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陈宇
风一吹,海边的冻泥裂开,枯萎的桐叶脱落,树枝折断。
笛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欣赏】
这是一首关于风雪中行进的斜韵绝句。整首诗的气势非常磅礴。首、二句描写了部队中战士所面临的极其恶劣的环境:天山脚下寒风凛冽,湖边(“海边”)的冻泥龟裂,梧桐树上的叶子被剃光了,树枝被强风折断了。在这严酷的背景下,倒映着雪山,听见高亢洪亮的笛声。诗人用笛声暗示这里可能有人,同时又把人隐藏起来,以“不见人”制造悬念:风吹来的笛声从何而来?这就自然引出了最后一句话:寻名声,只见一排红旗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向山顶飘去。红旗在风雪中依然不受干扰,充分体现了战士们的精神风貌。 “直上”的动态描写,使画面充满活力。昂扬的斗志、顽强的精神,都在“直上”二字中流露出来。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衬托和巧妙的借指。首、二句对环境的描写力求突出自然环境的严酷,用浓厚的气氛来体现战士们无所畏惧的精神。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条件下行军,就很难看到坚强昂扬的士气了。为满足形容气氛的需要,韵韵在韵声中。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末尾的一个词入韵。 “裂”、“哲”、“雪”都是押韵字,韵中押韵“屑”。它具有舌尖音,结尾短,适合表达悲伤或英雄的诗歌。
前两句对气氛的描写和韵律的选择,为表达壮丽的诗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陪衬毕竟是陪伴,描写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句。最后两句是想写人,但没有直接写,更没有讲述整个故事。相反,他们只提到了两个与人有关的事物:“笛子”和“红旗”。他们没有提到人,但那里确实有人。这种参照手法的运用,不仅节省了笔墨,而且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军队里的物品数不胜数,却唯独提到了笛子和旗子,不仅因为远远就能看到笛子的声音和红旗,还因为只有这两个物品最能表达精神。的行军军官。在写作上,先写“笛声响起”,再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关注远方事物“先闻其形,后闻其形”的一般习惯。 ”。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个字的嵌入。 “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文风,使最后一句中的动人场景表达得更加生动。
【古诗词赏析(150)唐:陈渔《从军行》】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首《从军行》写得真不错,把边塞的荒凉和士兵的思乡之情都表现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太感人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陈渔的《从军行》读起来很有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边塞的艰苦和士兵们的无奈。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很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充满了力量!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陈渔的这首诗,把边塞的雄浑和士兵的悲壮都展现出来了,很值得细细品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题材很有时代特色,反映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特点。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首诗,感觉很沉重,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牺牲让人心酸。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感情很真挚,让人感同身受。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陈渔的诗风很豪迈,这首《从军行》就是最好的体现。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象很独特,比如“可怜无定河边骨”,让人印象深刻。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结构很严谨,语言也很精炼。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陈渔的这首诗,读起来有一种悲壮的美。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韵律很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主题很深刻,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让人心生向往。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陈渔的这首《从军行》,让我对唐代诗歌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格律很工整,语言也很优美。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思想很深刻,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高,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陈渔的这首诗,让我对古代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