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正的杜甫

更新:08-27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诗人圣人杜甫最受推崇的当代杰作是《三吏》 《三别》,其次是《春望》 《北征》 《丽人行》 《兵车行》。这些诗以思想性、民本诗而著称。现代的。因此,杜甫被誉为百年来一位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这是当代中国人对杜甫的主流印象。

事实上,杜甫只是在唐代诗人的精英圈子里享有一定的地位,与李白、高适是诗人朋友。在朝堂上,他的名声与李白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没有一个被认可。杜甫成名于宋清以后,被追赠为“诗圣”;然而,宋清时期杜甫备受推崇的诗作却并非《三吏》首《三别》首。

(1)家世显赫

杜甫出身于宦官家庭,学识渊博。相传他是金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他的远祖杜胄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残臣。其曾祖父杜依依任巩县令时,举家由襄阳迁居巩县(今巩义市);杜慎言曾任洛阳宰相、修文馆直学士、作家佐郎、饮食大臣等官职。一般认为杜慎言首创了七韵五言。杜甫也以此为荣。 “我祖的诗最古老。”

杜甫出生于巩县。他的性格继承了他祖父的性格。他的诗歌艺术在其祖父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影响很大。宋以后,他被晋升为“诗圣”的高位。杜甫的父亲杜显,历任朝廷尚书、兖州司马等官职。客观地说,杜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一代”。年轻时,家里生活富裕,他无忧无虑。这给了杜甫潜心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游吴、越、齐、赵)的有利条件,为诗人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和阅历基础。

诗人杜甫天资聪颖,自幼就已显露出诗歌天赋。据说他七岁就能作诗。 “七岁思壮,口吟凤凰。”然而,祸福相伴。优越的生活条件也削弱了杜甫的进取精神,耽误了他的成名之路。

二十三岁之前,杜甫有点花花公子,到处游历,但这也拓展了他的视野。青年时期的杜甫不仅衣食丰裕,而且还有钱财。他的学识和生活经历是平民子弟无法比拟的。

当然,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从他后来忧国忧民的诗作来看,杜甫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他应该被视为一位批判的爱国者。坎坷的仕途促进了他思想感情的变化。

孔子曾告诫帝王:民可以遵之,而不可以知之。然而,文人“都知道”。这是统治者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孔子没有考虑皇帝的需要,愚民的策略也不全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事务的增多,皇帝夺取国家,成为董事长。他需要雇一群儿子充当“牧羊人”,坐在那儿说话。

皇帝总不能随便找一群傻子吧?所以历代皇帝并不都是听孔子的话。隋朝以后,历代皇帝都开始选拔和使用(培养)文化精英:我不管你吃不吃肉,你都要给我做事,说我的好话。所以,在中国古代,即使是封建王朝的文官,也能写几句赞美诗,但这个我以后再说了。

然而,杜甫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并不适合科举考试。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普通百姓十三岁参加乡试。杜甫游历尚未尽,直到二十三岁才参加。杜甫很可能是通过了乡试,否则他也无法考进士。次年,赴洛阳应试进士,未及。表面上,24岁的杜甫似乎并没有太在意,继续欣赏风景。

他是N代官员、N代富人出身。以这样的经济条件,对于他来说,胜与败似乎并不是很紧迫。十一年后,天宝六年(公元947年),唐玄宗下令天下“学诸术”,意思是招收偏才的人才。杜甫闻讯后,立即结束了“齐赵之乱,秋马颇狂”。在漂泊的一生中,他告别了李白,只身奔赴长安,试图争名。这说明杜甫心里一直有夺冠的想法。此时的杜甫一定认为朝廷招揽“艺术名家”是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天宝六年,唐玄宗举行专科考试,选拔人才。我们无法判断杜甫考试的结果,因为考试的是独揽朝政、排挤人才的宰相李林甫。没有人通过考试。 “如果科举失利,就会被困在长安。”

