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画画——深心堂品玩极画笔记·第一千零七十五篇
江南雷同山大师
(续)第二天的游览是这次庐山之行的重头戏。我们跟着司机,在山里来回走着。我们搞不清方向,也不太记得顺序。我们只知道我们参观了很多地方。但庐山的天气真是变幻莫测:有时天黑雾蒙蒙,云聚雨来;有时风很大,阳光突然照射进来,我们又回到了平静的状态。但总体来说,那天毕竟还是以阴天和大雾为主。尤其是清晨游览那如沁湖及附近的仙人洞、花径等景点时,常常会走过浓密湿润的雨云。偶尔会出现一缕细细的阳光,但很快又会下起雨来,甚至还有狂风助长。当然,这对我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无风无雨,无阳光”,“不听林间打叶声,何不大喊慢走”!而且,他手里还撑着一把雨伞,身上还穿着一件塑料薄膜雨衣。唯一的不便就是鞋子有点太湿了。不过,为此,我们已经做好了预防措施:我们提前在脚上套了两个塑料袋当袜子。哈哈,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悟”到了这一点……就这样,无论开车还是步行,东西向行驶,山里的风景,无论自然还是人文,一般都见过。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去含鄱口。说是因为天气是没有意义的。我确实去了望江阁,地面上感觉还不错,但是也被云雾遮住了,看不清外面。庆幸的是,我们这些在山里旅行的画家一定和那些实地拍摄的画家完全不同。这种“现实生活的体验”,连同由此自然产生的联想和假设,最终将在我们的艺术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虽然行程匆忙,而且景色还受到天气的干扰,但用花儿的话说,这件事的真实性无法确定,但它是“上帝没有使它美丽”或“它很漂亮”! —— 总之,旅行归来,我还是觉得“捕捉”心海里的“浮物”收获颇多。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际绘画,今天的活动制作了近三十幅作品。这里,选择了十多个框架并附在此处。画作的具体名称不一一提及,但在“及时笔记”中可以看到,包括其收购的相关情况。 ——
依次规划以庐山溱湖为主题的六幅:1《如琴湖畔 今何风雨如晦》;2 2.《丽湖兼得据仙山》; 3.《一湖以甚名青史?》; 4.《烟云骤然起湖山》; 5、《庐山如琴湖即景也·林麓静谧处 微见一泉石上来》; 6.《沿湖一带 亦觉清音蕴山灵》。一是湖畔岸边凹凸不平,建筑、别墅、廊道倒映在山峦、森林、沼泽之中;天色昏暗,风雨交加,湖面波涛汹涌。画面在宁静中透露出一丝不安。第二天天色稍稍亮了,湖边别墅一字排开。水面也如微风徐徐吹过,波光粼粼。靠近前坡的路边,有树冠般的大松,水边有椅子。两人面朝湖面放松,似乎在带着一丝惊叹地看着彼岸。第三幅也表现了晴朗的天空、湖面和岸边的物体,与上一幅大致相似。稍有不同的是,岸边两岸是松树掩映的绿林中的老别墅,另一岸是迎风摇曳的弱柳,疏林中矗立着新芽的树木和愤怒的树木。水面上浮着一群鸭子;天空中有层层云彩,清晰地反射出红色和橙色的光芒。四是湖面比较空旷,孤独的廊道遥望天空。淡白色的波纹之中,有几只鸟儿在奔跑或飞翔;放眼望去,天上大片的白云似乎在轻飘飘地飘向岸边云雾缭绕的山麓……湖岸上的五维石林让景色更加真实。图中的别墅背靠茂密的森林,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还有一股明亮的白色泉水从森林中流淌出来。曲折的石路栈桥就像一条长带系在水与岸之间。画作下方,虽然只展示了湖水的一角,但依然能感受到海浪的声音。六、画前有一座长桥,水上有扶手,桥角有美丽的花草。中观有廊亭,或庑,隐于稀疏的香树之中;远处望去,烟云滚滚,连山都看不见了。所有画中的人物都是我夫妇俩所熟悉的,而且大多在雨中打着伞,表现出相当无忧无虑的样子。在制作这组画的时候,有一个理解:虽然画的都是湖景,而且还是同一个湖景,但是却创造了很多花样。毕竟这首先要基于真实的感觉,其次要有长期的经验。不然的话,画出来的都一样,何况还得写文字来表达?
