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死神过早地从他手中夺走了笔,但对于诗意绽放伴随着不朽诗魂的王昌龄来说,死亡不是凋零,而是绽放;不是消失,而是永恒;不是结束,而是持久。这是开始。
(一)命丧垃圾人之手
公元757年,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已经三年了。唐朝疆域辽阔,硝烟弥漫,战乱不断。深秋一个寒冷的早晨,奉命平叛的河南军政首领张浩,在自己的前营帐前设置了严酷的刑场。
亳州刺史卢秋宵被绑跪在刑场上,等待斩首。因救援宋州(今河南商丘)失败、违抗节度使张浩军令而被定罪。当张浩下令处决时,那个原本瞧不起张浩这个书生的嚣张男子,像断了背的迷失狗一样,可怜兮兮地哀求张浩饶他一命。他的理由是家里还有一位年迈的母亲需要赡养。
张浩没有直接反驳他的要求,而是问道:“去年你杀害大诗人王昌龄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有没有父母?你愿意支持他吗?”
听到这个问题,路秋啸闭上了嘴,无奈地将头伸向屠刀。
当时,当地人还记得一年前发生在亳州街上的震撼场景。
那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这也是一个战胜深秋寒冷的早晨。亳州街上,一名六十多岁的男子背着破烂的行李在逃难的人群中徘徊。当他走到衙门前时,就看到一群人喊着走出去。当他闪到路边时,他似乎认出了那名高马官员。几乎同时,那位官员也看到了他,神情古怪地勒住马匹,朝老者走去。
人们仿佛看到两人像熟人一样聊天。但官员突然对老人拳打脚踢。还没等人们看清楚发生了什么,老者就被打倒在地,浑身流血而亡。
打他的是亳州刺史(督军兼军区司令员)卢秋啸。他打死的人是盛唐大诗人王昌龄,号称“诗人皇帝”、“七言圣人”。
据说,王昌龄之所以被三拳两脚打死,是因为军旅出身的路秋啸使用了他从小练就的七伤拳。
一代七高手,被垃圾工七伤拳打死。这就像命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天才的一生,莫名其妙地被渣男终结了。
吕丘啸为什么要杀同朝为官的王昌龄呢?由于没有死亡证据,这成了一个永恒的谜。然而,元朝人辛文芳却在《唐才子传》中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王昌龄“剑火时还乡,因都督鲁秋啸嫉妒而被杀”。忌讳?路秋晓为何嫉妒王昌龄?是天赋还是能力?现在我们只能猜测。
(二)倒霉的人往往“屋漏偏逢连夜雨”
王昌龄路过亳州被杀的那天,他正在从流放地返回家乡太原的途中。这是他一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从流放归来。这次虽然没能回到家乡,但他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王昌龄出身贫寒,一生经历坎坷。进士后,只担任过图书管理员、县公安局长、南京江宁县令等小官。在这两个职务上,他被贬谪并流放到广东、湖南。
这次他从夜郎龙标(今湖南省千阳市)出发,在第三次流亡的狂野严寒中北上回到家乡。从江宁县县令降职为龙标公安局局长时,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好友李白听说他被流放,写了一首诗安慰他:“杨花落儿哭,闻龙划路过五溪,寄愁心寄”。明月随风,直至夜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由此寄》)
但这段死亡之旅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状况,“房子漏水,整夜下雨”。
当他从岭南北上经过湖北襄樊时,他想起了好朋友孟浩然。这位一生欲为官却不媚俗的伟大田园诗人,如今自号“蒙山人”,隐居家乡香州的深山老林中。
王昌龄决定再拖延一段时间,去见见这位和他有同样问题的诗人朋友。
孤独失意的孟浩然,见到老友,自然大喜。他不顾背上已生疮,杀鸡宰羊,与王昌龄日夜饮酒,连日不眠,直到背上生疮而死。
王昌龄万万没想到,一次欢聚却是永远的告别。安葬完孟浩然后,充满自责的王昌龄独自一人顺流而下,绝望地继续回家的路。
而这人生最后的旅程,注定是没有尽头的。
到了洞庭湖,他遇见了流亡的老朋友李白。抵挡不住奔放洒脱的诗仙,两人就像不久前他和孟浩然在一起时一样,日日洞庭山歌,夜夜八陵月夜醉。
摇曳巴陵洲离诸葛市,清江流言闻。
山势悠长,没有秋城的色彩。黄昏时分,天空布满了水和云。
—— 《巴陵送李十二》
直到他无奈地写了一首纪念李白的诗,王昌龄才再次踏上了漫漫不归路。
仿佛回首往事,与李白分手后,王昌龄对孟浩然之死的愧疚因与她重逢而释然,她也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他开始回忆起流放龙标的经历。我什至怀念那片烟雾缭绕的荒野所蕴含的美丽。我想念一个少数民族女孩。她是龙标部落首领的女儿。当她听说大诗人王昌龄在家乡担任警察局长时,她请求父亲邀请诗人到家里做客。
王昌龄到家后,这位异域姑娘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像一朵盛开的红莲,在心爱的偶像面前载歌载舞,跪下请他为她写一首诗。
荷叶裙剪成一色,芙蓉花开衩到脸的两侧。
你看不到任何人进入泳池,但当你听到这首歌时,你就感觉有人来了。
一首有声有色的不朽之歌,因特殊的灵感而诞生……
登上废弃船上没多久,他的生命就在离家乡不远的亳州莫名其妙地结束了。
(三)从贫苦农民到从军诗人
