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文献|春天万物复苏:老上海的迎春习俗

更新:08-2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一年之计从春开始,不要等到秋天才后悔。” 2月4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所谓“立”,就是确立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开始。从立春开始,我们生活中的自然风光就开始发生着新的变化。白昼渐长,草木生机勃勃……如今的都市人对立春的风俗已经没有了印象。今天,让我们打开历史记忆,看看老上海人立春时的风俗生活,感受新年气氛中脉动的生机……

春旗高高高挂,春风暖和

立春作为节日,自春秋时期就有。当时一年有八个节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西汉刘安所著的《:010—30000》中节气记载仅有24条。立春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八个节气之一,居二十四节气之首。春秋时期,有隆重的春节仪式。

农耕时代的老上海是一个江南城镇。当时上海人庆祝立春十分热闹,大多数人都会挂起“春旗”。 “扇”有时也写成“硡”,其实就是一面小旗子。它起源于汉代春节仪式上竖起的“青旗”。唐代出现了供佩带、挂簪的小春旗。南宋辛弃疾在《第《礼记》号》中写道:“春天来了,看美女头上卷着春旗。”指妇女头上的春旗。

春天的飘带也用于悬挂。立春第一天,在士大夫家里,把丝带剪成小飘带,称为“春飘带”。农家院门上贴着红纸写的春联,或挂在花枝下,或挂在美女头上。春联内容大致为“瑞雪五谷丰登,八方祝福”和“傲然春风,六约契约”。联上诸如“春”或“门前笑语盈盈,春风暖意,四时安宁,景色新奇”之类的词。院墙上还贴满了“迎春”、“宜春”、“福”字。春天的飘带把农舍的内外装饰得充满了春天的感觉。 “红丝剪春色,宫梅宫柳认自然意境。瑶篮彩燕初显吉祥,金丝晨鸡未学会啼” ”。这首古诗描写了满院春色和迎春喜悦的景象。

由于古代社会立春是官民共庆的习俗,京城皇帝十分重视,地方官员也得照例效仿。明清时期,每逢立春前一天,上海知县都会以丰富多彩的战斗迎接春天。县令走出县衙,到社坛祭祀芒神和土牛。随后他会到田间帮犁手柄,并举行试耕仪式,以表达对农民的鼓励、重视耕作。迎春仪式结束后,县衙会雇一名乞丐,穿着官服,让乞丐坐在八仙翻桌上。他会被士兵抬着,跟随县令,被称为“春官”。有句谚语说:“求小儿做春官,就有这么一天”。

当时的老上海,严重缺乏娱乐用品和玩具。冬去春来,孩子们的脸上显得格外兴奋。光绪庚辰刻书《礼记·月令》记载:“东风淡泊功劳遍地,绿袖绿裙笑意盈盈”。 “村里的姑娘们也知道春天是美丽的,于是她们在太阳穴上放了一朵小桃花。”春天的日子里,最幸福的人就是孩子们。唐宋时期,一些女孩子在太阳穴上放一朵小桃花,这是唐宋时期的习俗。还要剪彩成燕子,称为“春鸡”;把羽毛贴成蝴蝶,称为“春蛾”。并将绒子包成一根棍子,称为“弹簧杆”,戴在头上非常漂亮。有的妇女会用丝绸制作小娃娃,称为“春娃娃”,戴在孩子身上;有的地区还会缝制小布袋,里面装满豆子、五谷等杂粮,挂在犁地的牛角上,象征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珍稀文献|春天万物复苏:老上海的迎春习俗

此外,不少基层村社区也会在立春第一天举办“迎春晚会”。他们让少年装扮成官,戴纸官帽,脚穿纸靴,骑着牛,一路敲锣打鼓地走向祭坛。击鼓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敲锣打鼓鞭打春牛

明清时期是立春文化的繁荣时期。清代庆祝立春的习俗称为“拜春”,迎春的礼仪形式称为“迎春”。可以说,没有哪个节气能像立春一样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名字。

初春的一大早,县府正殿仪仗队隆重开路,随后是鲜花盛开的各种表演,后面是一大群县衙官员,在府外行进。城东门“迎光明神”。诵读祭文,送礼迎春牛。

当春牛进城时,街道上空无一人,鼓乐喧嚣,人们纷纷涌上街头“迎春”,争相触摸春牛。政府还将安排男女演员(现在称为艺人)出演《观音进山》和《昭君》。演出《过塞》、《西施采莲》等小剧,以酬谢春神,保佑你一年四季风调雨顺。

