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称广陵、江都,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之地。历史上,这里发生了大量的传奇故事,诞生了大量的名篇诗篇。瘦西湖,位于扬州核心区,是亮点之一。 “天下有六西湖”。 “瘦”字,让瘦西湖自然更加独特、迷人。
见她回国后,我怀着极大的热情,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关于瘦西湖的文章—— 《似瘦实腴的瘦西湖》,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千姿百态、风情万种、风云变幻的瘦西湖。今天,民歌王将全文发布,让我们一起感受、观看桂红的笔—— 《似瘦实腴的瘦西湖》。
(看桂红,原名王国猛,文学博士。现任深圳市文联党委委员、专职副主席。撰写学术专着《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 《创意背景下的创意城市建设》,出版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文百余篇,出版散文集《今日方知我是我》 《微言大义》 《别有根芽》 《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 《吹尽狂沙》等)
《似瘦实腴的瘦西湖》
“天下有三十六个西湖,其中杭州最美。”杭州西湖的美丽,为古今游人所公认。湖水清澈,园林设计精美,历史人文荟萃,身份正宗,宛如富家子弟。西湖在世界上是二流名号。虽然同样奢华,但终究是平民。不过,既然都是以西湖命名,那就继承了西湖与生俱来的禀赋。即使不能一览杭州西湖全景,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吸引人们驻足于此。正如范仲淹所说:“动者学者常至此,观物之感亦同”。这些西湖散布在南北、山野之中,或绚丽、或静谧、或平淡、或秀美。华丽美丽,或丰满美丽,或清瘦美丽,神韵各异,各有千秋,能满足不同兴趣人群的喜好。
同样位于江南的扬州瘦西湖也在三十六湖之列。被誉为“天下三十六西湖,独具瘦西湖”。如果说杭州西湖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少妇,那么扬州瘦西湖就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前者充满魅力,后者充满活力。
在我看来,杭州西湖是一个精心打扮的美女,但浓妆艳抹总是合适的。扬州瘦西湖自然脱雕,具有自然生长的面貌。它总是美丽、清新、色彩明亮。人们看到它,眼睛会发亮,心里会感到高兴。之所以叫瘦西湖,是因为湖水形状如玉带,与扬州古城紧紧相连。从高空俯视,玉带似飞扬,扬州显得更加庄严。站在湖前,只见湖面突变,岸边交错,汀州装点得精巧。湖宽的地方,必须乘船渡;湖宽的地方,必须乘船渡过;狭窄时,可以骑马跳跃。湖里有成群的大雁,自由自在地漫步。游客可以远距离观看演出,互相欣赏。
瘦西湖自然是瘦西湖的灵魂。秋冬之交,湖水虽不如春天清澈,但依然薄凉,充满蒸汽和薄雾。随着湖水的浸润,扬州城顿时变得生动起来。有了山水,城市才显得美丽、有灵性。瘦西湖不仅蕴含着美的气质,也向整个城市传递着美的感受和内涵。扬州因其美丽的风景而成为人们旅游的目的地。
当然,瘦西湖的核心元素是湖。正是因为有湖水,所以历代追求美的人都因地制宜地沿岸设计建造了各种亭台楼阁。没有重复感和单调感,只是觉得一切都恰到好处。由于它是沿着蜿蜒的湖岸而建的,所以完全没有凿凿的痕迹。随着季节变换,湖岸色彩斑斓,云雾缭绕,或白雪皑皑。此时的银杏树已是金黄,梧桐树已枯萎,除了菊花还在绽放之外,看不到其他的花儿了。元稹道:“花中倒不是首选菊花,这些花盛开的时候就更不美丽了。”确实,有了杀气,恐怕只有菊花会在秋风中摇曳,过不了多久,凌寒独自盛开的梅花就会取代它们。菊花与雪共舞。扬州的深秋,带着一股凉气渗透山水。但天高云淡,大雁受寒惊吓,难以作画。瘦西湖看似更加纤细,却更加迷人。
岸边的垂柳依然碧绿,似乎没有及时参与到岁月的变迁。俗话说“两岸花柳皆沿水,一路从楼到山”。花早已残,柳依旧。导游自豪地告诉我,刘因扬州而得名杨柳。相传隋炀帝隋炀帝曾多次乘船到江都为妇女做伸展运动。大臣于世绩建议在湖堤上多植柳树,遮荫护堤。隋炀帝欣然同意,并下令大量种植柳树。很快,湖岸上就会出现垂柳和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隋炀帝非常高兴,赐柳树为国姓杨。从此,这棵柳树就被称为杨柳。这个传说显然是非常牵强的。《诗经·小雅·采薇》里已经有一首诗,“当我过去时,柳树还在”,当时就已经有柳树的理论了。但我还是感慨地说,刘在扬州被称为杨柳,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合理。
柳树依湖而立,垂丝万千,随风飘逸。这已成为世界各地西湖的标准特征,瘦西湖当然也不例外。湖滨风景区,是一排排的柳树,贡献了一片片绿色,一缕缕风采。韦庄曾感叹:“最无情的柳树,是台城的柳树,距堤十里,仍烟雾缭绕。”不过,我相信,最无情的柳树还是湖边的柳树,一年四季在风雨中弯腰迎人。
湖岸周围,树木丛生。虽然它们是秋冬种植的,点缀着金色和深棕色的颜色,但整个湖区仍然以绿色调为主。绿意盎然,亭台楼阁、禅寺塔楼林立。一座座塔楼振翼而立,犹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临水而建,更显生动。它与湖水的弧度和波浪的轻柔摇曳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江南楼阁的典雅与秀丽。这些塔之间总有故事。据说,乾隆六次下江南,都到过扬州。每次来扬州,瘦西湖都是必去的地方。自然,留下了许多轶事和名胜。例如,乾隆闲暇时来钓鱼的钓鱼台,盐巡御史高亨为迎接乾隆而修建的五亭桥,盐商为讨好乾隆而连夜修建的白塔,为迎接乾隆而修建的熙春台等。庆祝乾隆诞辰。当时,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与清军殊死搏斗。城破后,多铎下令屠杀城池。这就是“扬州十日”的悲剧。令人惋惜的是,短短几十年后,扬州凭借便利的航运交通,再次繁荣昌盛,吸引了乾隆多次亲临。乾隆为忠于明朝、牺牲生命成为仁人的将领史可法题词“颂忠魂”。确实,哪个朝代不需要忠臣?不鼓励吗?只是题字的人是乾隆,而乾隆非常喜欢去扬州旅游,所以更喜欢瘦西湖。那些富有的盐商,为了迎合乾隆,是那么的尽心尽力。誓死保卫扬州的史可法知道他的想法。就连我这个几百年后来到这里的路人也感到不满足。我只是想看自然风光,而不是故事和习俗。
