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文
岭外书声断,冬复春。
离家乡近了,我就更胆怯了,不敢去问任何人。
随着诗人的脚步从宫廷走向荒野,他的诗风也从清雅脱俗转向质朴朴实。这首小诗是神龙二年(706年)春天,被贬岭南龙州(今广东罗定)归途中写的。它以自然真实的抒情性表达了特定情境下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成为久别重逢的象征。故乡的绝唱。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两三句,但前两句对于抒情背景的描写非常重要。十个字层层浓缩,展现出空间的隔绝、声音的隔绝、时间的绵长,说明了诗人被困在荒野时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精神安慰的生活,以及无尽的生命。沮丧。毫不费力地展示。 《隐书卷》尤其是词根,“胆怯”、“不敢”就源于此。
三四句着重表达了“近故乡”的心理。诗人住在汾州(今山西汾阳),距“汉水”(汉水靠近襄阳的一段)颇远。 “近故乡”的范围这么大,除了思乡和习惯心理之外,我恐怕是因为担心可能发生什么,不自觉地扩大了自己的心理防线。
按人性,这两句话大概应该写成“亲国之情更浓,急问来者”。但深思熟虑后,觉得无非是“亲国之情愈怯,不敢问民”。这似乎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这确实是有理有据、真诚的。诗人被贬到远方,多年得不到家人的消息。他的渴望和担忧同时增加,形成了一种既热切期盼消息又害怕消息到来的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在降职回来的路上,尤其是跨过汉水,接近家乡之后,戏剧性地发展起来:原本的担忧和隐约的预感似乎就要被路上遇到的南方熟人所取代。证实了与家人团聚的夙愿随时都会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于是,“情更急”变成了“情更怯”,“急于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正是“山外书破,冬去春又来”的特定背景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可以说是具体“物”、“情”、“理”的统一。
同时,在“感觉更加胆怯”的内心深处,还存在着一种迫切的思乡之情、想念亲人的感觉; “不敢问”的背后,还有一种想知道一切的渴望。甚至可以说,“怯”、“不敢”只是“情”、“急”的变形表现。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被诗人用极其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纯粹的自我描述,耐人寻味地表达出来了。这种平淡中奇、淡而不实、用典型细节表现复杂心理的风格和手法,后来被运用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邵小李家)、岑参的《逢入京使》、张继的《秋思》、诗中有精彩的表达,它们共同构成了唐代最富人情味的抒发思乡之情的绝句系列。
【一首凄美的唐诗,宋之问最著名的古诗,《渡汉江》欣赏】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首诗太美了!宋之问的才华真是令人叹服,特别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太经典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宋之问的《渡汉江》真的太凄美了,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诗!“落花时节”意境太美了,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充满了离愁别绪,读起来让人心酸。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首诗,特别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很有画面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宋之问的《渡汉江》真是千古绝唱,值得反复品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深远了,让人回味无穷。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句,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让人忍不住想流泪。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中描绘的场景。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宋之问的《渡汉江》真是太棒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太感人了,读完之后我眼泪都流下来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读起来很舒服,很有韵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首诗的意境,特别凄美。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宋之问的《渡汉江》真是经典之作!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很美,读起来很舒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是太棒了,值得反复品读。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深远了,让人回味无穷。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很精炼,却充满了感情。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