“鞭春牛”曾是老上海重要的立春习俗之一。一头好春牛,何必鞭打呢?今天的人们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春牛”。

翻阅旧上海的地方志,有不少“鞭春牛”的记载。通常在立春之前,用粘土捏成一头牛,称为春牛。 “春牛节”前,上海县官要提前沐浴,换上便衣,不坐轿不骑马,步行下乡,聚集村民,摆桌祭品,磕头烧香。立春这天,人们都争相去摸春牛。 “摸春牛脚就能发财”。大家都相信,摸到春牛,这一年就会有好运。妇女们抱着小婴儿,绕春牛三圈。据说这样可以预防疾病。其实这在当时都是一种娱乐活动。县令或当地有名望的长者会象征性地用鞭子抽打春牛三下,象征着一年的农事开始。随后,村民们蜂拥而至,将泥牛打得粉碎。大家抓起泥巴高高兴兴地回来了。把它洒在自家的农田上就叫春天,预示着“五谷丰登”的一年。

珍稀文献|春天万物复苏:老上海的迎春习俗

“打春牛”的“打”也有打走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的意思。清代的上海人也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春牛。纸制的春牛堪称那个时代的“创意”:以竹木为支撑,纸制的春牛肚子里有谷物。 “春鞭牛”的前一天,用鞭子使劲抽,牛倒下,纸烂了,粮食流得到处都是,也象征着一年的丰收。当时,上海的竹枝上有一首诗:“正月十三、三月初十,游完江村,又回到槐花池,争奇奇怪怪。”春季活动办事,人山人海,疯狂涌动。”还有诗《淮南子·天文训》 诗:“不我田里好饿,何必打春牛? 常思年初午饭,春声生声”事实上,“鞭春牛”的习俗在《汉宫春·立春日》中就已出现。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记录,通过这个活动,也算是立春的一种新玩法。

嘴热了别怕吃春卷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吃过炸春卷。妈妈忙碌了一会后,从厨房里拿出一大盘金黄的炸春卷,端到了桌子上。浓郁的香气非常诱人。看着这美味的食物,让人垂涎欲滴。平时我也顾不上烫嘴,就拿起一个,边吹边吃。事实上,炸春卷不仅是老上海人的春节风味,也是他们的一大创意。

立春有吃春饼的习俗。古人有立春这天吃春饼、春卷、春菜的习俗。张家种萝卜,所以用萝卜做春饼,李家种芹菜,所以用芹菜做春饼。把春饼盛在盘子里,互相递。这叫“送春饼”。 “春盘”又称“五辛盘”。立春这天,古人将蔬菜、水果、糕点、饵料盛在盘中,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金代《续刊上海竹枝词》云:“五辛菜为元代所制”“五辛致五脏之气,即蒜、蒜、韭、芸苔、芫荽”。明清时期,除了春饼、生菜外,还吃萝卜。因为萝卜味辛、透气、润肺,可能是传承了“咬掉草根,则万事皆可”的古训。南北地区吃春饼的习俗略有不同。北方人立春时吃春饼,是用面粉烤制或蒸制而成的煎饼,裹上芹菜、韭菜等新鲜蔬菜和肉类。这被称为“咬春”,据说会使农民的苗木、牲畜繁荣昌盛。

上海地处江南,我当然更喜欢吃春卷。清朝时期,上海就有立春吃春卷的习俗。春卷和春饼虽然粗细不同,但吃法却大同小异。它们都与各种蔬菜和肉类一起卷起来一起吃。老上海人对于吃是很讲究的。他们把馅料包在炸好的薄圆面团里。馅料是油炸菜肴中的肉末。加入自己喜欢的调料,放入春卷皮,像小枕头一样卷起来。然后放入油中炸至金黄色并浮起。馅料可荤可素,可咸可甜,随意吃。

