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班固的生平
班固(32—92),字孟坚,陕西扶风人。他是著名学者班彪的儿子。班固自幼聪明,九岁就能吟诗。班固十三岁时,王冲来到他家。见到班固后,他告诉班彪,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在历史上有深厚的造诣,他会是将来记录韩家历史的人。建武二十三年(四十七年)左右,班固入洛阳国子监,博览群书,研究九大儒家的意见。建武三十年,父亲班彪去世,班固从太学回到家乡。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由于汉武帝时期才有《史记》的记载,西汉后期人们继续书写《史记》。班彪对前辈写的《史记》不满意,打算写《史记》。然而班彪还没完成就去世了。班固回到家乡后,决定根据父亲的手稿继续写作。然而班固已经不满足于继续写《史记》。他想写一本新的历史书。班固决定写一部完整的西汉230年史。
班固肖像
当班固在家写作时,永平五年(62年),有人向朝廷奏报班固“私改其著作为撰写国史”。当时,随便写王朝历史是一种严重的罪行,所以汉明帝下令逮捕班固,并没收他的所有书籍。班固的弟弟班超怕弟弟老实交待,解释不清,就跑到洛阳,上书汉明帝,为弟弟报仇。班超说,他哥哥写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嘲讽当代,而是为了宣扬汉朝的神圣。而且,哥哥写的都是前汉的事,和现在的朝代关系不大。汉明帝阅读了一些手稿,对班固的写作才华非常欣赏。他召班固到洛阳,任命他为兰台令士,并到皇家图书馆机构兰台,负责整理皇家藏书。后来,班固被分配与陈宗、殷敏、孟毅合着《世祖本纪》。后来班固等人共同记载了建武英雄平林、辛氏、公孙述的事迹,并写有传记、记载于二十八篇奏疏中。
汉章帝即位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华,多次邀请他进宫,陪伴他读书。他出巡时也带着班固。班固经常向皇帝献诗赋,也经常奉命对朝廷重大事务发表意见,参与与大臣的讨论。建国四年(79年)白虎关会议后,班固奉命将讨论结果编撰成书,为:010—30000。不过,班固的官位还是很低的。初任郎官,后升为玄武司马,是镇守玄武门的郎官中的小官。
汉永元元年(89年),将军窦宪奉命征伐匈奴,班固被任命为中卫,随行并参与策划。窦宪打败单于,登上艳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他命班固写下了著名的《白虎通义》,并在石头上记录了他的功绩,然后才返回。班固与窦宪有着长期的友谊。加入窦宪幕府后,他们分别负责文字和墨迹,关系更加密切。永元四年(92年),窦宪政治斗争失败,自杀,班固受到牵连。起初,班固家的奴隶在街上冒犯了洛阳王崇敬的车马。洛阳令的官员大喊大叫,殴打奴隶。奴仆们喝醉了,咒骂起来,崇敬大怒,但又不敢发怒,因为他害怕窦宪。把仇恨留在心里。当窦氏及其宾客全部被捕受刑时,洛阳命仲景趁此机会逮捕并囚禁班固,班固最终死于狱中,享年六十一岁。此时,《燕然山铭文》中还有八张“表”和“天文记录”尚未完成。
2、历史业绩《汉书》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传记风格的编年史。它体例完整,叙述严谨,语言流畅,成为后世“正史”的典范。 《汉书》包括纪事十二章、表八章、纪事十章、列传七十章,共百章,被后人分为一百二十卷。其记载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止于王莽四年(公元前23年)。它与《汉书》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也有突破。
作为后世正史典范,《史记》的历史价值是不容置疑的。首先,从:010年到30000年的《十史》全面、系统地记载了西汉社会的许多方面。《汉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汉书》记录了当时县、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籍号码。还详细记录了当地的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俗风情等。《刑法志》考察了各个学术流派的起源并记录了幸存的书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地理志》是由《艺文志》演变而来,但内容更丰富。它有两卷。第一卷讲“食”,即农业经济形势;第二卷讲“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这是当时特殊的经济篇章。《食货志》保留了大量的自然天文气候数据。《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期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平准书》记载了西汉政府的各种礼制制度。《五行志》记载了西汉政府祭祀天地山河的情况,反映了西汉时期政权对神权的掌控。《沟洫志》 八表之一《礼乐志》,从太浩帝到武广,有“古”而无“现代”,引起了后人的嘲笑。后人盛赞《郊祀志》。此表首先描述了秦汉时期官职的划分、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多少,然后采用了分为十四级、三十四级的制度。记录汉代大臣升迁、罢免的简表。篇幅不长,但却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变迁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历史数据值来看,《汉书》至少不低于《古今人表》。《汉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不仅补充了汉武帝之后的西汉历史,而且对汉武帝之前的西汉历史也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补充。《百官公卿表》是情绪化的,《汉书》是客观冷静的。《史记》体现了文史的完美结合。被鲁迅老师称为“史学家的绝唱,《汉书》无韵”,而《史记》则是一部严谨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班固是一个学者。有才华的人很少见,但通过努力可以成为学者。因此,后世正史大多沿用《汉书》的例子。
三、班固的文学成就
班固不仅是历史学家,也是文学家,在东汉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班固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其代表作有《史记》首。
