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晚报记者何莉报道:四百多年前,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云阳府迎来了新任知府。他就是明代中期文学领袖王士祯。他治理云阳文武,为当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重视军事,使地方军队自给自足;重视文化,为云阳建立了第一个“档案馆”;他重视民生,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王世祯执掌云阳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但这位早已名满天下的文学领袖却在汉江畔留下了一段佳话。
出身官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
云阳地处华夏中部,自古以来就显得尤为重要。真可谓“平静则国家安全,动荡则国家混乱”。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云阳抚台设立的205年间,关乎全局的云阳抚台的选择一直极为谨慎。选拔管理云阳的封臣都是国家栋梁,而且更换频繁。比如明朝嘉靖年间,云阳巡抚就被更换了42人,可见云阳巡抚的重要性。
明万历二年,云阳迎来了新的地方大官。他就是明代中期文学领袖王士祯。当时的嘉靖帝将他从太仆寺卿提拔为京师右副都御史、提督军事、郧阳刺史。
王士祯,字元梅,号凤州,兖州山人。江苏太仓人。自幼才华横溢。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他先担任刑部科长,与李盘龙等六人唱和。他们史称“后七子”。他们统治了文坛20多年。他在诗歌、戏曲、散文、传记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明史》曰:“当时,士大夫、山民、诗人、聂子、玉流皆登门,顿时升起几句赞颂赞叹之词。”他一生拥有各类著作518卷。可以说,他的作品很多,知名度很高。世界。
这位文学领袖出身官宦家庭。据史料考证,王士祯的曾祖父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升任兵部侍郎。王世祯出身于良好的教育家庭,自幼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他聪明、有天赋、记忆力过目不忘。家庭积累了大量的藏书,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王士祯很早就表现出了她的吟诗作诗能力。有一次,他的老师罗行健教他们写不同韵律的诗。王士祯被分配了“沙漠”二字,立即赋诗一首:“少年醉舞洛阳街,将军浴血黄沙”。骆行健很惊讶,对他说:“你以后会因写字而出名的。”罗行健的称赞无疑给了年轻的王世祯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王士祯高中进士。他说自己会“感恩国家之恩,追求武林荣耀,为了王家而闻名天下。如果我不是阿谀奉承者,我将无法对此抱有希望。”
王士珍
改变文化贫困局面,打造云阳历史上第一个“档案馆”
出任云阳刺史时,王士祯已47岁,已是举世闻名的文学领袖。从诸多史料记载来看,王士祯执掌云阳时期绝对称得上是“政绩斐然”。王士祯就任云阳刺史后,亲自经历档案事务,建立了云阳历史上第一个“档案馆”。
由于王士祯的文人本性,他的仕途坎坷,坎坎坷坷。在他43年的仕途中,有21年闲在家中。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的人生志向,表达了要写一部关于兰台陵历史的历史著作的愿望。档案馆对王士祯影响深远,如影随形,贯穿了他几十年的职业生涯。
王世祯上任,驻扎府治中心云阳府检察院。他采取清理耕地、发展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使云阳府成为著名的重镇。在振兴云阳府的同时,他仍然无法放下内心的档案情结,为明代云阳府档案和典籍的积累和保存做了大量的工作。
王世祯是一个视书如生命的人。他在担任云阳地方知府时,深感云阳文化教育的落后。他感叹自己、同事、学校的学生都没有书可看。他在《郧阳藏书记》中感叹道:“今日副标题同文,又因郓地处偏僻,贫穷,与松洛书国相距不远千里,却与天鹅形鸟语之人为邻。如何不幸的是。”面对这种落后局面,王士祯立即行动起来,重视人文教育,积累典籍,改变云阳无书可读、无档案可保存的文化贫困状况。
万历三年(1575年),即王士祯上任的第二年,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购买书籍。他派了几位官员到各地,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买回了《十三经》、《二十一史》等自周朝至明代的重要史书93部,共计3000余卷。
王士祯要求在这些史书的封面和末页上盖上“云阳府志”的印章,以表明这些史书是云阳府志的公共财产。同时,王士祯在云阳修建“牡丹亭”,题为“清梅堂”,并专门在“清梅堂”内收藏珍贵史籍。王士祯极力提倡读书,鼓励云阳地方官员、州县士绅、府学儒生借书,读后归还原处。
王士祯一生著作颇多,其中有《弇州山人正稿》和《续稿》全集两部,共381卷,200万余字。大部分编译工作是在云阳完成的。王士祯还在云阳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共创作诗歌274首,文章57篇。至此,曾经是难民逃亡、土匪横行的“蛮夷之地”的云阳府,有了第一个“档案馆”——“青梅堂”。
王士祯以他对书籍的热爱使云阳受益匪浅,改变了云阳学生只知几种经书而不知“子、史、集”的局面,为云阳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潜移默化中,云阳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文官治军毫不含糊,上任后实现军费自筹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王士祯在任云阳刺史期间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武艺。在国家财政无法保障地方军费的情况下,他上任时实行军队驻军制度。他不但实现了辖区军费自筹,还将军费上缴朝廷,支援边境军镇。
王世祯到云阳上任后,迅速对当地实际情况展开调查。他清楚地意识到,当时的云阳虽然从战国时期就已建制,但千余年来仍被荒芜之地所包围;直到明天顺八年(1464年)才修建土城。十二年后,在此设立湖广行都司,管辖毗邻四省的广大地区。于是他对此感叹道:“云阳古村,强称郡,强称县,京师(行政部门主事)都居住其中。”但治理此地却有计谋,“并非说此国地富民人文兴盛”。正因为此地四周有四堡,山野辽阔,可以驻兵控制四境,可以开荒,可以安置难民。