杜甫兴奋地来了,志在必得。这样的结局或许让他羞于见家乡的长辈,于是留在了京兆都陵(长安),开始了十年的“京漂”。

房子漏水,雨一直下。不久,杜甫的父亲病逝于兖州司马仁。继母与三个弟妹生活在一起,无法再照顾杜甫。

杜甫的诗描写了长调生活的尴尬,十年来屡遭人轻视。这伤害了我的自尊。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挫折对杜甫的思想情感逐渐向社会底层民众靠拢起到了促进作用。

(2)“京漂”与乱世,造就了现实主义的杜甫

其实,杜甫曾为唐玄宗写过一首赞歌,接受了皇帝的恩宠。有杜工部的《三大礼赋》为证。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找到。杜甫家族就有这个传统。杜甫的祖父杜慎言在朝阳朝时曾为武则天写过《欢喜诗》。为此,他受到了皇后的高度赏识,立即赏赐他文学家的称号,后来又任命他为修文馆直学士。

据说杜甫科举不及格,在京师生活贫困。天宝九年冬,忽闻玄宗新年正月要举行庆典。他立刻想到了祖父的道路,想到了以赞美诗为踏脚石。他自己都觉得这是上天赐予的机会。 “遇国郊寺之礼,不禁手舞足蹈,在篇中有所体现。”可见杜甫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于是,四年级的杜甫先将《进〈三大礼赋〉表》进献给唐玄宗,然后又将自己潜心打造的《三大礼赋》进献,孤注一掷。果然,玄宗李隆基看了《三大礼赋》,觉得妙不可言,就派杜甫到集贤院等候任命。然而权倾朝野的宰相李林甫,嫉妒有德有能的人,不希望朝堂上有圣贤贤士。他不断阻挠,杜甫迟迟没有得到任用。

杜甫确实有做官的愿望。

“学而优则仕”被古代学者奉为座右铭,无可厚非。如果你在朝廷里做了官,你就可以被列入家谱,这将荣耀你的祖先,让你名垂青史。只会写诗、写文章的人,一般不会被列入家谱。特别是隋朝元年设立科举之后,“学而优则仕”与科举制度进一步融合,更加坚定了文人读书为官的思想,追求入仕的梦想成为许多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古代的文人出不了书,赚不了稿费,买不起刀枪,也种不起豆芽。他们只有一条路可以当官。这就是所谓的“入仕入世”。

寻找真正的杜甫

因此,很多古代文人都有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的荣耀。做官是文人的终极梦想。在“家”与“国”融为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入仕”被美化为“以天下为己任”的行为,可以具体体现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态。虽身卑,不敢忘国”。因此,入宫做官成为古代“士人”的共同追求。这样看来,读书做官也不能算是一个大缺憾。

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希望获得仕途一直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渴望,也是他在长安打拼的精神支撑。 “为尧舜之君,以清风俗”。这首诗清楚地表达了杜甫侍奉皇帝的夙愿。也蕴含着他想通过为官的平台,实现改变社会的梦想的愿望。在此期间,河南尹维吉喜爱杜甫诗词,曾到杜甫家中拜访。

天宝七年,韦吉升任尚书左丞。杜甫随即写诗《赠韦左丞丈济》,歌颂韦氏家世,委婉地提到“老人思念千里之外,饿鹰待召唤”,表示希望得到韦季的帮助,得到一个机会。对官方职位的要求。或许正是这首诗,让杜甫敦失去了文气,让韦吉看不起他;又或者,魏绩与杜甫接触过几次后,就认为他是诗词大师,可能不适合做官。总之,魏绩始终没有回应杜甫。这无疑是对杜甫自尊心的又一次小伤害。

一些文人未能成为官员而成为隐士。他们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高贵,他们的觉悟也不比杜甫高。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考试屡次不及格,失去了信心。与隐士相比,杜甫对生活还是充满信心的。

也有一些人通过考试进入朝廷,但不尊重领导,仗着自己的才干和傲慢,觉得自己比皇帝强;别说是同事,相处不好,还有其他性格因素,往往不被重视和重用,在他们心里也是难免的。怨恨会滋生仇恨。一个有节操的读书人,在官场上无法挺直脊梁骨,心里不舒服,就像李白一样。

