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许多文人纷纷效仿黄庭坚的创作风格,逐渐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诗派,称为“江西诗派”。因此,黄庭坚被视为该派领袖,并获得“诗中达法”的称号。
然而,黄庭坚被授予“诗中达法”的称号,不仅因为他开创了“江西诗派”,还因为他喜欢在诗中谈论一些禅理。
有人说,黄庭坚喜欢用诗谈禅,是受到苏轼的影响。但事实上,他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从他七岁时写下的《牧童》首诗就可以看出。
一、《牧童》赏析
《牧童》 ——北宋·黄庭坚
骑牛离前村很远,短笛的声音隔得很远。
长安有那么多有名有钱的人,用完了代理,还不如你呢。
诗中描写了一个牧童骑着牛吹着笛子经过村庄的情景。上联交代具体事件,下联表达黄庭坚本人的感受。
远远地,黄庭坚就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从村里路过。牧童手里正吹着短笛。这一幕给人一种满足和放松的感觉。
于是黄庭坚评论道:有多少人终日往返于长安这样的大城市,争名逐利,但生活却没有你(牧童)幸福。
可见,黄庭坚的思想源于“禅”思想。禅宗反对人们为欲望而劳累身心。
禅宗学者认为,人生在世只是一“刹那”的时间,荣辱、得失,只存在于眨眼之间,所以他们主动“动静无为”。
这就是《坛经》所说的:“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非、无住、无住。”简单来说,无事可做的时候不要乱来,顺其自然。余生就这样在乡下放牛吹笛不好吗?
如果这首诗是一个成年人写的,那也没什么稀奇的,因为它并没有说出什么“新”的道理,但如果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写的,自然就不同了。
读完这首诗,我一方面感叹黄庭国真是“早熟”,另一方面又觉得“诸葛亮诚心诚意,我骗不了他”。因为诸葛亮曾经写信给他的哥哥:“詹现在八岁了,聪明可爱,如果成熟得太早,可能不被重视。”
这段话的意思是诸葛亮担心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思想成熟,长大后可能成不了大才。以前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根本看不懂诸葛亮的“脑回路”。
怎么会有人因为自己的儿子小时候太聪明,就认定他长大后就没用了呢?但当我读到黄庭坚的歌曲《牧童》时,我立刻就明白了。
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写出《牧童》,确实算“有天赋”了。但这个“天赋”只是“苦学天赋”,并不是思想突出的“启蒙天赋”。
禅宗的思想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已经很难理解了。七岁的孩子能明白什么?黄庭坚能有这样的想法,大概是大人灌输给他的。
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坚自创诗风,后自成一派。他的“弟子”都是靠“苦读书”、“精书法”写诗。用诗歌表达伟大真理是很有力量的,但在诗歌创作的艺术性和灵气上却严重缺乏。
江西诗派的创作艺术水平较低。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文学想象力,只能依靠生硬的“说理”、“辩理”来写诗;其次,因为他们喜欢采纳前人的句子。
但同时,江西诗派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人的影响。因此,这一派诗人写的只是“学者诗”,而不是“才子诗”。对此,他们的老“祖宗”黄庭坚并没有一个“好的开始”。
二、黄庭坚品行出众
说说黄庭坚吧,他在宋朝很有名。但这种名声主要不是由诗歌带来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他杰出的道德品行带来的。
黄庭坚在家里被认为是一个孝子,在社交中他也是很多人的良师益友。他性格非常正直,品行优秀,所以大家都愿意称赞他、效仿他、向他学习。
黄庭坚出身于素有“十代进士”之称的名门望族。大概从唐代中期开始,他家就一直出“进士”。普通家庭,几代、几十代,都不一定能考上“进士”。
但考进士就像在黄庭坚家里种豆芽一样容易。不用担心大豆或绿豆。只要把它们扔进黄家的“缸”里,几天之内,你就会得到一个装满豆芽的大缸。
黄家子弟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功率,与他们的“家风”和“家训”是分不开的。据说,黄庭坚的曾祖父曾为他们家族制定过“黄金家规”。
这条《家规》规定,黄庭坚曾祖父所生的黄家子弟,“必须久名,育人,精于经典,通于文章,勤于交谊,从而成为伟大的人才。” 。
换句话说,家规规定,家庭必须为孩子聘请最好的老师。 “名苏”是指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的高级人物,如苏轼等。我们要有最好的老师来教我们的孩子,也必须让我们的孩子精通儒家经典,能够写出好文章。
“生豆芽”的理想水温是多少? “纱布”有多大?黄庭坚的曾祖父早已规定了“金科玉律”,关于多久“浇水”一次,是否添加“土霉素”或“土霉素”之类的加速成熟的东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黄庭坚五岁时就已经有了过目不忘的记忆,正如《宋史》中介绍的那样:
黄庭坚五岁,已念诵《五经》。有一天,他问老师:“人家说《六经》,为什么只读其中的5个。”老师说:《春秋》不够读。黄庭坚道:“既然说是经典,何不读一读。”十天,完整背诵,一个字都没剩下。
第《春秋》部分大约有16000个单词,对于现在的成年人来说不容易记住。但黄庭坚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一字不差地背诵完毕。
然而,这种教育方法有其优点和缺点。好处是黄家的儿子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不用说,这个不用说。缺点是“名士”并不等于“名师”。家庭狠抓教育,十分重视教育。很容易陷入“临时抱佛脚”的陷阱。
如果您不相信,请看一下。七岁的黄庭坚用“老派”的方式写诗。他还没有“入世”,所以他认为“出世”会更好。几乎给人一种“还没学会爬就先学会走”的印象,所以见仁见智吧!
结语
这首诗的第一联《牧童》写得比较好,因为在这首诗的前两行中,牧童骑牛吹笛的形象一直是中国人所描绘的“田园牧歌”主题。绘画和诗歌最热衷于表达。
黄庭坚诗中的牧童总是在“运动”,骑着牛“远行”穿过村庄。与此同时,短笛响起,悠扬的笛声传遍了山岗。
“短笛吹远方”中的“长”,就是指这里的小山丘。这两首诗做到了声音与图像的结合,镜头感很强。
【黄庭坚7岁时写了一首诗,抒发了大人的辛酸之情。后来这首诗成为千古名句。】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7岁就写出这么深刻的诗,黄庭坚真是天才!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写得真好啊,完全不像孩子写的,感觉充满了成年人的忧愁和无奈。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黄庭坚的这首诗,真是让人感叹,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人生的辛酸。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真是太深远了,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是让人感慨,童年的纯真与成年人的辛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黄庭坚真是个天才,7岁就写出了千古名句。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充满了人生哲理,让人感触颇深。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7岁能写出这种诗,太厉害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太有感染力了,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悲伤。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真是太美了,让人陶醉其中。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是太经典了,值得反复品读。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黄庭坚的这首诗,真是让人佩服,小小年纪就展现出如此的才华。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是太震撼了,让人忍不住为之感动。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是太有意义了,让人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7岁就写出这样的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真是太简洁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黄庭坚的这首诗,真是让人叹服,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人生的苦乐。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是太有魅力了,让人忍不住反复诵读。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是太感人了,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是太珍贵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