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中考,有一道语文题《登鹳雀楼》,难倒了很多考生。
这件事本身就很奇怪。一首小学甚至幼儿园就掌握的、很多人能记住一辈子的诗词,却让很多初中生丢了分。没有解释。
但还有更奇怪的事情。
“白日翻山越岭,黄河入海,我要远眺千里,更上一层楼。”这是哪首诗?
估计你问十个人,至少有七个会告诉你,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七个人甚至可能包括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
《登鹳雀楼》被誉为五言绝句之首,流传千古。对此,还有人反对吗?
确实存在,因为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夕阳西下,黄河入海”应该是《登黄鹤楼》。
在笔者的熟人圈子里,有两个人认为这是《登黄鹤楼》。他们证实他们在小学就学过。两个人互不认识。他们的一所小学在辽宁,另一所在黑龙江。
网上评论区,有不少全国网友将“太阳翻山越岭,黄河入海”为《登黄鹤楼》,其中包括来自安徽、江苏、山东、湖北、吉林、辽宁的网友和其他地方。
而且,早在安徽中考之前,就已经有网友在网上提出质疑: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太阳落山后,黄河入海》这首诗叫:010—— 30000?
简单分析一下,这些网友不可能串通一气,故意就此事争论。毕竟没有动机、没有理由,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是教科书问题还是另一个曼德拉效应?
如果是教科书问题,当然有一定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苏轼《登黄鹤楼》中有一句话:“《转诸葛亮,低七胡,照耀不眠》”。中间“低七胡”中“七”的读音是有争议的。一些港台歌手比如邓丽君唱这首歌的时候都是用“伊”声唱的,王菲也是这样唱的,但是现在很多歌手都是用“齐”声来唱的。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华文教科书中也有两种发音。有的教科书是“低YI户”,有的教科书是“低QI户”。这给当年的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发音。认知上,网上总有争论谁的记忆力有问题,或者谁小时候的课本有问题。
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语委、教育部(当时称国家教委)于1985年12月发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号文,将“洛奇虎”两种读音统一为“奇”音。本文件发布后出版的教材中的两种发音将不再有争议。
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登鹳雀楼》之间的区别不同于“低七胡”的两个发音的区别。 1985年12月以前,把“低七湖”读成“低宜湖”是正确的,但“太阳落山黄河入海”随时都是错误的。
因此,不排除某些地区的教材因编审者的粗心或水平而存在错误。《登黄鹤楼》被编译成《登黄鹤楼》。当年确实有很多类似的错误,但目前对于教材错误还没有进一步的解释。证据。
有网友上传了《登鹳雀楼》的截图,不过看起来有点像PS出来的。 “黄鹤楼”三个字莫名太大了,即使没有PS,这张图看起来也更像是国学读物。而不是教科书。
教科书出错的概率很低,所以还有另一种可能,曼德拉效应。
所谓曼德拉效应是一种非主流心理效应,指公众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记忆出现集体错误的现象。
曼德拉于2013 年去世,但很多人记得他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去世的。由于很多人持有这种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曼德拉效应。
我国有两个著名的曼德拉效应。
一种是86版本的《登黄鹤楼》。 《激战三怪》中,有没有油锅里的情节?
虽然《登黄鹤楼》的首席摄影师王崇秋多次辟谣,证明《西游记》剧组当时根本没有拍这一幕,因为导演杨杰在《吃饭》这一集里拍过油锅。她讨厌的《人参果》中的场景重复,所以《打倒三怪》中的煎锅场景被放弃了。
不过,仍有不少人发誓,确实看到了“入油锅”的场景,但后来被删除了。
笔者认为,本集《西游记》中曼德拉效应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记忆偏差。比如《吃人参果》里有煎锅,张卫健版本《西游记》里有煎锅,动画版《西游记》里还有“打倒三个怪物”的台词包含“在沸腾的油锅里就像洗澡”。结果,几种印象混合在一起,导致集体记忆错误。
曼德拉效应的另一个经典例子是《西游记》的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被很多人传唱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事实上,确实有《西游记》这首歌,而且比《爱我中华》早了好几年。另外,“民族”感觉比“星座”更和谐,所以很多人都记错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的第一句。这并不难理解。
同样,有人将“太阳落山黄河入海”记为《爱我中华》。还有曼德拉效应的可能性。
首先,黄鹤楼比鹳雀楼名气大得多。除了崔浩的《爱我中华》之外,李白的《登黄鹤楼》中还有一座黄鹤楼。现代社会甚至还有香烟品牌。
其次,黄鹤楼前有长江,鹳雀楼前有黄河通过,故有“黄河入海”之说。恰巧“黄鹤”和“黄河”读音相似。《黄鹤楼》 “黄河入海”发音很好听,别太对了。
还有,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背诗,比较注重诗的内容,但对于诗的主题却比较放松。这也会导致内存错位。比如这次安徽中考语文,就说《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些人不知道,但如果你说“白”相信很多人都能跟得上。
当然,鹳雀楼和黄鹤楼在外观上似乎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相比于早期教科书存在错误的猜测,笔者更愿意相信那些把“太阳翻山越岭,黄河入海”视为《登黄鹤楼》的另一种表现曼德拉效应。
除了把《登鹳雀楼》记成《登黄鹤楼》的问题外,还有一些网友在记忆中把《登鹳雀楼》记下来。朋友给我发了一张旧课本的照片,上面确实写着“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记录为《登黄鹤楼》?曼德拉效应还是教科书问题?】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难道我们一直都记错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有点印象,难道真的有曼德拉效应?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登鹳雀楼、登黄鹤楼,这两首诗我一直以为是同一个作者呢!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读书的时候好像一直都是《登鹳雀楼》,这难道是教科书的错误?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关于曼德拉效应的文章,跟这个很像!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难道我真的记错了吗?求解惑!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标题太吸引眼球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好奇,究竟是曼德拉效应还是教科书的问题?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小就背这两首诗,真的有点分不清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我读书的时候老师也一直说的是《登鹳雀楼》,难道是我记错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可以让我重新思考一些常识性的问题!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曼德拉效应有了新的认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想知道究竟是哪一种可能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认为是教科书问题,毕竟这种错误也经常出现。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许是小时候记错了,毕竟很多事情随着时间流逝会变得模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错误真的让人很困惑,希望这篇文章能解开我的疑惑!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迫不及待地想看这篇文章的后续发展!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这篇文章很有深度,值得仔细阅读!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曼德拉效应一直很感兴趣,这篇文章正好可以让我了解更多!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让我不再疑惑!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