谁端着碗就是谁的主,只有端着自己的饭碗才能挺直腰。虽然大脑充满了脂肪,肠子也充满了脂肪,但财富却难以成就贵族。俗话说读书人可杀不可辱,于是他向宫殿摆了摆手,道:“我走了!”一切众生都过着悲惨的生活。他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没有多余的想法。文人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多认识几个字,他的日子过得不如别人。他觉得人才的缺乏是因为皇帝不能识人、不能用好人,而朝中的官员大多是阿谀奉承的人。更进一步,他会指责皇帝管理社会问题,重点揭露社会问题(老百姓过得不好),以表明他是对的;皇帝的认可,需要得到百姓的认可。

文学才华较高的人,由于性格因素而不能做官或做高官,往往只专注于文学创作,愤世嫉俗。他们的世界观比当官的文人还要深刻。相反,他们留下的遗产杰作,是有自尊心的文人“退而求其次”的最好成果。这叫“文传天下”。求名而不求名,造就了很多这样的文坛巨匠。杜甫、李白、陶渊明、苏轼都是最好的证明。

科举高中时,那些仕途有成的文人因为肚子肥、脑袋空而成为政治家。也有一些人,文学才华很高,但治国方略却不如那些政治家。他们忽视了创作,在政治和文学上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当时朝廷所喜欢的只有舔菊诗。

跪着写的文章,无论语言多么华丽,文字多么优美,都让皇帝高兴,让百姓读后恶心。如果你身居高位,你可能会受到当世人们的称赞,但如果你死了,你的诗就会被毁掉,无法流传于世。

落魄的文人,文采平淡,个性坚强,一事无成,贫困潦倒,终日为生计而奋斗,怨天尤人,无暇写诗作文;而那些当官的文人却过着幸福的生活,死后也和那些官僚生活在一起。政客们也淹没在历史的浩瀚尘埃中,化为粪土也值得了。

无论是隐士,还是写下愤世嫉俗的传世名著的大作家,其实大多数都是求名却得不到的人。别听他们落魄时说的讽刺话,他们不想当官,他们不想当官;他们知识丰富,才华横溢,只会写诗作文,已经四十多岁了,还跋山涉水去参加科举考试。什么?

毫无疑问,杜甫有着很高的文学才华,但命运并没有眷顾他,他的仕途坎坷。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封为河西校尉,品阶九品。他每天的职责就是抓小偷、收税等杂务。他觉得官职太小,不愿意出任。

杜甫有诗为证:“河西不做校尉,苦不堪言,低头弯腰”。

这首诗有几分骨气。当代有人认为,杜甫不愿意这么做,是因为这个小官负责收税、收租,必然会强迫老百姓做官事。这就是用自己来评判别人,用现在来评判过去。这一时期的杜甫对于底层人民并没有那么深的同情心。同年十一月,朝廷指派杜甫为右侍卫,领总督府参军。他是一个小官员,负责看守军队的武器、盔甲、参谋,管理门锁和钥匙。品级低于八品,比上一品稍高一些。杜甫被免去此职。就任。至此,无论官职大小,杜甫终于“入仕”了。这一年,杜甫四十三岁。

怎能说杜甫的仕途不好呢?杜甫刚就任都督参军,“安史之乱”就爆发了。他奉命前往奉贤,途中折返家乡探望妻儿。一路上,他看到到处都是逃亡、挨饿的人们。还没进家门,就听到哭声,原来他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当灾难降临到他身上时,他的感觉就很不一样,这对于拉近杜甫在情感上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史叛军势不可挡,很快占领洛阳,安禄山称帝。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陷。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惊慌西逃蜀国,长安陷落。无奈之下,杜甫只好举家避难兖州羌村(今陕西省富县)。

七月,杜甫听说太子李亨位于灵州(今灵武),称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此时,杜甫做出了人生重大的政治选择。他把自己在朝做官的命运赌在了新皇帝的身上。八月,只身北上灵州,投奔新皇帝唐肃宗李亨。

这说明杜甫此时依然秉持着忠于皇帝的想法,希望新主继肃宗李恒谋之后整顿国家,获得更高的官职。

不幸的是,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虏,直接被押往长安入狱,错过了成为新皇帝的“元从英雄”的机会。这就是命运!

