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上不了船,就自称是酒仙。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作为李白的挚友,杜甫准确地把握了李白的性格特征,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以精炼的语言、简洁的素描,将李白豪放纵、奔放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历来津津乐道杜甫在诗中对李百毫酗酒无节、放任自流、不凡品格的刻画。但有一个细节实际上更为重要。杜甫诗中所写的八个人,都是同时代的人。
而且,杜甫写这首诗时,八人都有在长安工作、生活的经历。他们不但对酒有特殊的爱好,而且性格豪爽、豁达,相处融洽。
那么话说回来,李白什么时候来长安的呢?原来,李白在少年时代就离开了家乡安州,开始漫游名山大水,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他游览东岳泰山时,结识了道士吴云,吴云对李白的才华深深折服。后来吴俊入朝,就向朝廷推荐了李白。这当然是后来的故事了。
天宝元年,李白踏上繁华的都城长安。当时的长安,名流云集,全国文化界的名人云集于此。在长安,李白结识了贺知章。两人气质相同,共同的气质就是豪放和放纵。他们一拍即合,在饮酒作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金龟换酒”的典故讲述了贺知章与李白饮酒的故事。
李白的诗经好友贺知章、吴云等人的极力推荐,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长安城广为流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唐玄宗身边。李白杰出的文学才华和优美的诗文深受唐玄宗的喜爱。
天宝二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到沉香阁赏花,并派乐师李龟年召见李白赋诗招待。此时,李白正在翰林院供职。应唐玄宗之命,写有歌颂杨贵妃与牡丹的绝句三首,共《清平调三首》首。
李白将才华倾注于笔下,诗文行云流水,环环相扣。从章节结构上看,第一首诗是从太空写成的,带领读者进入蟾蜍宫阆苑。李白的第一首歌《清平调》是这样写的:
云如衣,花如脸,春风吹门槛,露浓浓。
若非群峪山顶见,已在瑶台月下相会。
第一首诗开头七字是“云思衣裳,花思容颜”。 “想”这个词有积极和消极的含义。真可谓见云想到衣裳,见牡丹想到人脸。也可以说,诗人想象衣服如云,模样如花。这样融景的七个字,给人一种鲜花簇拥、雍容华贵的感觉。
唐代牡丹大规模进入人们的审美,是一件传奇的宫廷文化盛事。初唐和盛唐时期,由于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特殊的审美情趣,在宫廷中形成了欣赏牡丹的习俗,体现了求新求新的审美情趣,追求巨人之美。
李白这首诗的大意是,人们看到流云,就想到杨贵妃的华服;看到盛开的牡丹,他们就想起杨贵妃的艳丽容颜。在诗人的笔下,杨贵妃的衣裳轻如天上的云彩,色彩斑斓的羽毛。它们围住了杨贵妃精致的脸庞。
“云思”二字,是诗人空灵而美妙的想象。诗人盛赞杨贵妃衣着飘逸,行云流水。他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容貌服饰的美丽,展现了她的富贵高贵,宛如仙女一般。杨贵妃此前曾在道观中体验过生活。道教名“太真”。 “真”在道教术语中是“不朽”的意思。这种写法与这首诗的主题十分契合。
诗中的“思”二字,是李白从观者的角度来描述的。因诗人被召至兴庆宫龙池东沉香阁。当他看到朦胧月光下盛开的娇艳牡丹和沉香阁里的杨贵妃后,受到启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诗人将云彩与杨贵妃服饰的美丽和气质的显现联系在一起,这是基于月色朦胧、灯笼初燃时对兴庆宫的赞美和想象。因此,云是诗人的想象。他想象中的飘渺仙境是兴庆宫的比喻,瑶台是沉香阁的比喻。
接下来,“春风以露华浓吹门槛”,进一步用“露华浓”来染花。美丽的牡丹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美丽,使前一句更加饱满,也用风和露来比喻君王。美丽的优雅让人看起来更有活力。
接下来,诗人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将眼前的牡丹与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瑶台形象联系起来。
诗人在时空的变换和运动中用想象来书写现实。在想象中的场景与真实场景的对比中,诗人认为这样的天花月色只有在仙境中才能看到,要么是玉山上飘飘欲仙的仙女,要么是月光下的女神。瑶台寺前。
玉山、瑶台、月光,这些浅色的词语,衬托出花的脸庞,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如白玉的人,又像一朵温润的白牡丹花。同时,诗人不露痕迹,将杨贵妃比作下凡的女神,实在是含蓄。
如果说第一首诗是从空间的角度写的,那么第二首诗就是从时间的角度写的。诗人想象的场景是楚项王的阳台和汉成帝的宫廷。李白的第二首歌《清平调》是这样写的:
一枝红露香,巫山云雨令人心碎。请问汉宫里谁长得像?可怜的飞燕易心妆。
句首是“一枝红花香露”。诗人形容牡丹娇嫩芬芳,带有露水。这句话从色香上描述了牡丹的美丽。不仅写自然美景,还写牡丹之美。展现出露水之美,比上面的“露华浓”更进了一步。诗人以花写人,用牡丹的色、香、美来衬托杨贵妃的美丽。
“巫山云雨皆虚”,是指楚襄王和巫山女神。诗人在上句中将牡丹花拟人化,指出楚湘王因神女而伤心欲绝。事实上,梦中的女神根本无法得到现在的绝美容颜。
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被视为绝世美女,但赵飞燕还是要靠新妆。她比不上眼前杨贵妃的美貌。没有化妆,杨贵妃雍容华贵的形象就已经是令人惊叹的天然美女了。
诗人用抑扬顿挫、用典故、借古喻今,压制巫山神女和赵飞燕,以歌颂杨贵妃的美丽。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站在宫人捧着的水晶盘上能歌善舞,而杨贵妃则是体态丰满。成语“环肥燕瘦”是用来形容赵飞燕和杨玉环的。
后人据此进行不切实际的捏造,说杨贵妃非常喜欢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诗,经常吟诵。又据说,李白写这首诗时,曾请高力士脱掉靴子。高力士认为李白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侮辱,于是诽谤杨贵妃,说李白利用赵飞燕的纤细身材来嘲笑杨贵妃的丰满身材。形,赵飞燕与宫中的事情,影射杨贵妃在宫中的不法行为。
