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曾到湖北秭归祭奠屈原,并说:“愿汉水长流,楚天更广阔”。

更新:08-2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余光中为楚天都市报题词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功尚:

2010年,文化部与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端午节国际文化节。开幕式前,秭归举行新闻发布会。余光中老师携夫人和一名女儿接受媒体采访。发布会前,我抽出时间采访了于先生。我以前对余先生的所有印象都来自于我读过的诗歌和散文。在这次交流中,我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位优雅的银发诗人英语非常好,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和学者。他的诗词、他的学识、他的神态,无不散发着由内而外通达中西的知识分子的优雅气质,血液中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交流结束后,我着急地请于先生题词,特别担心他拒绝。没想到于先生倒是很随和,当即就答应了。他把碑文的内容写得非常仔细,一笔一划,巧妙地嵌入了我们的地域特色和《楚天都市报》的名字。 2010年6月19日,这篇题词发表在《楚天都市报》,第《对话》页。

2010年6月16日上午,在盛大的端午节国际文化节开幕式上,82岁的余先生背诵了一首专门创作的86行诗《秭归祭屈原》。这是他为纪念屈原所作的一首诗。最长的一个。他说了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句是“青墨的上游就是秭归”、“我要种秭归最美的山茱萸”。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为母亲的籍贯是江苏武进,所以她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国语言文学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在此期间,他两次受美国国务院邀请,在美国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国立政治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系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讲座教授,其中兼任文学院院长、外国语研究所所长六年。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写作的“第四维”。他在文坛摸爬滚打半个多世纪,题材广泛,被誉为“艺术多妻主义者”。他的文学生涯漫长、博大、深刻。他是当代诗歌大师、重要散文作家、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迄今已出版诗集21部、散文集11部、评论集5部、译集13部,共计40余部。代表作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评论集》《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去世,享年90岁。

“怀旧诗人”余光中曾说:我已经写不出怀旧诗了

屈原在家乡亲口吟诵了86行诗

2010年端午节期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携妻女抵达秭归县,参加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和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

82岁的余光中出现在媒体见面会上,依然精神抖擞,与记者聊天,诉说着自己挥之不去的“屈原情结”。余光中透露,他专门为本届端午文化节创作了一首诗《秭归祭屈原》,长86行,将在端午诗歌节上亲自朗诵。

常回大陆不再思乡

“我再也写不出怀旧诗了”

余光中曾到湖北秭归祭奠屈原,并说:“愿汉水长流,楚天更广阔”。

会上,余光中用他特有的深情、委婉的语气讲述了他少年时路过秭归的往事。 1946年,初中毕业、17岁的余光中从重庆顺江而下,随父母乘船返回南京。途中经过秭归,随后降落在武汉,通过陆路返回家乡。昨天,他深情地说:“这次来到屈子故里,我又能够聆听、感受屈原,弥补了我年少无知时的遗憾。”

1971年,余光中凭借歌曲《乡愁》将自己的名字深深植入读者心中,蜚声海内外。如今,两岸交流增多,返回大陆十分方便。于先生还想家吗?余光中笑着说,他1992年第一次回到大陆,18年来已经来回大陆60次。如今,因“浅海峡”引起的乡愁已不复存在。

余光中说:“我已经不能写乡愁了,十几年来,我写的都是关于回到家乡的诗和散文。”

2010年,余光中参加秭归县端午文化节

去秭归旅游,体验端午节

“这是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余光中说,秭归孕育了屈原这样一位情操高尚的伟大诗人。他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了无尽的精神寄托。

2005年,余光中前往汨罗参加纪念屈原的活动。现在他去秭归参加端午文化节。就好像“逆流而上,从屈原溺水的终点到诞生的起点,再次聆听、理解屈原,感触颇深”。深的。”

他说:“中国很多知识分子都有一点屈原情结。屈原和李杜等伟大诗人一样,成为后世诗人的上游和源泉。只有上游清澈,下游才能顺畅。”希望屈原的精神和文化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

在这位面容青春、白发苍苍的诗人眼里,去秭归亲近屈原、亲近文化的旅程,就是一次“回到精神家园”。

千余首诗,我最记得屈原

八十六行诗对话屈原

余光中非常推崇屈原的情操,毫不掩饰自己对屈原的喜爱。那一年,他第一次写了一首纪念屈原的诗:“悲痛之际,唱出一首悲歌,千古志士泪流满面;汨罗江浅弯,灌溉着千古豪情。”全世界的诗人。”

