写的诗《杜鹃》。全诗如下:
西川有杜鹃,东川没有杜鹃。福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曾经到晋城旅游,在晋城河边盖房子。有一亩多竹林,树木参天。晚春杜鹃来了,同时也在啼鸣。我经常祭拜您,因为它是古代皇帝的灵魂。生一百个鸟巢,鸟儿就不敢生气。还在喂儿子,礼数就仿佛是至高无上的荣誉。鹅和羊羔自古以来都是有礼貌的。飞跪于胸,知秩序如知仁。圣人古法,流传后世。当你看到小鸟的爱情时,你仍然会想到杜鹃。现在已是暮春,我已经病了很多年了。我不能敬拜,因为我病了,我的泪如泉水。
诗名《杜鹃》,指的是鼓励晚春播种的杜鹃鸟。关于杜鹃鸟,可以多说几句,以方便理解这首诗。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杜鹃是杜鹃科鸟类的总称,主要是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三分之一的杜鹃是巢寄生者(它不筑自己的巢,而是将自己的蛋放入其他鸟的巢中,供其他鸟孵化)。是一种对林业有益的鸟类。
(杜鹃四声)
关于杜鹃鸟,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相传周朝末年,蜀王杜预称帝,号为王。当时,有一个叫龟灵的人死而复生,做了宰相。此时,蜀地水灾肆虐,民不聊生。龟精带领人们在巫山凿洞,开三峡,消除了洪水。望帝杜预见他有大功,就把皇位让给龟灵,隐居西山。杜宇生前一心为民,死后不改本性,化身为杜鹃(“四声杜鹃”之一,又称杜鹃)。每年春天,他总会喊“杜鹃杜鹃,快点”。 “快杜鹃”用来提醒人们及时播种。此时,也正是杜鹃花盛开的时节。古时候的人们看到杜鹃的嘴上有一个红点,就认为这是痛哭流下的血。他们甚至认为杜鹃花的红色是用杜鹃的血染成的。 (李商隐诗《锦瑟》有“望君春心寄杜鹃”句,就是这个典故)。
(杜鹃花开)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福湾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按照普通诗歌的标准,这样的开头着实令人惊讶。有些人甚至认为这只是简单的重复。这个问题以前已经讨论过(见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里总结一下:鲁迅文章《秋夜》开头的一段“在我的后花园里,你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 ,另一首也是“枣树”,看似无理,读起来却别有一番韵味,其实古诗词中这样的经典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汉乐府《白头吟》。虢东也有樵夫,虢西也有樵夫。” “重复吗?我读的时候只是觉得场景满满,没有重复的感觉。又如乐府诗《江南词》:“鱼戏东荷叶,鱼戏西荷叶,鱼戏南荷叶,鱼戏南荷叶。”荷叶向北。”你认为这是重复的吗?不,重要的是准确地传达诗意。营造意境。杜甫诗开头提到的四杜鹃,基本也是如此。他在西川听到杜鹃叫,在东川却听不到杜鹃的叫声。亦未闻福、万杜鹃声。到了云安,又闻杜鹃声,东川、府。真的没有杜鹃吗?不,我没听到。杜甫的这四句不仅描述了他的行踪,而且还营造出一种满纸杜鹃对杜鹃深切关怀的境界。
“我曾到金城旅游,结庐在金水河畔,竹林一亩余,树木参天,杜鹃鸟晚春来,凄厉地叫着,我时常再次祭拜,尤其是古代帝王的魂魄。” ”。你为什么这么关心杜鹃?以前在成都的时候,我在锦江边建了一座草堂。那里有一片占地一亩多的竹林,树木参天。每年暮春,杜鹃飞来,高声歌唱。每当看到这些杜鹃,我常常不得不连连行礼。为什么?我看重的不是一只普通的鸟,而是蜀帝的灵魂!
“百鸟巢中生子,鸟不敢怒,仍喂其子,礼至至高”。 (杜鹃鸟)在数百只鸟的巢中产卵,鸟儿不敢生气,但仍然孵化并喂养它们。礼仪就像对待至高无上的国王。现代生物学已经确定杜鹃非常聪明。它们选择将蛋产在与自己的蛋非常相似的鸟巢中(如大芦莺、灰喜鹊、黑鹃、黑喉石杜鹃)。其他鸟类无法识别它们,因此它们被一起孵化和喂养。古人听了这个传说后,把杜鹃视为自己的王。
(雁阵)
“鸿雁羊羔自古有礼,飞跪胸,认序如认恩”。天上飞的大雁、地上走的羔羊,自古以来都有自己的礼仪。长途飞行时,鸿雁总是排成整齐的队列,而小羊总是跪在地上吃牛奶。他们懂得礼仪和秩序,因为他们懂得感恩。
(小羊跪着吃奶)
“圣人古法,传于后世。你看鸟之爱,解如杜鹃。”古代圣贤所传下来的各种法则都被传承了下来。古代君臣的礼仪是代代相传的。如果你知道即使是像鸟和乌鸦这样的小生物也尊重国王并相互结婚,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你应该尊重杜鹃。
“如今已是暮春,病已多年,病不能拜杜鹃,泪如决水。”如今,转眼间,又到了暮春之际,我又恰巧患上了长期的病痛。我病了,不能拜杜鹃。我不得不哭,流泪。对比一下,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中有“娇女名平阳,折花倚桃缘,折花不见我,泪如流泉”。在李白的《流》中,女儿见不到父亲,只能保持沉默。眼泪是准确的。杜甫简单地说“爆泉”就是涌出的泉水,他的情绪更加强烈,更加难以控制。
(杜甫衰落)
我们说杜甫是一个高尚的人,他是一个严格“谨慎”的人。他年事已高,身患重病,身在异国,甚至衣食无着,但杜鹃的叫声却能在杜甫心中激起这样的感情。以前总是要一次又一次的祷告,但现在我不能起来祷告,因为我病了,我痛苦地哭泣。 “脱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杜甫诗《杜鹃》的前四句用了四个“杜鹃”。它们重复了吗?】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四个“杜鹃”重复了?不,它们各有韵味,层层递进,描绘了杜鹃啼血的凄凉景象。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这可是杜甫的绝妙之处!四个“杜鹃”让意境更深,悲情更浓。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不,是强调!重复的“杜鹃”突出了诗人对这悲鸣的鸟儿的关注,也表达了内心的哀伤。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四个“杜鹃”,四个不同的情境,四个不同的悲鸣,怎么重复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这是艺术的表达手法!四个“杜鹃”让这首诗更加悲壮,更加动人。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恰恰是这种重复,将诗歌的意境推向了极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的“杜鹃”,是诗人情感的流露,是哀伤的升华。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不,是诗歌的魅力!四个“杜鹃”让这首诗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四个“杜鹃”并不重复,而是通过重复加强了悲凉的气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四个“杜鹃”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是诗歌的灵魂!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这是一种美学技巧,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四个“杜鹃”,四个不同层次的悲鸣,怎么重复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的“杜鹃”,仿佛在耳边回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这是一种艺术手法,让诗歌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的“杜鹃”,是诗人内心悲凉的真实写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四个“杜鹃”的重复,是这首诗的精妙之处。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的“杜鹃”,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更加悲壮。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的“杜鹃”,是这首诗的灵魂,是诗人情感的表达。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四个“杜鹃”,并不重复,而是让这首诗更加悲凉,更加动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重复?不,是诗歌的魅力!四个“杜鹃”让这首诗更加饱满,更加精彩。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