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牛郎织女这对情侣。
真不知道,一看就震惊了。原来古人的CP消费既浪漫又疯狂!
01
古人的浪漫
我们先来说浪漫的一面,首先从诗歌开始。
大家都知道牛郎织女其实出自《星星里的你》。牵牛星和织女之间隔着一条银河。古人将它们拟人化,用它们来歌颂爱情。
最早的诗是从《诗经·小雅·大东》:“天上有汉人,监狱里有光明。我站着织女,她终日有七个枕头。即使她有七个枕头,我不能做报纸,我盯着牛郎,我不能把它放进盒子里。”
然后事情就会失控。例如,《古诗十九首》 包含: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河流,中国姑娘,用纤细的双手,在机器上把戏。
一日未尽,泪如雨下。
河水清浅,相距数度,水满,脉动无声。
杜牧的“夜街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
秦观的“情若长久,何以朝夕”;
苏轼的“我不羡慕世间,人间日子如年”;
白居易的“年年几度悲欢交融于此夜”。
据不完全统计,有关牛郎织女和七夕节题材的诗词有数百首。
多少大诗人曾吟咏过它,又有多少才子佳人仰望星空而错过。
古人的浪漫跨越了时空。他们不谈永恒,却让相距16.4光年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相爱、相识;
他们不说自己伟大,但他们却让比太阳耀眼数十倍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闪烁着爱情的光辉。
02
古人的疯狂
如果说古人的浪漫是建立在想象和才华的基础上的话,那么他们的疯狂则是建立在现实和理想的基础上的。
传说就像一个篮子,什么内容都可以放进去,一篮子又一篮子,最主要的是可以编的!
悬疑、虐恋、神话、反转、伦理,应有尽有,用现代术语来说也不算太荒唐!
我们先介绍一个广为流传的脚本版本:
在老黄牛(妖怪)的怂恿下,可怜的牛郎不仅偷看仙女洗澡,还偷走了她的衣服,最后逼她嫁给了自己。
现在看来,太后虽然一开始极力反对,但最后却连聘礼都没要,还允许她每年见一次。她是一位非常慈悲的婆婆。
在现代,对于牛郎的行为,他必须请罗象先生给他讲解刑法。至少性骚扰是逃不掉的。更严重的犯罪是绑架妇女。
还有一个关于爱情的版本,记录在南北朝时期的《聊斋志异集》《殷芸小说》中:
“天河之东有织女,是天帝之子,年年辛苦织云锦天衣,容貌并不完美,天帝怜她。”只身许配河西牛郎,成亲后,天帝恼怒,命她回河东,但每年举行一次。
翻译过来就是:天帝的女儿为父亲做事。她不化妆、不打扮,工作认真。
天帝怜她孤身一人,将她许配给牛郎。
但织女出嫁后,爱情大脑觉醒,织布工作被放弃。天帝一怒,惩罚她,将她送回娘家,一年只准放假一次。
同样出自南北朝时期,版本《荆楚岁时记》讲述了一个更加离谱的故事:
“晨牛娶了织女,向天帝借了两万块钱下凡,长期不还,就被赶进了营市。”
意思是牛郎为了娶织女,向天帝借了两万块钱作为聘礼。然而他无力偿还,“债主”天帝强行拆散了夫妻俩。
这个版本大概是因为汉代以来就盛行聘礼,所以有一个穷才子写了一个笑话来抱怨当时的婚礼习俗。
最离奇的是《太平广记》记载的唐代版本:
织女背着牛郎,偷偷下凡,与才子郭汉发生婚外情。两人形影不离,每天晚上都会见面。
这个版本虽然有些破败、抢眼,但却恰恰反映了当时唐朝开放的社会氛围。
03
传说背后的意义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版本。正是这些差异,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向往和控诉。
俗话说“中国之变,世情所感,盛衰,由时定”。所有的故事都是当时历史和现实的反映。
不断演变变化的传说背后,交织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痛苦挣扎、琐碎生活。
故事的最终价值和意义或许就是见证和寄托他们的幸福与苦难、高贵与卑微。
在那个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爱情没有自由的封建时代,他们渴望突破重重束缚,渴望不受任何限制的真爱。
于是,我们就有了这种人神爱情的美好愿望,就有了各种大胆浪漫的想法。
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刷新、融合、重塑。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女主角为核心的内容创作;用真爱来抹平巨大的地位反差的主题,让《霸道总裁爱上我》系列大受欢迎。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古人有古人的浪漫和豪情,现代人有现代人的困难和机遇。
我们不需要用现代的价值观去批判、批判古人。我们可以把好与坏当作一种滋养,让我们的文化永远闪耀、充满活力。
中国情人节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充满爱的日子。爱情有七夕,也有白天和黑夜。
看完古人拍CP的场景,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我觉得古今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主题,那就是:大胆地去爱!
相遇如春风,原来是你;相爱如山水,最后还是你。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古人真是太会拍CP了,他们让牛郎织女的故事化为泡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