1951年以来,余光中创作了《淡水河边吊屈原》、《漂给屈原》、《汨罗江神》等六首纪念屈原诗。在他的一千多首诗中,以纪念屈原的诗最多。

余光中此次创作了第七首纪念屈原诗,题为《:010—30000》,全长86行,是历史上最长的纪念屈原诗。他将在16日的端午诗词大会上亲自朗诵这首诗。

余光中曾到湖北秭归祭奠屈原,并说:“愿汉水长流,楚天更广阔”。

余光中介绍,这首诗比较宏大,有一段与曲子的大型“对话”,长达14行。余光中现场背诵了部分台词:和你一样/我年轻时也去了中国/乡愁虽短暂/我不忍心离骚。

余光中驳斥“诗衰文学衰论”

目前,中国人关注当代诗歌的人并不多。经济大潮似乎卷走了人们对诗歌的热情和关注。不过,余光中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余光中说,诗歌读者较少,很正常。中国历来有“诗已死”、“文学衰落”之说。李白曾认为,自建安以来,诗歌已衰落。韩愈也被称为“文学八代衰落”,但唐代却是中国诗文的巅峰。时代的鼎盛时期。如今,端午节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体现了国际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此次举办的盛大端午文化节“应该引起民众和学术界对包括诗歌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关注”。

不过,余光中也表示,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任重而道远。 “这是一场接力赛,我们一定要把手中的棒子传递好。”他说,在他有生之年,仍然想做一些传承中华文化的事情。 “中国文化是一个大圆,到处都是圆心,到处都是圆周,半径就是中文。我最大的语言是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形式,把中文半径再延伸一点。”

2010年,楚天都市报记者对话于光中

对话背景

2010年端午节期间,在屈原故里秭归县,文化部、国台办、省政府首次在屈原故里联合举办端午文化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应邀参加,并在开幕式上朗诵了86行新诗《秭归祭屈原》。

开幕式前,余光中愉快地接受了本报的邀请,担任正在筹备中的楚天诗歌节暨全国名家朗诵会总顾问。 18日,他高兴地为本报题词。

余光中老照片

问:您是第一次来屈原故里吗?

余光中:是的。 1946年,抗战刚刚胜利,我和父母从重庆乘船顺流而下,经秭归、宜昌,登陆武汉,经陆路回到南京。那时我才17岁,对秭归和宜昌印象不深,所以没有下船上岸。所以这次屈原故里之行,弥补了64年前年少无知的遗憾。这也是我第一次踏上屈原故里的土地。

我出生于农历重阳节,自称“山茱萸之子”。这次来秭归,我想在这里种上最美的山茱萸。

问:您写的历代诗人作品中,写得最多的是屈原。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屈原的最新诗作吗?

余光中:我写了一千多首诗,其中写历代诗人的诗有二十多首,有李白、杜甫、陶渊明、陈子昂、苏东坡等,但写屈原的诗只有六首,这是最多的。这次我写了第三首诗。这七首歌,《秭归祭屈原》,86行,是有史以来最长的,耗时4天。

余光中曾到湖北秭归祭奠屈原,并说:“愿汉水长流,楚天更广阔”。

问:我用了四天的时间写出了一首如此优秀的长诗。可以说,我的思绪在流动,我可以轻松地写在我的指尖上。

余光中:其实没那么容易。当大陆领导人来台湾邀请我参加这个盛会,并让我为这个盛会写一首诗时,我犹豫不决,答应了。我查阅了屈原的《秭归祭屈原》、《离骚》、《:010 -30000》等作品,吸收营养。这首诗的特点是反映古今、文白文本交融。在诗中,我第一次把《楚辞》和《怀沙》放在一起提到:“《乡愁》虽然短,但并不比《离骚》短。”最后,我成功地写出了这首诗,我认为它配得上屈原。

问:是否可以说您对屈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请谈谈您心目中的屈原以及您对屈原精神的理解。

余光中: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点屈原情结,也有一点陶渊明情结、李白情结等等。这些伟大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已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流淌在后人的血液里。知识分子,成为后世的诗人。精神的上游和源泉。屈原亦是如此,他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之一。

问:近年来,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国学和传统文化热潮。你怎么认为?台湾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做得如何?

