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与茶诗
中国诗歌有几千年的历史。第一本诗集《诗经》的诞生,为后世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艺术基础,产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和赞山诗人。
茶诗是以“茶”为主题的诗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流传至今的古茶诗有3000多首。最早有记载的茶诗无疑是西晋文学家、官员孙楚(约218—293)所写,距今约1700年。唐宋时期茶诗创作达到鼎盛,白居易、苏轼等人的名篇广为流传。
白居易肖像
孟浩然其人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盛唐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创始人。字浩然,号蒙山,相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孟浩然年轻时隐居鹿门山。 38岁那年,他结识了小自己12岁的李白。李白名诗《出歌》被广泛传诵; 40岁时,他结识了比自己小4岁的王伟,并成为终生好友。孟浩然40岁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不幸的是,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后来他两次在京城尝试仕途,但都失败了。在短暂担任唐代名臣张九龄的幕僚后,他隐居隐居。后人称孟浩然、王维为“王蒙”,传世三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孟浩然集》 现存诗作265首,其中茶诗一首,为《全唐诗》。
孟浩然肖像
孟诗多为五言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清明即事》(《春眠不觉晓》)、《春晓》(《移舟至燕竹》)、《宿建德江》(《钟声》)山寺钟声响,天已黑”)等。李白《夜归鹿门歌》称赞他“能仰高山,低头清花”;杜甫《赠孟浩然》也称赞他“襄阳忆孟浩然,清代诗词皆可传之”。
本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解闷十二首》 创作时间不详。不过,从“空堂坐相思”这句可以看出,写这首诗时孟浩然并不在京城(《帝力》)。孟曾于公元728年(40岁)和734年(46岁)两次进京求官,均未成功。因此,这首诗应该是离开北京后写的。从孟浩然《清明即事》首诗的顺序来看,似乎应该是他第一次进京求官无果后回到家乡后的清明节期间写的。诗人回忆京城车马喧嚣的清明景象。虽然心里空空的,但他也有一种期待的感觉。
孟浩然雕像
《全唐诗》仅见于《清明即事》,后人认为并非孟浩然之作。也有人质疑,因为孟诗中没有其他饮茶诗。青牛君认为,孟浩然喜欢喝酒,他的死也与喝酒有关。饮酒作乐的诗词有很多。不过,这首诗是写清明节的,喝酒玩乐自然是不允许的,所以“饮茶闲谈,不醉不醉”。从《全唐诗》的顺序来看,这首诗中的第57首孟诗与“何时再见长安路”这句诗相呼应。在第58首诗《全唐诗》中。因此,青牛先生认为这首诗应该是孟浩然写的。
原诗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孟浩然(唐)
清明节对于皇帝来说很重要,人们都在为自己担心。 1
车声连路,东城柳绿。 2
花草并生,莺蝶飞舞。 3
坐在空旷的大厅里互相怀念,喝茶聊天喝醉。 4
注释及释义
1.帝力:皇帝的住所,这里指皇城长安。重清明节:在唐代,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四大传统节日。这句话的大意是:每年的清明节是一个大节日。此时的京都,始终笼罩在悲伤和思念之中。
2.走上路:大路。并:交织在一起。翠:指绿色。这句话的大意是:清明节这天,路上车马声喧嚣,但东城郊区路两旁的柳枝却已绿了。
3、这句话的大意是:田野里,花开花落,草长,莺飞蝶舞,追逐嬉戏。
【古茶诗解析:唐代山水田园派创始人孟浩然《清明即事》】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首诗写得真美,把清明节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中。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浩然作为山水田园派创始人,这首诗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太经典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很贴近生活。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让人心旷神怡,感觉很放松。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首诗写得很有层次,从清明节的景物到诗人的心情,层层递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浩然的诗歌语言很简洁,但意境却很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很适合在清明节的时候读,可以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清幽,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很舒服。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结尾很耐人寻味,让人忍不住思考人生的意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是太美了,简直是经典之作。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浩然真是位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着自然的气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首诗的意境,让人感到很平静。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读起来很舒服,而且很有意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清明节景象。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很适合用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浩然的诗歌总是充满了自然的美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很精炼,却充满了感情。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意境很美,让人感到很放松。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很适合在春天的时候读,可以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