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潮水退去,河里无风时,我们和你同在一条船上。总是望着天的尽头,中间的青山在哪里?孟浩然的诗以五言为主,风格交融、淡化。诗人将其独特的淡化风格运用于七绝,常常“营造出一种初看似平常的词句的优雅环境”,但“其精神却很遥远”(陈彦杰《论唐人七绝》)。这首诗就是这样的杰作。
孟浩然从开元初到开元十二、三年,曾数次访问章朔幕府,但他对此并不满意,于是又游历吴越。开元十三年(725年)秋,从洛首出发,沿汴河南下,途经广陵。过江至杭州。随后,他渡过浙江,到达越州(今绍兴),这首诗就是在此时写成的。
诗人在杭州时曾说过:“今观潮涨”。这表明他在渡过浙江(钱塘江)之前就遇到了涨潮。一旦潮水退去,船路开通,诗人就迫不及待地登船继续旅程。第一句话直接讲述了故事。它由“潮落”、“江平”、“无风”三句组成,乍一看似乎是一句平淡而平常的俗语。但仔细一看,这三顿饭所形成的短暂节奏,却成功地描述了那些被朝信阻拦后重新上路的人的愉悦心情。可见,有时语气也能帮助诗意的表达。
钱塘江很宽,但渡口不大。一艘“小船”容不下很多人。 “船上的人”应该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 “我们同舟共济,同舟共济”,这和他们见面时的问候语颇为相似。这句话是如此简单而有趣:虽然彼此陌生,但今天却同舟共济。 “同舟共济”,陌生的乘客之间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尤其是船上的乘客很少,有一种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的亲密感。所以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还是像往常一样称呼对方为“君”。这样朴素平常的话语,却生动地传达了太平天国时代的淳朴世风和人情味。谁能说是盲目稀释呢?
当彼岸的青山依稀可见时,引起了诗人的好奇和猜测。越中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众多,是前代诗人谢灵运游历吟唱的地方。于是,他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天边:我向往已久的越中地方,应该在哪里?他可能猜不到,他只是着迷。这里没有对景色进行生动的描述,只是略带提及了“青山绿水”二字,而越中山水之美,从游子“永远引向尽头”的表情中完美传达出来。天空。”可以说是外轻内肥,看似干燥丰腴。 “通向天涯”原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所写的一句话。诗人随手拿起,加上了一个“诗诗”二字,口语味很浓,仿佛是他自己写的,描写得惟妙惟肖。孟浩然的特殊能力在于注意吸收前人具有口语特点、富有生命力的词汇,并运用起来。
“越中青山在哪里?”是“问船上的人”,也是这首诗的结论。用问题来结束这首诗具有友好的内涵,是拉近诗与读者之间距离的最简单的方法。一问便能得出结论,使读者感到入迷,意境陡然高远。全诗采用口语,叙事、景物描写、抒情均采用质朴的叙事风格,意境和谐、崇高、丰满、完整。 “送一味淡然”(《古今诗话》引苏轼,见《宋诗话辑佚》),也是对这首诗的正确评论。
【《唐诗赏析》孟浩然:渡过浙江问舟中人】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孟浩然的诗歌总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宁静之美,这首《渡过浙江问舟中人》也不例外,读完后感觉心情都平静了不少。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语言平实,却充满了诗情画意,特别是“问舟中人”这一句,很有画面感。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中的“问舟中人”不仅是询问路程,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很有哲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首诗,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浩然的诗歌总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这首诗也不例外。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语言简洁,却很耐人寻味。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中的“渡过浙江”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中。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浩然的诗歌总是能带给我思考,这首诗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中的“舟中人”代表着什么呢?这让我思考了很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很质朴,却很美,读起来很舒服。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读起来让人很放松,感觉心情也变得平静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诗歌中的“问舟中人”这一句,很有画面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意境很美,读完后感觉心情很舒畅。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浩然的诗歌总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首诗也不例外。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很深远,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品味。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中的“浙江”代表着什么?这让我思考了很久。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浩然的诗歌总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宁静之美,这首诗也让我感触颇深。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读起来很舒服,语言平实却充满了诗意。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中。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