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疏影斜影”理论,独具匠心,颇有见地。它从以前反复吟诵“色”、“香”扩展到疏枝影的新境界。文人对梅花的欣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花香到枝枝。从此,近千年来,梅花枝的审美一直“稀疏”到底。后来又加了“曲”、“奇”,一直没有变化。今人赏梅,多沿袭“桃花李美”的习俗。稍微讲究一点的,则遵循历史惯例,枝疏树干,往往显得失望。
因为,现实中的梅树并没有那么明显的疏枝、横枝的特征。
广东梅州潮池里450年历史的古梅花,摄影,焕文
由于梅花是蔷薇科李属植物,其枝芽生长习性与桃、杏、李比较接近。都是枝繁叶茂、生长旺盛的树种。在花和叶萌发的顺序上,都是先开花,后叶。树种,不是同时期的花和叶。 “桃无绿叶,杏有绿枝”这句话刻意强调了李、桃、杏的区别。其中红梅,这种产于中国南方、“踏雪寻梅”的李子,更是厉害,发芽能力和分枝能力都很高。一根平庸的枝条,到了春天可以长出十个左右的带刺新枝。幼树有强壮的枝条。修剪后可生出二十、三十条长短不等的枝条,有的可达六十、七十条枝条,且长枝大多直立向上。这对于江梅来说尤其明显。十岁左右的树苗,往往枝条茂密,竞争激烈。尖端拥挤在一起,内部枯萎,前面的花朵稍稀疏,叶子簇生。因此,没有“稀疏”的意义。
如果在月光下观察影子,除非是幼树或树冠上有稀疏的影子,否则通常树枝的影子会是深色的、斑驳的,很难感觉到稀疏。而且,隐士所看到的水中稀疏的影子,完全是观察角度和范围的问题。即使阴影稀疏,也不一定是树枝稀疏造成的。树枝和树冠投射的阴影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稀疏的阴影和稀疏的树枝是两个不同的场景。由“疏影”衍生出来的梅树“疏枝”形象,是一种人为的夸张和矫揉造作,是一种文学思想。抽象的雅致和稀疏,让梅花的枝条扭曲迷失,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疏影暗香背后,能吟诵多少人?”以至于“疏影斜字最奇,桃李花非如此”。恶意贬低桃树和李树的树形特征相似,“疏影”、“疏枝”、“斜枝”等表述被固定下来,成为梅花的专用称谓。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山中现存的古梅花或野梅花并不稀疏,而是常常显得封闭、杂乱。
四川巴山的野梅树。摄影,宋启山
梅树稀疏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从生物学特性来看,蜡梅和杏李相比起来有些“稀疏”。因为这两种“梅花”枝条少,枝条粗壮。尤其是腊梅,香味也很浓郁。因此,有可能是隐士对腊梅的咏叹,是后人概括出来的,没有做过详细的考证。然而,蜡梅和杏梅的出现,是在这首咏物一百多年后,才被范石虎清晰地记录下来的。不过,尽管发现较晚,而且已经散落许久,但还是有可能的。只是数量不会很大,而且在梅中也不是主流。由于蜡梅出现集中在江南地区,随着宋代南迁,由伊洛江、巴蜀地区迁入,并逐渐流行起来。因此,隐士的“山园梅”极有可能是江梅类型,是真正的梅花。既然如此,还谈不上“稀疏”。
这样,梅树就少了稀疏的枝条,只有稀疏的影子,也只有文人喜欢的疏意。
那么,除了“稀疏”之外,梅枝的“横斜”真的很突出吗?
古代,园内的梅树属国产梅树种,生长正常,枝条直或微斜。水平分支很少。水平枝的出现少于空气筋(水筋)。个别横枝倾斜,杂乱,不美观。作为典型症状,只能看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山野中的老树桩生命力弱,枝条弯曲甚至下垂。与山中古松类似,枝条平直、倾斜,最为常见;其次,盆是人工绑拉下来的,可以是“稀疏”,也可以是“水平”。三是梅果采用重力压榨,梅花既可以花果,也可以横斜形状。
据资料推测,林逋只照料了几棵,甚至一棵梅树,终日观望琢磨。这首咏子虽然精彩,但显然保留了南唐姜维原句“竹影斜过碧水”中竹子的特性,而并非是因为真正的梅枝斜过水。只是借用了一种“疏意”。对于竹子,在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门派,画家用墨写出的竹子是稀与密、疏与密并存的。有时甚至允许竹子弯曲并侧挂。宋代以前,也有“无结”竹。不同的竹子形象总是根据艺术家的需要而创作出来的。当然,梅花、兰花、松花、牡丹等花木材料都是如此,而且往往根据需要来造型。
林逋以隐士的身份吟诵这首绝句,比喻他的清雅孤独、悠然静谧的孤傲,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一百多年后,苏东坡提出“梅格”,“岁寒三友”逐渐形成,兴、彼德合一之风日渐盛行。只有当文人和官员发现他们祖先的诗可以用来解释比喻时,他们才被发现和尊重。此时,梅花的“横斜”,传递着顽强、坚忍的寓意。再加上同时期画作中梅枝的倾斜布局和“折枝”、“铁尖尖尖”的技法,都传达出刚强、冷酷、不屈的性格。图像。显然,笔直挺拔的树枝无法表达上述审美意图,只能隐喻生机、进步等其他意义。
江苏徐州新沂现代梅园。摄影,宋启山
这样,虽然“疏影横斜”不是现实中梅花的典型枝干特征,但作为诗画雅致的载体,它承载着不同时代和审美潮流的特征需求。南宋的“瘦怪”之美,又加上了宋初的“稀疏”之美、“横”之美。历史上,梅花的审美已经严重脱节,被定格在宋朝三百年的时间里。无论梅树的外观和颜色的物种特征如何,其超凡的美丽和不屈的气节已经超越了世界,成为传承至今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原本茂密的梅树变得“稀疏”。梅枝原本是笔直的,却被“歪斜”了!
【梅花“疏影横斜”解析】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好文章!“疏影横斜”的解析很透彻,让我对梅花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疏影横斜”里还有这么多含义,文章分析得很细致,赞!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疏影横斜”这四个字真是太美了,文章让我更体会到它的意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对“疏影横斜”的解析很到位,读完之后感觉对梅花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篇文章,对“疏影横斜”的解读很有新意,值得推荐!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疏影横斜”的意境真是美不胜收,文章分析得很精彩。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分析了“疏影横斜”的意境,很有启发性,赞!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疏影横斜”的意象很美,文章的解析很有深度,值得一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对“疏影横斜”的解析很到位,让我对这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疏影横斜”的意境很美,文章分析得也很透彻,赞!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疏影横斜”有了新的理解,很不错!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分析了“疏影横斜”的意境,很有启发性,值得推荐。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对“疏影横斜”的解析很细致,读完之后感觉对这句诗有了更深的体会。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对“疏影横斜”的分析很有深度,读完之后感觉对梅花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疏影横斜”的意象很美,文章的解析也很精彩,值得一读!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疏影横斜”这四个字真是太美了,文章分析得很细致,赞!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疏影横斜”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很不错!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对“疏影横斜”的解析很到位,让我对梅花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对“疏影横斜”的分析很有深度,读完之后感觉对梅花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分析了“疏影横斜”的意境,很有启发性,值得推荐。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