王昌龄自幼在家乡读书务农,生活贫困。为了摆脱生活的限制,展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唐玄宗开元八年二十三岁时,离开故乡,开始到嵩山学道。
但山里寻路的平静生活却无法抑制他的凶猛野心。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唐朝鼎盛时期。整个国家都充满了盛唐的蓬勃朝气,山外到处都是一片火热的生活。
三年后,26岁的王昌龄再也无法忍受隐居的寺院生活,毅然走出大山,告别长安,出塞踏上西行之旅,希望能像当时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参军,为边防军营做出贡献。
一年后,他穿过河西走廊,到达玉门关外,成为边防军。白天,他骑马巡视边境,晚上,他埋头苦干,写下心中的诗篇。这些年,虽然不见他战马上刀光闪烁,但他在油灯下写下的边塞诗却冲出了军帐,在烽烟硝烟中被无数将士传唱。其中《塞下曲》 《从军行》 《出塞》等名篇回响在唐朝的天空,使他名扬天下,甚至边疆。
三年后,他回到长安,考中进士,走上仕途,却走进了死胡同,开始了接二连三被贬的不幸模式。只有在边疆服役期间写诗的三年,才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仿佛他那种战士和诗人的特殊气质,只能在雄伟的沙漠边境上表现出他的精彩动作。
(四)他的诗魂由盛开的诗歌相伴
虽然英年早逝,但多产的王昌龄一生仍然留下了大量的诗作,流传至今的诗作仍有180多首。就其绝而言,初唐诗仅有77首,盛唐诗有472首。其中,王昌龄的74首诗几乎占据了六分之一,使他毫无疑问是李白的领头羊。杜甫之上的“七大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临别描写:“寒雨夜入吴,晨送客楚山谷,洛阳亲友如相问,心中冰冷”。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描述少妇思念丈夫:“少妇闺中不知愁,春上青楼,忽见街柳,悔教夫”。寻太子爵位,色虽不如寒鸦,却仍带日影。” (《闺怨》)等。
在这篇短文中,我特别推荐他的七首诗《长信秋词》。因为那首京歌是经典名著,它们都是支撑王昌龄诗歌大厦的支柱,都是他诗歌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以下选取四项进行简要解读。
一:
风火城西白池楼,海风秋独黄昏。
更吹羌笛闭山闭月,无金闺千里之忧。
一场战斗刚刚结束,一名战士登上了烽火还熊熊燃烧的百丈关门城楼,独自站在青海湖吹来的凛冽秋风中。更让他迷惑的是,远处营地里传来羌笛演奏的悲伤的告别曲《从军行》。哭泣的旋律就像千里之外妻子的呼唤和叹息。
《——》是一种悲壮、感性、充满感性的表达方式,千里之外的边境战场的画面和温情扑面而来。
第二:
琵琶舞出新的声音,总是把山抛在身后。
听得激动不已,却秋月照长城。
无论演奏什么新歌,跳什么新舞蹈,在寒塞之夜表达的依然是离别的伤感。这种离别之愁,被唱不完,演不完,就像秋月下绵延不绝的长城。
——唱歌跳舞演绎悲伤。孤独的月光冷冷地照在长城上,雄伟而哀伤,把无形的哀愁发挥到了极点。
第四:
青海长云密布,雪山漆黑,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楼兰不破不还。
青海湖上空绵长的云层将连绵的雪山压得漆黑一片。古老的边城遥望千里之外的玉门关。狂风中呼啸的黄沙,已经穿透了身经百战的战士们的铠甲,但他们却一往无前,发誓不攻破楼兰敌城,绝不撤军还乡。
——雪山、大湖、边城、英雄关口;万里黄沙,万种厮杀之声,二十八个大字,构成了一幅千里战场的浩瀚画卷。
第五:
沙漠风沙大,阳光昏暗,营门外红旗半卷。
前军夜战洮河北,报吐谷浑被生擒。
边境要塞狂风卷起的沙尘遮挡了阳光,部队在半卷战旗的指引下走出军营。先头部队昨晚在洮河北岸与敌人激战,现已传来敌首领被生擒的消息。
——展现红旗迎风,前线夜战,援军驰援,生擒敌首领。没有激烈的战斗,却写得那么快乐、那么满足,没有纸背椽子般坚韧的巨笔是做不到的。
说起王昌龄的诗词,就不得不说一下他的代表作《关山月》,这首诗被称为《奇绝》:
秦朝明月在汉关,万里行军的人们还没有回来。
但龙城飞将在此,不教胡马翻过阴山。
这首诗并不难理解。我们只要知道第一句是修辞学上的“互文”即可。它不仅仅指“秦明月、汉关门”,而是明月与关门同时并存的“秦汉”。明月是秦汉时期的关门。”还有一个是三四句的用法:“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飞将军”指的是飞将李广,两人都是汉朝名将,曾与匈奴作战。
现在的明月关还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关。它是古朴、雄伟、荒凉、悲壮的明月关在历史沧桑中的延续。也是一代又一代边防官兵在战场上命运的延续。
那么,当下边防官兵“万里长征未归”的孤独与惆怅,与前几代将士的孤独与惆怅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和追溯,赋予了短诗极大的深度感,也极大地拓展了边防战士英雄精神的呼应空间。
全诗包容古今,借古喻今。洋溢着一种悲而不悲、悲而不苦的情感氛围,与盛唐的进取精神深深契合。确实可以名列“七大奇迹”之列。
事实上,边塞诗是唐诗的传统题材。汪涵、李白、高适、岑参等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存世。
