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番稷,今有班婕妤。”
这句话出自班婕妤的婆婆、汉成帝刘敖的生母王政君之口。
范姬是楚庄王的贤妃。由于楚庄王本来喜欢打猎,不务正业,范籍就劝说楚庄王不要吃动物的肉。楚庄王这才改弦易辙,变得勤奋起来。在政治事务上。后来范吉善于举荐人才,说服楚庄王重用孙叔敖。她为楚国争霸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楚庄王的“贤妻”。
与范姬相比,班婕妤只见过几次面,就给太后王政君留下了如此好的印象,这在汉朝后宫中是比较少见的。
其实,纵观刘敖一生收的妃子,王政君最宠爱的儿媳妇非班婕妤莫属。从出身来看,班婕妤出身名门,班氏家族世代赫赫有名。论才学、德行,她都是上流家庭的典范。在书香世家的熏陶下,班婕妤也获得了才华和知识。她熟读古书诗词,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当然,这是当时的看法。如果我们站在今天,我们就会知道班婕妤仍然是历史上著名的词赋作家。她的词赋自有风格,为词赋文学世界增添了一抹美妙的色彩。
可惜这样一位才女的名字却无人知晓。由于她是汉成帝刘敖的妃子,所以初入宫时为“少使”,后来又升为“节玉”。要知道,婕妤在汉朝的妃嫔中,地位是相当高的。据史书记载,“以昭仪为相,其爵位与诸侯王齐名;以婕妤为相臣,其爵位与诸侯齐高”。汉元帝特意封昭仪并赐号。凤和傅昭仪两位宠儿,展现出仅次于皇后的地位。解语的称号仅次于昭仪。
于是就这样,连同她的诗德美誉,就只剩下“班婕妤”这个称号了。
赵飞燕和合德姐妹入宫之前,班婕妤很受宠。每当成帝刘敖不高兴的时候,班婕妤总能用几句话缓解他的郁闷。她熟悉历史记载,经常引用经典,向成帝解释许多道理。再加上她美貌加持,太后对她很信任。可以永远受宠。
但好梦不长久,好时光来之不易。一切的变化,都源于赵飞燕和赵合德的入宫。首先,是赵飞燕的《掌中舞》吸引了成帝的全部注意力;然后就是赵合德的温柔,牢牢抓住了刘敖的心。
弘嘉三年(公元前18年),赵飞燕为了登上皇位,设计诬陷徐皇后在教房宫行巫术,咒骂后宫和皇帝。刘敖大怒,废了徐皇后。恰巧班婕妤也在场,所以她受到了牵连。
面对被贬入冷宫的境遇,班婕妤不卑不亢,回答道:“听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还没有得到福报,如此邪欲,有何指望?让鬼神知道,他们就不会受制了。”如果大臣无知,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不会做任何事情。”
这么简单的两句话不仅清楚地表达了我透明的观点,也为我为什么不这样做提供了最好的解释。与徐皇后受委屈时的哭泣求饶相比,班婕妤的话显得更加睿智通透。果然,成帝刘敖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觉得巫术案与班婕妤关系不大。他还记得自己曾经很爱这个聪明的女人,所以他没有惩罚她,而是奖励了她。
由于赵氏姐妹的不断宠幸,班婕妤始终被刘敖冷落,失宠。班婕妤要求自己侍奉太后,便住进长信宫,远离妃嫔之间的竞争。但被皇帝忽视的悲伤却无法释怀,所以班婕妤把心寄托在了她的身上《怨歌行》 ——
“新裂的七碗素净,明艳如霜雪,削成相思扇,簇簇如明月,进出袖间,微风吹过,我总怕秋节将至,凉风送走暑气,善意绝对是中道。”
在这首诗中,班婕妤把自己比作扇子。夏天需要她的时候,她永远不会放开她的手;到了秋天不再需要她的时候,她就会随手扔掉。今年夏天不正是她受宠的时候吗?秋天不正是形容她此刻失宠的时候吗?被抛弃后,恩情断绝。
徐皇后被废后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新皇后,赵合德也被封为昭仪,仅次于皇后。两姐妹对后宫完全宠爱有加。
一直住在王政君的长信宫,太后已经忍受不了了,劝班婕妤要更加努力。毕竟刘敖之前那么喜欢她,不能这么早就放弃希望。而且太后坚信,班婕妤的德行虽然不会让刘敖成为楚庄王那样的贤王,但至少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会让刘敖像飞燕合德那样天天耽误朝廷。堂政事。
在太后的鼓励下,班婕妤努力工作,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孩子没几个月就死了。而这个孩子的死,与飞燕合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孩子的父亲,刘敖即使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还是要保护自己心爱的小妾。
经历了失去儿子的痛苦后,班婕妤感到更加的凄凉和绝望。她对所谓的后宫,对所谓的丈夫,已经不再抱有任何期待。她所有的凄凉、悲伤的情绪都化作诗词诗句来传达她内心的声音。
所以,在她的诗词歌赋中,伴随着才情的流露,总能看到一股浓浓的凄凉与悲凉,就像用一支才华横溢的笔,写出了后宫女子的一切无奈与凄凉,但有一个它也充满了理解和善意。
深宫高墙内,青春年华随着孤灯消逝。即使精神世界很丰富,他们也得在无边的孤独和荒凉中度过。班婕妤的诗中怎么可能只有班婕妤一个人经历过这种悲惨的感情呢?
【班婕妤,一代才女,因德失宠,但她的才德将永留历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