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李渔虽然是天才,但他的创作水平只是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才逐渐提高的。
且不说他前期和后期诗风的变化,于伯平指出他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这首诗完全是根据杜甫的诗《花被雨打湿,烟熏了,肥肉都湿了”。
李渔的诗大量借鉴了杜甫的名句《曲江对雨》。不过,于伯平并没有批评李渔。相反,他认为李渔的诗能“领悟化句之法”。
这告诉我们,看李渔如何“改造”杜甫名句,为己所用,就能学到高超的写作技巧。
一、杜甫《曲江对雨》解析
要知道李渔如何“重名句”,首先要了解杜甫的名句。出自杜甫《曲江丛书》中的一首诗,诗题为《曲江对雨》。全文如下:
城上春云遮园墙,晚间河亭静香。
林间花儿被雨水和胭脂打湿,睡莲被风吹得青翠欲滴。
隆武新军驻扎在车车深处,芙蓉宫里烧香了。
这钱会定到什么时候,我就醉在美女旁边了。
白话翻译:
长安城上,春云覆盖宫墙。傍晚的曲江阁前,安静祥和。林间的花儿被雨滴打湿了,像美丽的女子含着泪水。河里的睡莲被微风吹起,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绿色丝带。
龙武禁军驻扎在皇宫深处,没有人前来视察。芙蓉山庄烟雾缭绕,却无人前来参观。他什么时候回来重新开“钱会”?禁园里的宫女们借酒浇愁,抱着锦瑟暗自思索。
这首诗是杜甫写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天的。这一年,杜甫因前去为宰相房贯求情,遭到唐肃宗的愤怒斥责,一度下狱。出狱后,他将不再受到重用。
为此,杜甫感到很委屈。记得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开始,他抛下妻儿,千里迢迢投奔皇帝。途中,他被叛军抓住,被监禁了几个月。
好不容易到了皇帝身边,却成了一个无赖。而职责就是“谏”皇帝。没想到,我的工作做得不好,竟然会受到惩罚!于是杜甫写了几首以曲江为首的诗来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情。
这首歌《曲江对雨》主要表达了对唐玄宗的怀念。其中涉及到对唐玄宗奢侈生活的批评。由于诗人生性诚实,所以写得十分委婉含蓄。
诗人之所以能观察到“雨胭脂湿林花”这样的微妙细节,是因为当时的长安城已不再是往日的繁华景象。
而“睡莲被风拉起,绿化带长起来”,也是因为曲江上长期没有船舶通行,所以睡莲会被风拉起,变成绿化带。一条长长的绿化带。
这些都体现在诗的第二句“静年芳”三个字上,寓意岁月的静美。一般人往往喜欢用压抑的景色来凸显“物有所值、人有所不同”的感觉,而杜甫则用“岁月静好、风景芬芳”来对比长安城宫墙内外的变化。
景色依旧,甚至比安史之乱前还要美丽。然而,唐玄宗却再也没有回来。龙武卫依然驻扎在皇宫内,却没有人前来检阅。
芙蓉宫里的香火还在燃烧,但已经没有人前来参拜了。只有那些痴情的宫女,喝了点酒,才会抱着锦瑟,回忆起当年的“钱宴”。
据《旧唐书》记载:开元九年,唐玄宗在承天门设宴百官,请左右百姓带钱洒下楼下。不少三品、五品官员都在争相抢夺。
这些痴情的宫女心想,什么时候才能再有这样的好事呢?事实上,诗中提到的“痴情”宫女显然就是杜甫的化身。
杜甫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他对唐玄宗当政时的盛世旧日的怀念。所涉及的“钱会”,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颇具讽刺意味的一幕。
然而,杜甫在诗中写“千惠”时,明显是在将唐玄宗时代君臣的和谐与唐肃宗时代的不和谐进行比较,以凸显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这首诗原刻在宫墙上。被发现时,一只蜗牛把“临花玉如胭脂湿”的最后一个字打了一个洞。据说苏轼、黄庭坚、秦少游、佛印见少了一个字,就“各拾一字补”。
苏轼为人善良,待人如春风雨露,润物细无声,故写“润”字;而黄庭坚成熟稳重,就加了一个“老”字。
秦少游年少有才,便加了“嫩”字;佛印为僧,讲因果轮回,故加“洛”字。
四个人加了之后,都觉得自己加的“人物”非常好。结果,最终验证了杜甫诗中的原词是“湿”字。结果,宋朝四位高手都被蒙蔽了。
二、李煜对杜甫名句的翻新
说说李渔是如何“悟”杜甫“花下雨胭脂湿”这句话的。要理解这一点,还需要理解李渔《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的原文:
春天森林里的花儿都枯萎了,太匆忙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共醉,能到几时?自然地,生命生长并讨厌水。
这首诗开头的第一个字是“临华”,出自杜甫的诗。然而杜甫写《林花》,就是想用繁华的景色来衬托长安的荒凉。
李渔写《临花》,描写春天的逝去,美好事物的消失。杜甫的《林花》是春天的花朵盛开;李渔的《林花》是被雨打倒的残存的红花。
夏雀中的“胭脂泪”一词,也是源自“胭脂湿”。但在这里,李渔将花拟人化,并赋予了一些情感。
“一醉方休,几时再归”两句,是《曲江对雨》中醉酒宫女抱锦思念唐玄宗的浓缩概括。最后,李渔以“生生长恨水”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主导了全诗的思想感情。
通过比较李渔和杜甫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李渔只是借用了杜甫名诗的框架,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思想感情。
杜甫写《曲江对雨》,只表达一种怀旧的淡然忧郁,感叹生命的无常。李渔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情感外露、奔放,表达了一种美好的事物难免消失的无尽悲伤。
所以,于伯平可以谈一谈。观察李渔的言语,就可以了解“化句之法”。也就是模仿别人的句型,写出自己的想法。
结语
李渔“启发”杜甫名句的方法,已被近代一些人总结出来。就是先把别人的名言拿出来模仿一下他们的结构,就像网友在一个笑话里写的“还不如把自己吊死在东南枝上”。
当然,经过大量的练习,你可以在模仿中带出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显得那么滑稽和蹩脚。同时,写多了之后,你的句子也会得到升华。
【杜甫抒发了兴衰之叹,写下了千古名句。李渔改了之后,意境超出了原句。】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杜甫的诗句本来就很好,李渔的改动更妙,一下子把意境提升了,让人回味无穷。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很有意思,把杜甫的诗句改得更有味道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让这句诗更有画面感,也更能体现出兴衰的无奈。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真是妙笔生花,把杜甫的诗句改得更深刻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李渔的改动会让这句诗更有意境,真是佩服。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了李渔的改动,才发现杜甫的诗句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让这句诗更有哲理,也更能打动人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让人眼前一亮,把杜甫的诗句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李渔的改动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也更能引起共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让我对这句诗有了新的理解,真是受益匪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让我对杜甫的诗句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写。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真是神来之笔,把杜甫的诗句改得更加完美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佩服佩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真是太厉害了,把杜甫的诗句改得更加生动形象。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让这句诗更有感染力,也更能打动人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把杜甫的诗句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让我对这句诗有了新的理解,真是受益匪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让我对杜甫的诗句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写。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真是神来之笔,把杜甫的诗句改得更加完美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渔的改动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佩服佩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