但王昌龄是少数跨越初唐和盛唐的诗人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深厚和深刻。该书几乎描写了一代戍边官兵怀抱理想、在边疆奋战、陷入悲痛的共同命运。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历史事件。
他是盛唐诗人中年龄最大的,创作时间较长。他在边疆军营里精心呵护、辛勤浇灌心中的诗歌种子。直到有一天,那些种子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让他抓住了机会,用诗歌扭转了平庸的生活。
经过他、李白等人的努力,“七绝”逐渐成为唐诗的流行体裁。在他的手中,《七绝》系统彻底定型,表现手法也完全成熟。因而,唐中后期《七绝》的数量仅次于《五法》。由此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晚清王国维借鉴其对“意境”的理解,在其《出塞》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理论。
闻一多老师甚至认为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个性最鲜明”的两位作家之一(另一个是他的好友孟浩然)。
……
可以想象,如果王昌龄的生命没有莫名其妙地结束,他一定会创作出许多令人惊讶的杰作。
但即使死亡过早地夺走了他手中的笔,对于已经取得如此成就、诗意绽放伴随着不朽诗魂的王昌龄来说,死亡不会枯萎,而是绽放;它不会消失,而是永远存在。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推荐:
曹雪芹为什么把贾探春写成一个非常势利的女孩呢?
【李白的“杨花落子哭”诗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王昌龄的心酸故事?】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哇,李白的这首诗真耐人寻味,感觉背后真的藏着很多故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昌龄和李白,这两个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首诗太有深意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杨花落子哭”,这句诗太悲凉了,感觉王昌龄当时真的很伤心。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首诗写得特别隐晦,想知道李白到底想表达什么?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和王昌龄之间的关系,我一直觉得很复杂,这首诗更增加了我的好奇。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的很有深度,感觉王昌龄经历了很痛苦的事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诗歌总是充满着情感,这首诗更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真相。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杨花落子哭”,这句诗太戳泪点了,感觉王昌龄当时一定很绝望。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但同时也让人觉得很压抑。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这首诗简直是神来之笔,把王昌龄的心酸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的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了解王昌龄的人生故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诗歌总是能引发人们的共鸣,这首诗更是让人感同身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昌龄和李白之间的友情,真的是一段传奇。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太有画面感了,仿佛看到了王昌龄当时的悲伤。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对王昌龄的感情,真的让人感动。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的太感人了,感觉王昌龄当时真的是心碎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的让我对王昌龄充满了同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诗歌总是充满着力量,这首诗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美。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昌龄的人生故事,真的充满了传奇色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