其实这都是后人的杜撰。如果李白真在他的诗中暗示了这样的意图,首先,它就与这首诗应该写的主题有很大不同。其次,李白渴望得到朝廷的赏识,这也是他积极投身世事的原因。所以,李白诗的真正意图是抑古敬今。
如果说第二首诗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写的话,那么在第三首诗中,诗人的目光和视野又回到了眼前的现实,指向了宫殿北面的沉香亭。这首诗中的“春风”与第一首诗中的“春风”相呼应。李白的第三首诗《清平调词》是这样写的:
这两个著名的美人彼此相爱,国王常常嘲笑她们。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开篇两句:“国中名花相爱,大王笑看”。诗人的笔墨从仙境的描写回到了现实的描写。 “庆国”就是美丽的意思,当然指的是杨贵妃。
诗到了这里,李白才直面主题。诗人用“两情人”三个字,将牡丹与“青果”合二为一。 《微笑着看》的主角是唐玄宗。这三个字将牡丹、杨贵妃、唐玄宗三个形象融为一体。三位一体的构图在这里达到了顶峰。
因第二句中的“笑”字引致第三句“说明春风无限恨”,所以“春风”二字暗指唐玄宗。这句话把牡丹和佳人的娇姿描写得非常有趣。
最后一句呼应主题,指出唐玄宗与杨贵妃赏花的地方在沉香阁北。沉香阁,顾名思义,就是用名贵沉香搭建的亭子。亭外牡丹盛开,赏花人倚亭栏杆。这是一个有花、有月、有人的浪漫之夜。
在这个花香四溢、春风徐徐的夜晚,一首首清平抒情的歌词从李白的笔下倾泻而出。当李龟年所唱的清平调旋律萦绕在沉香北阁的上空时,他们就散发出了半个盛唐的气息。
《清平调三首》是李白的一组诗。第一首诗以蟾蜍宫阆苑仙女来赞叹杨贵妃的美貌;第二首以楚襄王、赵飞燕的典故来歌颂万千宠爱的杨贵妃。第三首诗赞扬杨贵妃的美丽。牡丹花、杨贵妃、唐玄宗合二为一,歌颂她的幸福。
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主要歌颂杨玉环的美丽,将人比作牡丹,夸张了杨贵妃集万千宠爱的场面。李白的《:010—30000》把花比作人,让人感觉人比花更美,人比花更美。已成为古今诗歌的代表作。
这三首诗词句优美,诗意流畅。诗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花与人的融为一体。比如“云想到衣服,花想到脸”,既讲花又讲人。月光下,花、人、月的模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又如“一枝红露香”这句话,也是形容人与物。人与事交织,风景与情感交融。言语在这里,意图在那里。
清代画家苏六朋·李白《清平调三首》轴
【李白用非凡的想象力写下了三首歌曲《清平调》,华丽的篇章传唱千年。】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李白真是太厉害了!《清平调》的想象力简直绝了,读起来就像在看一场盛大的演出。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三首《清平调》真是太美了,千年传唱,果然是经典之作!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用非凡的想象力将《清平调》写得如此华美,令人叹为观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清平调》简直是诗歌中的瑰宝,令人沉醉其中。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三首《清平调》真的太美了,词藻华丽,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着李白的《清平调》,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太美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笔下的《清平调》,充满了浪漫与幻想,让人心驰神往。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用非凡的才华写下了《清平调》,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平调》真是太美了,李白真是太厉害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三首《清平调》简直是诗歌的巅峰之作,太赞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写出来的诗歌都这么美!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平调》的意境太美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太震撼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清平调》真是太经典了,值得反复品味!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用华丽的文字将《清平调》写得如此动人,真是太厉害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平调》的词藻太华丽了,令人叹为观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真是太有才华了,写出来的《清平调》如此美妙!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三首《清平调》真是太美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读再读!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用非凡的想象力将《清平调》写得如此精彩,真是让人佩服!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平调》的意境太深远了,让人回味无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清平调》真是太经典了,值得反复品味!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