尽管如此,杜甫在被叛军囚禁期间,仍然对李唐王朝心存忧虑,并写下了《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和《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为皇帝镇压叛军提供建议。

一年后四月,郭子仪率军来到长安城。杜甫趁着战乱,冒险越狱。他一路向西打听乞讨,追踪唐肃宗至凤翔(今宝鸡)。肃宗见他衣衫褴褛而来,很佩服他的忠诚。方贯也站起来替他好言。肃宗李亨当即任命杜甫为左侍卫,爵位八品。不仅晋升了一级,而且地位也很不错。这个位置倒是很适合杜甫的气质。

这就是杜士仪名字的由来。

此后不久,杜甫再次倒霉,因为他卷入了新老皇帝的宫廷权力斗争。唐肃宗李亨为了削弱父亲的权力,抓住了玄宗任命的房贯的辫子,决定免去他的宰相职务。房贯与杜甫是朋友,在杜甫任左十一时,他曾向肃宗出谋划策。他也可以被视为杜甫在宫廷中的靠山之一。此时,杜甫摆在他面前有三个选择:与房观断绝关系、落井下石、或者明智地保护自己。

经过深思熟虑,杜甫决定积极参与营救宰相房贯的行动。

寻找真正的杜甫

他并没有停止做事,直接到蜀国为房贯辩护:“罪孽如此之小,不宜罢免大臣。”他甚至劝肃宗收回命令,但没有高估自己的能力。当然,杜甫此举体现了忠义亲友的高尚品格,但却激怒了肃宗,最终因言而被定罪。肃宗李亨攻克房关后,贬杜甫到华州(今华县)为司空参军。

仕途上的又一次挫折,让杜甫心情无比郁闷。他感叹天下奸诈,奸佞当道,忠臣难为父子之间的官。此时的杜甫心中十分怨恨,自然会充满怨言。被贬朝廷的挫折加速了杜甫思想的转变。

不久,杜甫请假返回洛阳、偃师探亲。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第二次战斗爆发。在返回化州的途中,杜甫亲身经历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悲观厌世的杜甫写下了这样的诗:《三吏》 《三别》。

《三吏》 《三别》 它揭示了当前王朝的许多黑暗面。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皇帝未必能听,而且就算听了也肯定会不高兴。《丽人行》 直接揭露和批评皇亲国戚。

幸运的是,当时还没有实时出版物,也没有微信微博,所以杜甫的这些诗并不能立即在市场上流传;幸好没有那么多忠诚的“爱国者”举报,否则,“裙裾无边”“悲哀”“桃林大战,百万化鱼”“孤独天宝皇后,花园屋却艾草” 、“人生无家,何以蒸饭”“尸堆草木香,流血河原丹”这么多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诗,不是一首歌,而是一口气写了六首诗。他们都在痛斥当前的乱局,用血泪控诉人民的苦难。

如果这首诗被报告给皇帝,杜甫就会被处以死刑。就算不死,也会被流放或者送去军队。就算有亲密的朋友来帮助他,也救不了他。当然,还有“拥有万间豪宅,天下贫民皆乐”等诗句,也被认为是关心天下的体现。我想,这是因为我太喜欢杜甫了,所以才如此喜爱。

杜甫的“穷学者”指的是穷学者,他解释说天下老百姓一定是错的。唐朝的杜甫顶多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但他不可能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吧?当时的杜甫被这一幕所感动,想起了许多像他一样未能进入官场的文人。他发出这样的哭声,是因为他们没有遮风挡雨、没有暖和的衣服、没有食物吃的尴尬处境。

命运多舛的杜甫回到华州,遭遇关中大旱。他亲自“拿着俸禄采桂树”,但一家人还是吃不上饭,有的孩子也饿死了。你可以想象一下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立秋后,杜甫因政事肮脏而悲痛欲绝,无法为官谋生,愤然辞去化州武官职务,从军。