17、5、23-26
制作四幅画:《黑雾弥天 焉识险峰峙何地》、《此即号称劲松欤?》、《暝云掩罩仙人洞》 和《众生汇聚梵音泉》。这些都是我那天雨中走在庐山路上看到的景色。首先,对面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悬崖。垂垂的松枝下,悬崖顶上站着几个人。远处,雨雾浓重,什么也看不见。其次,风大雨大,不少游客低着头撑着伞走在蜿蜒的石路上。其中一个(懂我意思的人)穿着一件黄色的塑料雨衣,指着一棵看上去很普通的松树,似乎在微笑着问问题。因为这是从真实情况中获得的感受,无法捏造。就连松树的形状也是取自真实的松树。这是一个特殊的解释。三个场景都比较完整,展示了崎岖的山路,穿过一座小门墙,以及著名的仙人洞景区。自然,洞穴只能隐藏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下面,有轻微的黑色阻挡(这也是事实);而森林山麓的大势,同样是取材于实际情况,现在完全处于雾气之中,依稀可见。悲伤和压抑。也几乎消灭了所有看似忙于赶集的游客,只留下参观景点所需的人数。第四,从画名可知,其中略带对凡人与神仙的比较的评论。不过,因为我们黄衣的身影站在青崖的雾气中,其实有着不同的意义。另外,画中的石纹和泉水的形状有很多变化,所以从整体上看,感觉还是相当漂亮的。这批画作也堪称是早已为大众所熟知的匡庐山“景点”的写照。其用意或许与平常并无不同,但只能恭请观众仔细欣赏。
17、6、1-5
拟画四幅白居易游览庐山“华镜”旧址的画面。 1.《一行幽径 数声啼鸟 谁识此曾隐诗佛》。在清澈的春雨中,我和丈夫打着伞,沿着围墙青苔覆盖的小路慢慢地走着。路旁的缓坡上有一条浅溪;矮墙内,香树高松。几只鸟儿在树荫下休息。透过树林的缝隙,还可以看到远处白家的住处。整个画面自觉地充满了一种平静、清新的气氛。 2.《花径岂曾缘客扫 游者虽众雅人稀》。画中的雨越来越浓,给整幅画带来一种湿润、朦胧的感觉。景区正门正门处,大小不等的春松、杂树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披挂在烟雨中;游客们依稀聚集在入口庭院下,一人疏远在一旁;远处可以看到它们的水波像湖面一样温柔。由于下雨的场景,画面感觉有些朦胧,但额头上的“花径”二字依然清晰可辨。有点意思的是,更换牌匾本身的深浅关系,就是所谓的“颠倒黑白”。但读者们,如果你能明白画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已经依赖于水墨的意义,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了。 3.《丛树青森地 敢是骚人归隐处·白乐天匡庐居所也 吾尝拜谒之》。写花园一角,有一块卧石碑文,孤独地躺在落花下;周围的松树都沾满了雨的颜色,绿白相间的气氛显得格外荒凉。远处的湖边,直接描绘了诗人的住处,庭外矗立着一尊白胡子捻着胡须的雕像。一个儿子在他面前躬身行礼,恭敬行礼。他显然理解我们。图中显示了其在色调之间的开放性。 4.《香山小像立湖滨 游者虽如斯 叹孰若吾忱》。画前有一座小拱桥,桥上站着一个人,撑着伞,若有所思地望着湖对岸的白家雕像和宅邸。沿着湖岸,树荫下,游人络绎不绝,全都是自行前往,让雕像更显得孤独。这使得雕像的比例看起来更大一些,或者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呵呵。画中景物小雨斜风,云物生动,山脚森林稀疏有序,笔触也给人清朗舒畅的感觉。透过这四幅画看,有一种自由不羁的感觉,探寻过去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想到自己一生拜谒了许多古代先贤的遗迹,我的心情愉悦起来,写作也变得更加流畅。
17, 6, 6-13
制作三幅画:《美庐潇潇雨》、《幽鹃盛艳 敢因此地瘗英灵?——游匡庐偶然感之也》、《一池齐天 是以水泄如瀑·匡庐即景》。首先,我和丈夫撑着雨伞,向前朝遗址“梅庐别墅”走去。天空下着明媚的白雨,地上的石板路湿滑,树木在风雨中摇曳,有的花儿落了;过去的遗物也依稀散落在画中。我觉得这种哀悼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整个画面复杂又简单得恰到好处。虽然描绘的是现实场景,但并不死板。其次,两个人还打着伞,在林下缓缓行走。这是一片苍劲如黄蜂的古老松林。森林中的雾气让松树的形状越来越不规则,让整个森林给人一种通透、有层次的感觉。林外的路边开满了白色的杜鹃花。引人注目的是,松树间有一座高高的牌坊,还有一条平坦宽阔的小路,直指画作深处,在那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座矗立的纪念碑……这就是旅行的真实印象,虽然也经过了加工和组合。但事实证明,这是抗战时期留下的中国军人烈士纪念碑。其震撼人心的氛围至今仍震撼着我们的心。因为我用书法和水墨来表达这种感觉。第三幅画是庐山的真实场景,但我们从特定的角度观察它,并利用传统的散点透视规则将其整合起来,所以我们得到了这种独特的视觉。画中景物的表现已经有详细的描述,不再赘述。唯有高堤上那渺小的身影,与浩瀚的天地相映。那是我绘画时充满自信的时刻。
2017年6月14-18日
那天我随机创作了六个庐山场景。第一个,《寂林旧影·山深里,人道是、一片在此久轮映》,认识的人都知道。是电影《庐山恋》的专门放映场所。我们走到附近的一座山脚下,远远地观看着。虽然我们无意去那里,但还是觉得很有趣。因为我们事后回忆了这张照片,所以我们有了大概的想法。想当年,这幅画中那家招牌上依稀可见的两个人影,让很多人羡慕不已!第二幅画,《仙山果据真气耶?不然,岂得巨树如许!》,描绘的是山中著名的“三宝树”风景区。基本是根据实际情况,稍微捕捉了这个季节古树荒凉茂盛的气息。我们一直说,有历史感的名山必有大树,我们就是这么称呼的。第三幅画,《乌黄二龙潭 深藏林间树·庐山中觅趣也》,画的是我独自撑着伞,走在充满雨雾的山间;画的上下两端各有黄龙、五龙两个小池。当然,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唯有大笔笔画中湿润迷茫的气息,似乎既表现出洒脱的神韵,又表现出含蓄的韵味。