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初,滨州AA户外一行30人西行,开始华山四日游。计划游览潼关古城、西岳华山、西岳庙、终南山、洛阳白马寺。
第一天的行程,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里度过。早上6点我们从滨州出发,途经齐鲁、中州、三秦。经过12个小时的车程,下午5点30分,我们停在了潼关古城。抛开旅途劳累,大家都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在我的印象中,潼关就像一位历史上的老人。虽然我素未谋面,但他的大名早已和历史传说、名诗一起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向往。今天我的夙愿实现了,心里有些激动。
潼关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地处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处,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北临黄河,南临秦岭。局势险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定都西安的王朝更是将这里视为“天下第一险”。是东通中原、西通关中、连接西域的咽喉要道。这是通往长安的钥匙。是从东边进入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若攻破潼关,则长安不败。唐代诗人崔浩用“山雄威三辅,门挡九州”来形容潼关的险要和重要性(《题潼关楼》)。因此,这里被誉为“四镇咽喉”、“百二关”。
潼关名称的由来,《水经注•河水》中明确记载:“江水在关内南流,潼关山名潼关”。 “同济”是一个生僻字。顾名思义,应该是冲击或者侵蚀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显得非常形象,似乎也只能用在这里。宋代陆游对《记梦》的描述:“黄河抱潼关,青中带连华山。城墙山野人已老,药炉还在白云间” ”。当时潼关处于金兵控制之下,陆游只能从中路过。”他以《忆梦》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虽然他没有去过那里,但他仍然写下了对故乡的思念。他想象中“通济关山”的壮丽。
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建成后取代函谷关,成为关中的中心门户。唐武则天时期,关城迁至现址并重修。此后历朝均有修建,但关城的位置始终未变。在中国十大名关中,潼关排名第二,仅次于山海关。在王朝定都西安的历史时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关”。关门城楼额头上的“第一关”三个大字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
历史上,潼关经历过多次战争,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唐玄宗命御史葛舒翰督军二十万余人出征迎敌。哥舒翰预计叛军距离太远,坚持不了多久,所以他可以坚守关口,趁敌军内部混乱之际,伺机剿灭敌人。于是,他避开了敌锋,不战而守。但唐玄宗却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屡次逼迫弟弟蜀汉出征。哥舒翰被迫痛哭,却大败,潼关失守。叛军攻陷长安,结束了唐朝的盛世,唐朝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此战,哥舒翰未能为国捐躯,被叛军生擒,后被杀。后人评价:“潼关之败,是杨国忠促战所致,错不在哥舒,而只是当时少了一只死耳而已。” “不可效法哥叔,持刀夜行青海,屠西石垒得紫袍”(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没想到李白如此崇拜的哥舒翰却落得如此下场,一代名将就毁在了潼关。
明清时期,潼关城规模非常庞大,面积2.3平方公里,城墙周长近7公里。包括市内的麒麟山、凤凰山、香山、烟台山、笔架山等。城门有六座,城门上有高耸的城楼。今天,通过历史照片,你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塔的雄伟。
直到解放后,这座古城仍保存完好。不幸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专家推算,潼关古城处于洪水泛滥的地区,因此旧城向南移动了十多公里,城内的建筑全部被拆除。这次搬迁对潼关古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只剩下部分残存的城基,已可窥见其基本轮廓。令人惊奇的是,水库建成后,黄河水从未到达古城,但造成的损害却是不可逆转的。一座曾经极为重要、雄伟的古城就这样消失了,着实令人悲痛!
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城”是当地政府近年来重建的,据说耗资40亿元。城内所有的建筑虽然建造得金碧辉煌,但走一圈却都是空荡荡的。街道上贴满了招商广告,但没有一家商业商店。由于专家的误判,一座千古名城被拆毁。现在想要重建它已经很困难了。如果我知道这一点,为什么还要麻烦呢!
站在潼关古城的小山上眺望,壮丽的山川美景尽收眼底。只见浩浩荡荡的黄河从西边来,渭河从右边来,在关峡汇合。确实是山水险地。在这里我对哥舒军的溃败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夕阳西下,我们到达了重建的北水关城楼附近。这座门楼高大雄伟,完全符合其原来的历史面貌。黄河与渭水在此交汇。河面宽阔,水天相接,一望无际。时空光影中,历史与现实交织在我们眼前,山河雄伟,我们心中豪迈!
此时此刻,金乌西沉,夕阳熔金,“夕阳西下长河”的景象如油画般出现在眼前。潼关,一座沉浸在两千多年历史人文的古关,正在夕阳下书写着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历经波折,尘埃终将被拂去,永恒的潼关必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童关心古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