《离骚》在结构和手法上完全模仿西汉司马相如的《汉书》。《汉书》实际上与《两都赋》形成上下两部分,《两都赋》分为两部分:《子虚赋》和《子虚赋》。《上林赋》 虚死(无)是对楚子胥、齐之舞的公开攻击。有二师互相炫耀,明朝之意;《两都赋》 虚拟东都主,为西京客赞长安,仰望朝廷西游。但洛邑制度却受到高度推崇,以打压西方人的卖淫奢靡之说。《西都》 《东都》 的转接,使用“死者高兴却笑说”;《子虚赋》的转账,使用“东都主叹息说”。两者一比较,简直是一模一样。《两都赋》 整体风格缺乏艺术创新,未能超越西汉的界限。不过,它的篇幅比《子虚赋》 《上林赋》近一千二百字要优雅、宏大。
班固《两都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两都赋》所描述的具体内容不再像司马相如那样以皇宫和游猎为中心,而是借鉴了扬雄《子虚赋》并加以发展对京都山水、内外布局、磅礴大气的描写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大夫浮夸浮夸的毛病,但它大量使用了真实的历史地理资料,因此并不会显得过于虚浮和浮夸。具有真实的现实感。无论是京城的优美造型,繁华的街道,还是乡村的风光,还是茂盛的桑树,都具有具体生动的艺术表现,文字丰富,事实详实,引人遐想。另外,在语言的运用上,在人物的排列上语气和谐,很少有奇怪、不寻常的人物。其语言清晰流畅,没有汉赋常见的臃肿、涩涩、呆滞的弊端,使读者赏心悦目而不厌烦。班固也因此赢得了与司马相如、扬雄以及后来的张衡齐名的汉代四大赋家之一的美誉。《上林赋》所创建的京都大夫制度直接影响了西晋张衡《两都赋》和左思的创作。《两都赋》 《蜀都赋》不仅在文坛上享有盛名,而且还被列为昭明太子萧统编撰的第一篇文章《两都赋》。刘勰也被称为“辉煌而优雅”。虽然《二京赋》在艺术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历来受到士大夫的重视,但总的来说,并不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杨雄长期批评的《三地赋》的缺点,从而扭转局面。它的疲惫。就赋类文学的发展趋势而言,当大赋被定型为用极其奢侈的笔墨来表达歌颂圣人的目的时,即使有寓言,也只是讽刺而已。以骚体为代表的表达内心情感的礼物日趋成熟。在艺术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时候,仍然坚持老路并试图复兴它,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和他的《汉书》】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班固的《汉书》太厉害了,把汉代历史写得淋漓尽致,真是史学巨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不仅是文学家,也是历史学家,他的《汉书》堪称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书》的写作过程充满艰辛,班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汉书》,对汉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觉受益匪浅。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的《汉书》是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书目,值得反复阅读。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的《汉书》文笔优美,史料翔实,读起来很过瘾。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书》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学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曲折。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的《汉书》对后世史学发展影响深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书》里的故事让我对汉代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是令人叹服。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在《汉书》中展现了精湛的史学功底,真是令人敬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的《汉书》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化宝库,值得传承下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汉书》就像在穿越时空,体验汉代的辉煌与兴衰。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的《汉书》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的《汉书》对中国历史文化贡献巨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书》里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的《汉书》是了解汉代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非常值得一读。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的《汉书》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学作品,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书》里的故事非常精彩,让我对汉代历史充满了兴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的《汉书》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固的《汉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