当时,静夫人已经筋疲力尽,在三宝树附近的一个人多的地方休息了。而我呢,只是为了自己画画,所以也不在乎累,所以还是很有兴趣的。第四幅画《湍溪翻卷若滚绣球 达人觅趣直入黛云深处》是关于参观电视剧《西游记》的拍摄地点。我们已经用《滚绣球》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了,山中的溪水湍急,看上去就像一个滚动的绣球。这就是这幅画的标题。简单说明:虽然当时山里的水声似乎渐渐安静了,但是游人还是很多,所以我的画应该只捕捉安静的意思。第五幅画《庐山纪行之作也·古寺迷云中 几声啼鸟添幽静》是从不同的角度,想象由下而上,思考在烟云中若隐若现的古黄龙寺。画面传达出一种朦胧、平静、空虚的感觉,通篇稀疏的笔墨仍显其细腻。最后一幅画《匡山春暮弥烟雨 林麓幽深苔石滑》不拘泥于实际情况,而是力求表现山间暮云四溢、春雨微雨中万物宁静的感觉。我认为这幅画相当干净工整,而且精致细腻。山下森林中的一切云雾和物体虽然模糊不清,但却都栩栩如生,具有整体的丰富性。在这张“写了就无怨无悔”的宣纸上,我根本感受不到幸福,一口气达到这种感觉。除了我这个画家,谁能真正知道这有多困难。看来,这就是我们辛苦一生的回报。
2017年6月19-30日
《庐山行记》画的最后几帧,都是那天在山里东西游的感受。第一篇《新阳微出 幽麓间 万株高树 势若逢迎邀宠》描述了山林中一条蜿蜒的小路,一座房屋旁,所有的树木都迎着薄云间若隐若现的太阳,林下的泉水仍然在自然流淌。山的形状。二、《伫足高堤岸 遥观山那畔 似有风雷动地来》,据我了解,我们站在山塘边,眺望山外的群山,那边云雾滚滚,雷电闪烁清晰可见。想到这座山的特殊历史,就不难推断出画家心中的情感。以上两件作品可以看作是探索中国画意义的一些尝试。第三首《山池一抹白云微》描述了明媚阳光下雨后的群山。文笔清淡简洁灵动,墨色清淡干净,整个画面充满了清新宜人的气息。第四,《人行麓林间 焉知侧畔是高岸》,描绘了两个人在小雨中依然打着伞在密林中缓缓行走。远眺江水的亭子就在眼前,只是画中的人未必察觉。尤其是当天空中高高的沟壑上空厚厚的云层滚滚时,我们在乡下时很难分辨附近的悬崖有多高、有多深。第五幅,《望江亭下 浓雾千重 蔽却万仞高岸》,直接展现白雾下的庐山望江阁。近侧松林幽深,山花娇艳,崖树风吹。我和老公在森林下幸福地休息,整体状态平静。也再次空了。第六,《想见万仞高崖下 层云尽散夕阳时》,实际上纯粹是假设的。当时,天空笼罩着大雾。往悬崖下看去,只能看到几米之内,却能听到山风的回声和潺潺流水的声音。于是我感到遗憾,不禁心里想:如果天空晴朗,如果有人跳到事发现场之外,从高处俯视悬崖亭周围的场景,会是什么样子呢?所以这个图是当时构思出来的,后来才实现的。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思想,不能胜于具体的细节,只能胜出总体的气势。我们这次庐山之行所获得的画作就到此结束了。
(共1102 条,第1075 条)
【环游庐山(江汉游5)】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庐山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期待更多江汉游的精彩内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环游庐山,真是太美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视频,感觉自己也身临其境了,庐山的风景真美!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江汉游第五站,庐山之旅,风景如画,令人心醉!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庐山景色壮丽,视频拍得很好,让人想去看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下一期江汉游,想去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庐山云雾缭绕,美不胜收!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环游庐山,体验不一样的风景,真棒!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庐山风景秀丽,视频画面很清晰!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江汉游系列,每期都很精彩,期待更多!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庐山,人间仙境,美到极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视频,真的想去庐山看看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庐山风景独好,看了视频,想去感受一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江汉游系列,带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环游庐山,感受历史文化,真是太赞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庐山景色秀美,视频画面很美!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江汉游,带我们领略祖国的美!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庐山风景名胜,值得一去!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环游庐山,让人心旷神怡!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庐山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