应该说,这个选择标志着杜甫与封建王朝的决裂,也就是告别了自己的仕途。从此,杜甫彻底站在了众生的队列之中。他除了种菜、种豆谋生外,还潜心写诗,一如农民诗人的形象。

(3)“杜工部”是杜甫一生最高的官职

杜甫退位后,被皇帝贬下谁还敢任用他?于是,杜甫搬到了成都,也许是想投奔他的朋友严武。

在成都,在严武、高适等人的帮助下,友人出钱请杜甫在浣花江边盖了一间草屋。一家人暂时定居于此,依靠朋友的支持。生活在贫困线上,我仍然感到不快乐。一场大风毁了茅草屋,杜甫写下了《:010—30000》,一首充满悲伤的诗。

我们来说说吴彦祖。他虽身为武将,却酷爱诗文,可谓文武双全的学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收录严武诗六首,其中一首为《全唐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月圆新月旁,连催飞将追”那些傲慢的俘虏,不要把马匹送回战场。”这首诗证明严武善武善文,能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严舞很尊重杜甫的诗意才华,对杜甫也一再照顾,可见两人的关系足够深厚。

“安史之乱”期间,许多老臣保护玄宗逃蜀,而严武则选择保护新君李亨西逃。由于参加灵武起义有功,李亨继位后被封为侍中。第二年,调沔州刺史兼东川节度使。杜甫到达成都后不久,严武又调回北京任御史、京兆尹,监修宣肃帝陵墓。临行前,严武带着酒肉来到杜甫家辞行,可见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严武走后,高适为官谨慎,杜甫的日子就过得不好了。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于广德元年结束;这时,吐蕃、回纥趁机再次进入。由于吐蕃侵扰陇右,蜀郡西北三州相继沦陷。成都尹高适应了没有敌人的事实,于是朝廷命严武出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再次入川。老天爷也眷顾杜甫。

严武又到了成都,忙着备战,却没有见到杜甫的详细情况。七月出征守敌,大获全胜后,回到成都时,又邀请杜甫回来。严武劝说杜甫入仕,并推荐他做实事,但杜甫拒绝了。于是他迈出了第二步,经过深入细致的说服工作,他被允许担任节度府的幕僚。朝廷任命他为巡查工部员外,官衔六品起。

当时,朝廷允许节度使幕府自行选拔聘用幕僚(秘书、幕僚,唐以前称为家臣),然后向朝廷汇报,朝廷授予他们中央官衔。

此时,对杜甫抱有成见的肃宗去世了。李煜被替换朝廷,巡抚严武推荐杜甫。 “工部员外郎”这个头衔本来是一个空缺职位,但前面加上一个“巡查”,其实就是严武为杜甫量身定做的一个带薪职位。

但不管怎样,杜甫每个月的收入变得稳定,于是他在成都定居下来。他过着美好的生活,写了很多诗。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是非常阳光的。

“杜公部”是杜甫一生的最高官职,也因此成为后世对他最常见的尊称。宋代以后才被尊为“诗圣”。

古代没有作家、著名诗人之类的称号,也没有一级作家、二级作家之类的职业称号。官受尊崇,官衔是对文人的尊重。这种现象在中国被认为是正统的。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是通过是否入仕来体现的。进入官场的士人,在读书人中排名第一。其次,隐士也会受到尊重,因为他们体现了学者的高尚气节。比如陶渊明。另外,一定要像李白那样,写出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文章和诗词。从南京到北京,高贵是官方称呼。

这种趋势至今仍在延续,甚至比历史上还要好。写诗、作曲的人,在党政机关、文联或者某个协会中具有正式职务。主任、副主任、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正式职称必须放在“家”之前;在官场上,凡称呼副职时,都要省略“副”字。

官场上的“善于做人”和“不会做人”,其实就是“懂得做官”或“不会做官”。回的意思是“只服从上级”,进入圈子(近百年来称为山顶或队),避难于山中。一个圈子里的同事错了,总是对的;他们会与其他同事进行两面派。官场冲突中,往往是圆滑者获胜。善于此道的人,被赞为“识时务”的英雄。