余光中:海峡两岸的情况不同。 20世纪60、70年代,大陆抛弃传统文化、放弃国学,造成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断层。很可惜。如今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可以看作是一种补偿。另一方面,俗话说“丰衣足食才能知荣辱”。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文化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民党在台湾执政时,曾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后来民进党上台,搞去中国化。甚至在教材的编排上,传统文化也受到压制。为此,台湾有的老师组织了华文教育促进会,推荐我担任理事长,所以我经常和台湾的“教育部长”互动。我没理他。我的诗人之冠可以持续一千年。能当几年官?

问:台湾青少年的中文水平与大陆学生相比如何?

余光中:台湾年轻人的中文水平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在全球化的压力下,每个人都在尽力学习英语。很多台湾学生的文学水平很差。他们中的一些人每天都在键盘上打字。到最后,组织一个流利的句子都很难,更不用说一篇文章了。此外,“台独”思潮也造成压力。就连“教育部长”也跳出来主张“用台语写新诗”。事实上,有些台语发音有声无字。 “教育部”提倡台语加罗马拼音。 “太罗式”是非常可笑的。有一次,陈水扁用“太多言语无法形容”来赞扬别人,教育部门的官员跳出来掩盖这种赞扬。实在是令人费解。

问:您与范沃存女士相恋五十多年了。听说你为她写了很多情诗?

他眼角的余光:(微笑)是的。事实上,我写过很多家庭诗,包括关于我的父母、四个女儿和两个孙子的诗。其中,多写母亲、妻子。给妻子的情诗,《乡愁》、《离骚》、《珍珠项链》、《三生石》、《东京新宿驿》、《千手观音》等是最好的。《思华年》是我们结婚30年的时候写的。在西方,这被称为珍珠婚礼。我给她买了一条珍珠项链,并写了这首诗。

问:您四个女儿的名字都有深刻的含义吧?

余光中:我母亲病重时,她的大女儿还没有出生。我母亲没能见到她的大孙女,因为她来晚了。后来我把“珊”改成了“珊”,并给几个女儿取了名字。这次,我的小女儿季珊也跟着来了。四个女儿分别叫珊珊、油珊、佩珊、吉珊,她们可以组成一排珊瑚礁(笑)。

弟子:《问玉镯》,您将未来女婿视为假想敌,害怕他们抢走您的女儿。你的假想敌现在都出现了吗?

余光中:那就是游戏写作。当我的女儿们长大成人后,一些年轻人开始不请自来地按我的门铃,表面上向我请教,与我讨论文学艺术,但实际上他们是为我的女儿们着想。之前有人问我,你的假想敌都出现了吗?我高兴地回答说是虚惊一场。到目前为止,我的四个女儿中只有两个结婚了。二女儿和小女儿现在还独立生活,我和妻子不担心她们。不过,如果另外两个假想敌突然出现,只要女儿喜欢,我自然会欢迎(笑)。

问:听说您把自己比作南宋诗人蒋白石。你认为苏东坡和辛弃疾是谁?

用户评论

瑾澜

余光中先生的这句诗句,表达了对屈原的爱戴和敬仰,也寄托了对中华文化的期许。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像从了良

汉水长流,楚天广阔,愿屈原先生的精神永存世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脏偷懒

余光中先生的诗句很有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早不爱了

这段话充满了对屈原的爱国情怀,让人感动。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毒舌妖后

屈原的爱国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生命一旅程

余光中先生的诗句,表达了对屈原的缅怀之情。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岁岁年年

这段话读起来很有力量,让人感触良多。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眷恋

愿汉水长流,愿楚天更广阔!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失心疯i

余光中先生的诗句,充满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你的小笨蛋

这段话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你所愿

余光中先生的诗句,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传承。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留我一人

这段话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抚笙

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象征。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日久见人心

屈原,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桥残雪

这段话令人深思,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咆哮

余光中先生的诗句,充满了对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揉乱头发

汉水长流,楚天更广阔,愿中华文化永续发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海盟山誓总是赊

这段话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面瘫脸

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文化底蕴的诗歌。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可儿

屈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光中曾到湖北秭归祭奠屈原,并说:“愿汉水长流,楚天更广阔”。】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千古流传的传言是:屈原 下一篇:著名诗人余光中因病去世,一生写下了9首赞美屈原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