那时,云阳已经自治90多年了。这个地方很和平,难民们幸福而繁荣。然而身负军政双重责任的王世祯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是著名诗人、文学领袖、封建官员、朝廷重臣、掌管毗邻四省的云阳抚台的最高军政官员。他知道,自从云域建立以来,百姓安居乐业,周边地区并没有发生什么动乱;他也懂得“天下虽平,忘战则危”的道理。驻扎在驻军中。但卫兵需要足够的军饷、粮草。如果军粮不足,军队发生兵变,其危害比盗匪还要大。因此,必须将军队稳定在福安四区。要稳定军队,必须恢复和完善明初的军事戍备制度。
王士祯任云阳巡抚时代,军饷主要由中央分配。但明朝中后期,内政腐败,边患不断,军饷常常不足。为了稳定军队,云阳福泰还向当地士绅借钱,甚至分发给民间。云阳土地贫瘠,人民贫困,自然会引起官民矛盾。因此,他上任后调查研究,向中央汇报了推荐、政绩考核等地方责任问题,更重要的是整顿军队驻军制度、稳定军队、加强防御的方案。他的计划得到了兵部和皇帝的充分肯定,认为“先切计划”即使用于边防也是可行的。
王士祯得到中央的支持后,大力、坚决地推行整顿军制的计划。并由云阳延伸至汉中、商洛、南阳等地,严格考核相应官员执行驻军制度的职责。次年9月,经中央检查验收,王士祯完善军队驻军制度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云阳驻军的军需全部来自三边驻军,军队从来不滥用军费,更不中饱私囊。明朝中后期,在政府腐败、地方国库匮乏的情况下,王士祯居然在云阳这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创造了国库盈余的奇迹。看来,文学领袖也是政治军队的主人,也是明代中后期腐败政治的主人。难得的清正廉洁的高官。
王世祯以自己的才智和谋略,开创了云阳府之自给自足的局面。不过,他并没有设立“小金库”。相反,他着眼于国家大局,向中央报告了事实,并要求用节省下来的银子“支援九边”(指北方九个军事重镇)。
他关心当地百姓,向朝廷汇报,支援地震灾区。
王士祯深谙“民所欲为”的道理。他在云阳巡视期间,亲民、关心群众的举动,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他反思一百多年前项忠屠杀流民,令天下人愤怒怨恨;他钦佩元杰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通过建立政府安置难民来造福人民。他也深深感受到云浮周围的人们对元杰这个亲民官员无比的敬佩。因此,他还向万历皇帝上奏追谥元杰。或许是因为隆庆帝给元结谥号“相敏”,万历帝并没有批准这份奏折。
但这并不影响王士祯亲民、关心人民的所作所为。因此,他在任期间不会“以监狱、市场扰民”(不以诉讼或交易扰民)。史料显示,明万历三年五月初一至三日,所辖云阳、襄阳、南阳等地发生地震。作为当地军政最高官员,王士祯视察地震灾区,并专门向法院报告,要求对遇难者进行赔偿。地震发生后,长期干旱无雨,百姓焦急万分。王世祯安慰百姓,并向人民办事处索要《祈雨文》,以求神灵。六月中旬,雨从天而降,旱情解除。王世祯心中松了口气,高兴地写下了《谢雨文》,代表百姓向天表达谢意:“……祯有百城,神河雨下,鼓励我的皇帝为您提供让云瀚以流淌的歌声焕发青春。”
此外,王世祯在云阳统治期间还留下了大量文化作品。云阳进士温如玉,曾巡视荆襄、吴越、秦国。后以巡视吴为副使,镇压倭寇。 “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发出非凡的声音。”尤其是江浙地区,关系国家命运的盐路管理,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问题。朝野百姓都称赞他的德才兼备。王世祯钦佩他杰出的政绩,与他关系密切,经常书信往来。没想到,温如玉在42岁时就去世了。到王士祯被任命为云阳太守时,温如玉已经去世五年了。他亲自到云阳黄龙温如玉墓地祭奠,并撰写了1300多字的墓志铭,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歌颂了他为官的清正廉洁,哀叹他的英年早逝,可谓真诚。
【十堰历史名人王士祯:文武兼治云阳,留下佳话】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王士祯,十堰的历史名人,文武兼治,真是了不起!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堰出了个王士祯,文武双全,在云阳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云阳有幸拥有王士祯这样的历史名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士祯的文武双全,不仅是十堰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堰历史名人王士祯的故事,让我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士祯在云阳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堰历史名人王士祯的文治武功,真是令人敬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士祯的文武兼治,为云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王士祯的故事,我更加敬佩这位历史名人。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士祯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堰有这样的历史名人,真是令人自豪。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士祯的文武兼治,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士祯留下的佳话,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堰历史名人王士祯的故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士祯的故事,让我更加了解十堰的历史文化。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士祯的文武兼治,为云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堰历史名人王士祯,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士祯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伟大力量。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堰历史名人王士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王士祯的文治武功,让云阳更加繁荣昌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