寻找真正的杜甫

说实话,官场特别适合那些只顾当时过上好日子,不在乎死后背负骂名的人。一般来说,文人的智商都很高。只要彻底沉浸在官场潜规则中,大多数人都能驾驭官场,官运亨通。辅佐杜甫的严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严武两次镇压蜀国,最终以战功封郑国公。这大概是历代以来的情况。然而,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的杜甫却无法干官场。

对于杜甫在官场的行为,新旧唐书中都写道:“性急,无节制,靠人情放飞自我”。 “傅匡芳不自检,喜谈世事,高尚而不彻底。”文化,文人的思想比较复杂(想法较多),看问题也比较透彻。他以为别人都是傻子,看不透,其实别人看透了却说不清楚。这就是酸溜溜和机智的区别,这就是做人的一切技巧所在。

长期以来,杜甫对等级观念持愤世嫉俗、不屑一顾的态度,醉酒后他的真实想法就会从心里跳出来。

有一次,杜甫在严武家喝酒,喝多了。他喝醉了,暴露了他的本性。他跑到严舞的床边躺下,盯着严舞喊道:“严庭植就是这样。” ”严武虽然比杜甫小十多岁,但官衔却在二品以上,而杜甫的下品阶,都是严武为他得来的。杜甫酒后狂吼,直呼严武父亲的名字,这才叫严武。让他有点健忘。

两人相差十级左右,还有一点君君陈陈的影子吗?

严武虽然原谅了他,但其他官员可能会不习惯。在他们的交往中,严武也适时地批评了杜甫,不要依赖他的文学才华;李白还劝告他,官场上容不得狂妄自大。但情况容易改变,性格却很难改变!与严武相比,杜甫确实是一个失败的官员。然而,进行自省的文人和官员并不多。往往是文人指责当权者是贪婪平庸的“狗官”,而政客又反过来指责文人是忘恩负义的“腐儒”。苏轼一生遭遇的挫折较多,他并不像杜甫那样责怪。你看过苏轼写的描写社会阴暗面的文章和诗吗?杜甫跌倒不起,苏轼却能跌倒几次,再爬起来。

现在有评论家质疑,如果杜甫真的入朝为官,他可能不会像魏征那样直言不讳。河阳战事紧急。如果杜甫是地方官,派了上层强人,杜甫会派人强行擒拿他吗?这些疑问都没有机会去验证。

唐永泰元年(765年),40岁的严武英年早逝。杜甫一下子失去了仕途和生活的依靠,他的生活再次陷入了饥荒。有自知之明的杜甫知道,打临时工领工资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于是,无奈之下,他主动辞去新官职,带着家人乘船顺流而下东渡四川。他打算去郴州投靠叔叔崔懋,希望能在叔叔的照顾下度过余生。

三四月间,船驶至夔州,杜甫一家上岸,吃槐叶汁凉面。杜甫觉得味道鲜美,当场赋诗一首。诗曰:“皇上乘凉夜,亦须此味”。衣食无着的杜甫,尝了一碗当地小吃,却依然惦记着皇帝。可见杜甫对皇帝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后来苏东坡在解读这首诗时,曾评价杜甫:“饭后不忘皇帝”,称赞他对皇帝的忠诚程度,引以为鉴。

由于战乱和水灾,杜甫一家像渔民一样靠着小船,在湘鄂江漂流多年。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在潭州至岳阳的响水河上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一生未能跻身士大夫阶层。

(4)杜甫就是杜甫,后人不能按需而取

悲愤中诞生诗人,挫折中诞生诗人,贫穷中诞生诗人。

放眼过去,文学大师、诗人诗人,无不将悲愤、沮丧、落魄化为砚中的墨,从笔下汩汩而出。新文化运动后的评价认为,杜甫将自己的漂泊生活和失败情绪转化为对帝国政治的颓废和皇帝的愚蠢的深刻揭露。云泥与云泥的不同之处在于,诗人圣人杜甫关心众生,而大多数落魄的文人却宣泄着个人的恩怨。

