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慈母手中的线,游子身上的衣。出发前,我担心回来晚了。谁言一寸草,报三缕春光。
这首诗流传至今,几乎成为游子远游思念家乡母亲的代表诗。一生刻苦创作诗文的孟郊,为何能用白话写出这样一首诗,这首诗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孟郊被誉为“苦心诗人”,意思是他在吟诵诗歌时,是下苦功夫的。他常常反复思考一行诗,常常苦思某个词用得是否准确。 《折断茎须》(卢彦让《苦吟》)是一位代表性诗人。 “写诗难,写诗难”是第二好。事实上,孟郊的一生也是极其“痛苦”的。
(孟郊肖像)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猗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孟郊出生于湖州武康。父亲孟廷彬,官至昆山县尉。他的家庭很穷。孟郊从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往。青年时期隐居河南嵩山。这段时间或许就是他读书学习的时间。随后,孟郊开始了他的全国游学之旅,从中原到江南。他的行踪飘忽不定,除了写诗之外,他的旅行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并且没有其他职业可记录。
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岁,在家乡湖州举了家乡贡进士,于是进京赶考进士。这就是孟郊仕宦生涯的正式开始。今年,他失败了。
第二年,他奉母亲之命再次参加考试,但再次落榜。第二年,他又去参加考试,孟郊终于考上了。此时,孟郊已经四十六岁了。他激动不已,便写了一首快诗,诗曰:“往事龌龊不值得歌颂,如今荒淫无边的思念无边。春风傲马蹄,看尽长安花开”。 "一天之内。”那是孟郊人生的最高点。
(诗)
进士榜上进士并不一定就能当官。这需要很长时间。大概是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叫李阳卫的小官。他出身卑微,没有什么志向。他每天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问题是他闭门写诗。如果他不会写诗,他就不会出去。甚至玩忽职守写诗,被罚俸禄。这大概就是他“诗囚”称号的由来。
孟郊的妻子早逝,孩子们也相继去世。当他六十岁左右时,他在《游子吟》中所写的母亲也去世了。此后,孟郊为了孝敬母亲而辞去官职,不久便抑郁而死。就连他的葬礼也是由他的朋友们安排的。孟郊真是“苦”了。
《游子吟》 他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用平实的语言写人性。 “慈母手中的线,游子身上的衣服”,其实是生活中常见的两件事。这与《春江花月夜》五个名词句一样巧妙,又如“枯藤老树昏鸦”,虽然名词并置,但意境却突现,含蓄又意味深长。 “离开之前,我担心自己稍后会回来。”主角变成了母亲。孩子正要离开。母亲为孩子的出行精心缝制衣服,精心打包行李,收拾整齐。虽然是告别,但她却是极其认真的。但又怕孩子“回来晚了”。
“谁言一寸草,收获三缕春光”也是用典故,就是萱草的典故,与西方人的康乃馨不同。萱草是中国的母花,最早来自《诗经.卫风.伯兮》:“怎样才能让萱草说树呢?” “背”,这里的黄花菜也叫黄花菜,就是黄花菜,背指的是北堂,也就是母亲住的房子。古时,游子外出时,都会在母亲家门前种植黄花菜,希望能缓解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孟郊的另一首诗曾多次提到黄花菜:“台阶上长着萱草。”堂上,游子游天涯海角,亲人倚堂门,不见黄花菜。” (《游子》) 可见,孟郊这里的寸草,当然是指黄花菜了。孟郊漂泊的心和对母亲的思念贯穿了孟郊的一生。
(诗)
【苦涩诗人孟郊为何写出《游子吟》这样的“白话”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