我宁愿流连在景祥书店和月馆,这两个文人经常聚集的地方,郑板桥曾在这里写过“飞塔半边天,书房在竹林间”“明月来时,地上有水,云在山上升。”而“小金山”院内所写的对联:“每根指头空空,曾与你留下玉盘;纵然你拳头不大,金山也愿过河。”,其中蕴含着情趣。扬州、镇江的和尚赌棋。关于这场纠纷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扬州和尚擅长下棋,改变了“青山亦厌扬州风俗,峰峦叠翠,河不可及”的俗语。一个“小”字,引镇江“金山”过江。
当然,我觉得最值得一去、最想看的还是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的建筑本身就很有特色。如彩虹横卧波涛,如玉带飘逸。桥长24米,宽2.4米,有24根柱子,24级台阶,都对应数字24。更有唐代浪漫英雄诗人杜牧热爱扬州,自称“十年一梦扬州,得青楼之誉”写下了一首名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幽幽水远,秋后江南草未枯。
二十四桥月夜何处有佳人教我吹笛?
诗中有对扬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有对友人放荡生活的嘲讽,有对彼此游历的回顾,有对友人处境的仰慕,流露了杜牧对扬州的深厚感情和少年时的自由自在。扬州大臣。生命的无限记忆。现在想想,江南正是秋末,草木尚未枯萎。站在二十四桥上,我能隐约感受到杜牧在扬州时的快乐和自由。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无拘无束、最快乐的时光。时间!
扬州因为杜牧而充满魅力,二十四桥因为杜牧而显得格外浪漫。关于二十四桥,有两种说法。一是唐代扬州有桥二十四座。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甚至通过研究列出了二十四座桥的名称。可惜现在只剩下两个地名:开明桥、同泗桥,而桥已不复存在。其他二十二座桥消失在历史的硝烟中。
据说这座桥的名字叫“二十四”,或者叫二十四桥。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二十四桥是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在喜春台后面。”宋江奎《扬州慢》字云:“二十四桥还在,波心徘徊,寒月无声。读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这似乎就是红瑶桥名字的佐证。
【文学博士看桂红写《似瘦实腴的瘦西湖》】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文学博士看桂红写《似瘦实腴的瘦西湖》,期待看到他对这部作品的深度解读!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哇,文学博士点评桂红!这篇文章一定很有料!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博士视角下的《似瘦实腴的瘦西湖》会是什么样呢?好期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桂红的作品一向很有深度,博士的解读一定别具一格!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博士对瘦西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的分析!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学博士的专业解读,一定能带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桂红的创作理念。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桂红和瘦西湖,两者的结合,真是太美妙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一定充满了文学上的思考和文化上的探究。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博士分析《似瘦实腴的瘦西湖》,一定能为我们打开新的阅读视角。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棒了!期待博士的专业点评,能让我对桂红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桂红的文笔真的太美了,博士的解读一定也很精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学博士点评桂红作品,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桂红对瘦西湖的描绘,太生动了!博士的解读一定更精彩!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一定充满了文学的魅力和文化的深意!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学博士的解读一定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桂红的创作意图。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博士对瘦西湖的理解,一定能让我对这篇文章产生更深的共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博士的分析,能让我对桂红的作品有更全面的认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桂红和瘦西湖,真是绝妙的组合!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博士的解读一定能让我对《似瘦实腴的瘦西湖》产生更深的理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期待博士的解读,一定能让我对桂红的写作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