无家可归的生活,让杜甫与贫民有了更多的接触,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众生的极其艰难的生活。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对底层人民充满了同情心,这使得他的许多诗词被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我们不能靠现在来证明过去,把杜甫描绘成一个现代革命诗人。

客观地说,杜甫写那些贴近基层的诗篇的初衷,更多的是希望朝廷关注民生,铲除时弊,确保国家和国家千百年的存续。说他是一位挑剔而忠诚的学者也许更合适。或许,这样的杜甫更真实可信,也更接近历史。

因祸得福是因祸得福。

我们应该庆幸杜甫不善于做官。朝廷里有很多直言不讳、不断惹恼皇帝的官员,但中国文学史上却出现了一位新的伟大诗人。百姓心里有秤,民间有名声,但被皇帝瞧不起的杜甫却受到百姓的爱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杜甫在官场上蒸蒸日上,他也不会取得多大的成就,中国文学史上就会少一位诗人。粪土为千家万户所用,诗人杜甫代代相传。曾有人问:如果鲁迅生活在当代会怎样?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杜甫。他那些批判时政腐败、揭露百姓疾苦的诗,显然是在拿皇帝的碗,砸皇帝的锅。今天还被“爱国者”喷死吗?

事实上,自宋清以来,杜甫诗歌的传播就注重艺术性。他的诗歌并不是致力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也不是一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最高艺术水平。

从艺术角度看,杜甫的《军城早秋》、《三吏》、《三别》、《登高》、《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都是优秀的作品;杜甫诗中被后人所称赞的名句,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在东吴”等。 “一船千里之外”“将到山顶,小山尽收眼底”“随风潜入夜色,润物细无声”“你的身体和名字都将被毁灭” ,但江河永流不虚”“读万卷书,下笔如神”等,不是出自几首被现代人推崇的杜诗,但都是达到了巅峰的名句名句。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顶峰。他们被后世视为诗歌艺术的典范,对白居易、元神、李商隐等人影响很大。苏轼、陆游等影响很大,创造了一批文学巨匠。

中国五千年没有变,变的只是社会管理者(统治者)。杜甫就像一滴水,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历史现象。大多数文学名著和著名人物都是在死后得到后人的认可,至今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今天的文学大师,不一定是文学史上的大师。今天不被看好的作品,在后世可能会被尊为杰作。作为一代诗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诗歌艺术。

不要一眼就掩盖你的大德。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不需要神化他或她;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不可避免地会接受他或她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正确态度,不是根据需要来选择,也不是根据需要来写。

历史人物和历史一样,不应该是可以被别人打扮的小女孩。再者,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意识形态来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通过写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一个全息、生动的杜甫,从而了解杜甫是如何走向亲民之路的,并研究他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诗歌。

用户评论

柠夏初开

这标题好有吸引力!杜甫,一个永远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诗人!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烬陌袅

想看看你对杜甫的解读,期待你的文章!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情i

对杜甫的诗歌一直都很着迷,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我更了解他。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聽風

寻找真正的杜甫?很有意思,想看看你是怎么寻找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忆未来

杜甫的诗歌,每一句都充满了感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梦初醒

期待你的文章,想看看你对杜甫的理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生荒唐

杜甫,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伤我i

寻找真正的杜甫,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究会走-

杜甫的诗歌,不仅是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嗯咯

喜欢杜甫的诗歌,喜欢他的忧国忧民。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将妓就计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可儿

寻找真正的杜甫,或许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找到答案。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失莫忘

期待你的文章,希望你能带给我新的感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玻璃渣子

杜甫的诗歌,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名的青春

寻找真正的杜甫,或许可以从他的生平经历中找到答案。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街浪途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伤。眞美

希望你的文章能让我对杜甫有更深的了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初

杜甫,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永远值得我们传颂。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染轻纱

期待你的文章,希望你能带给我新的启迪。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海盟山誓总是赊

杜甫的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寻找真正的杜甫】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诗人杜甫的一生 下一篇:杜甫诗二十首,分享诗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