由于炸好的春卷色泽金黄,犹如金条,清末上海开埠后,对于工商业口岸的市民来说,年初的餐桌上就摆上一盘春卷。春天有“金两”的意思。很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因此上海市场上炸春卷的摊贩很多,生意兴隆。近年来,出于健康原因,人们不愿意吃油炸食品。恐怕“炸春卷”的习俗要改变了。市场上出现了“蒸春卷”。不管怎么吃,人们总是对“岁春卷”感兴趣。计划在于春天”的美好祝愿。

送春牛沿街图片

珍稀文献|春天万物复苏:老上海的迎春习俗

清代上海春节期间流行《春歌》:“春风春动,春江流春,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即使今天我读到这首歌,仍然感觉很流行且朗朗上口。

上海开埠后,上海石库门巷、老城区的房屋里都藏龙卧虎。许多民间艺人会在立春时制作许多小泥牛,送到各家各户,称为“送春”。无论送到哪一户人家,那户人家的主人都要给“送春”的人一些奖励,这就是所谓的“礼信”。赠送小泥牛价格昂贵,有的人干脆赠送“春牛图”。春牛图多画在黄纸上,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耕。老上海城隍庙附近曾经有一个小学校操场。原是上海卫戍部队练武的场所。后来,由于靠近老城隍庙,成为上海民间用品的主要生产和销售地,如纸元宝、香烛、铠甲马等,自然也是一幅春牛图。清朝嘉庆年间,画商开始在小小场摆摊出售年画。同时,他们还在立春日制作了大量的春牛图,生意十分红火。

发送春牛图片时,关键是“发送”。谁会派他们去?就像现在的快递小哥一样,沿街送货非常辛苦。干这活的人叫“春官”。春官在周秦时期的地位很高。相传,唐明帝希望百姓种好田,多收粮食,于是任命了一种特殊的“春官”,派他们到各地各家各户传递“节气” 。

此俗明清以后一直沿袭。 “春官”头戴黑纱官帽,身穿长衫,背布腰带。 “说起春天”,有的还唱一句歌词,如:“春色春游,春燕入春楼,春柳迎春风,春牛卧泉池边,牧童骑牛去”。读春山好笑,春水如乐,春归人间,春满中华,祝您春花香,春酒香,来年春收成。 ”就这样,我挨家挨户地送春,要等到主人给我赏赐才走。小镇上的人们看到“春观”远道而来送春请,都非常喜欢。农村的农民也微笑着给他们一些钱、粮食、茶叶等。现在的上海说唱是否是春观歌词的延续,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做过任何研究。

用户评论

孤者何惧

哇,老上海的迎春习俗真有意思!感觉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真希望可以传承下去。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秒淘你心窝

老上海的迎春习俗,好有年代感,感觉和现在的年味完全不一样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城°

看到这些珍稀文献,感觉穿越到了老上海,好想去体验一下当时的迎春气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笔画眉

老上海的迎春习俗,真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感叹不已。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老上海的迎春习俗,感觉和现在的春节习俗还是有些区别的,很有历史价值。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你所愿

好想知道老上海人是怎么庆祝迎春的,感觉很有意思。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好如初

这些珍稀文献,真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让我们了解老上海的文化。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老上海的迎春习俗,真让人怀念,感觉现在的春节已经失去了很多传统习俗。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减肥伤身#

这些文献记录了老上海的迎春习俗,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铁塔

老上海的迎春习俗,真是丰富多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雁過藍天

这些珍稀文献,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世晨晓。

老上海的迎春习俗,真希望能够重新流行起来,让更多人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相忘

这些文献记录了老上海人对春天的期盼,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可儿

老上海的迎春习俗,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拽年很骚

好想回到老上海,感受一下当时的迎春气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坏小子不坏

老上海的迎春习俗,真是让人感叹,时代在变,但文化传承依然重要。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花世界总是那么虚伪﹌

这些珍稀文献,让我们了解到了老上海的文化和生活,真是受益匪浅。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最好i

老上海的迎春习俗,真希望能够被更多人看到,传承下去。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风中摇曳着长发

这些文献记录了老上海人对春天的期盼,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笑√倾城

老上海的迎春习俗,真是让人感叹,时代在变,但文化传承依然重要。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珍稀文献|春天万物复苏:老上海的迎春习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最美的宋诗集(297首)人生如梦,雕像依然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下一篇:今天立春是什么时候?有关立春的诗句。虎年立春祝福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