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唐诗:“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惊秋雨。”

更新:08-2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人类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中,听觉可能是最难用言语描述的。恰巧才华横溢的诗人最擅长这样做。

唐代诗人中,比较著名的有关音乐的诗有李杞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和《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各种国家文书。都在诗中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才华横溢的诗人李贺当然也不会缺席。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音乐的杰作。这首诗的标题是《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是写在琴、胡家、仓镇上的。除了琵琶和琵琶外,还增加了另一种乐器————竖琴。全诗如下:

(《李凭箜篌引》诗意)

吾思叔同张高秋,空山凝云。江娥哭朱素女愁,李萍弹琴。昆山断玉凤鸣,芙蓉落泪,露香兰笑。寒光在十二扇门前融化,二十三根丝线感动了紫皇。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惊秋雨。梦见进神山教神女,老鱼跳瘦龙舞。吴植无眠,靠在桂花树上,光着脚,湿冷的兔子横飞。

如上所述,李贺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出任礼部尚书。这个官职很低,有时甚至需要他亲自放置或移动祭品。但毕竟李贺住在长安,长安的物价非常昂贵,“住在大城市并不容易”。他有工资,基本财务自由,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北京官员的身份也让他有精力和资格参加一些宴会,出席一些演出和音乐场合。

(现代箜篌表演)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弦乐器,又称弹拨乐器。原名“坎猴”或“箜篌”,在古代,除了用于宫廷雅乐外,还在民间广泛流传。箜篌有卧式、立式、凤头式三种。中国早期的箜篌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它与古琴同源,但其长共鸣箱面板却与琵琶同档次。这是它与琴、竖琴在造型上的主要区别。或许是因为其尺寸过大,竖琴在14 世纪末变得不那么受欢迎并最终消失了。只能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对竖琴的描述,或者在壁画和浮雕中看到一些竖琴的图像。

(弹奏竖琴的图片)

现代乐器中还有箜篌,它是西方竖琴和古筝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乐器。与唐代的情况不同。

所谓“吟”,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音节、韵律一般自由,有五言、七言、杂字等形式。李贺这首诗是七言引语,在这一体裁中算得上是短诗。

闲读唐诗:“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惊秋雨。”

吾思叔同张高秋,空山凝云。诗人首先描写乐器。这是最常见的书写方式。要演奏好音乐,当然需要一流的乐器。吴丝、吴丝、舒童、舒童、箜篌的材质都是上等的。竖琴的品质自然是上乘的。张的意思是设置好并准备玩。盛秋和深秋,正是游玩的时节。紧接着,李贺开始用他丰富的想象力来描述李平的琴声。空山里的浮云,听到李平的琴声,都停止了流动,仿佛在认真地听着。《列子.汤问》 有句:“(秦清)夫杰悲歌,声震树停行云”,表达了声乐之美。李贺这里借用了这种夸张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比较现实。琴声无形无色,难以捉摸,但云的静谧可想而知。声音是具体的,画面是可感觉的。

(吴四、叔同、张高秋,空山凝云,流水不流)

江娥哭朱素女愁,李萍弹琴。江娥:又称“湘鄂”。第一个典故引用了鄂帝、女英的“湖南妃竹”典故。女英,即娥皇,是传说中尧帝的两个女儿。姐妹俩一起嫁给了舜帝。后来舜南巡而死。二妃苍梧去找他。他得知舜帝已死,葬于九嶷山下。他抱着竹子痛哭起来。他的泪水染红了青竹,流尽泪水而死。正因为如此,它被称为“湖南妃子竹”。相传鄂黄朝女英善弹琴; Sunu:传说中的女神,也擅长演奏音乐。

(舜、娥皇女英)

汉书·郊祀志上》“秦始皇让素女弹五十弦琴,皇帝却一直禁止,于是将琴折成二十五弦。”江娥泪流满面,朴素的姑娘感动得悲伤。原因是什么?因为李平在长安打箜篌。中国指的是国家的中心,当然指的是长安城,也就是演奏音乐的地方。这句话中,诗人仍然没有从正面描写李平的琴声,而是用典故中善于演奏音乐的人物来衬托。侧面描述通常比正面描述更具表现力。

(香飞竹)

你看,李贺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叙事元素很全面,却都穿插着对琴声、琴乐的描写。这比直线书写更凸显了李平的箜篌和箜篌音乐。

昆山断玉凤鸣,芙蓉落泪,露香兰笑。诗人从正面开始写,先用昆山碎玉声和凤鸣声,重点表现音乐的起伏。昆山玉断是多根弦齐奏的声音,喧闹,凤鸣是单弦的声音,嘹亮的高音是画面总基调的亮点。芙蓉含露落泪,荷花含露十分美丽。诗人用它来形容音乐中淡淡的忧伤。兰花微笑着,也是美丽的。诗人用它来形容音乐中明快明亮的欢乐。这句话的结尾是:声音写在形式上,声音突然具体化,有清晰的画面。看来,李平琴声中的情感不仅可以听到,而且可以亲眼目睹。

(唐长安城照片)

寒光在十二扇门前融化,二十三根丝线感动了紫皇。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各三门,共十二门。二十三弦:据记载《通典》,“竖琴是胡乐的一种,汉灵帝喜欢它,琴体曲长,有23弦,竖抱于怀,双手弹奏,俗称“紫帝”: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帝”,长安城的寒风和露水在厉声中消融。平的音乐震撼了天上的“紫帝”,但李贺写的不是帝王,而是“紫帝”,这很聪明。简单的“紫帝”二字,让李平的音乐穿透了人间、天庭,使境界更深、更广、更壮丽、神奇。

闲读唐诗:“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惊秋雨。”

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惊秋雨。接续上一句,乐声传向天空。正在补天的女娲看得入迷,竟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于是,女娲用来补天的五彩石被音乐震碎,引起了一阵骚动。秋雨。真是惊天动地,想象力是多么大胆,天漏雨淋时的气势是多么磅礴啊!

(女娲惊天石惊天动地)

梦见进神山教神女,老鱼跳瘦龙舞。神女(y):《搜神记》 记载:“永嘉,有神出现于兖州,号范道吉。有女子,名夫人。夫人善乐,能弹琴,舞时必舞。”听到人们唱歌。”梦中的李平中将将自己的绝活传授给神山神女,震惊仙界。女神学会了音乐,演奏了音乐,使鱼随着音乐跳跃,龙随着音乐舞动。这个典故也来自《列子·汤问》。原句是“葫芦鼓瑟,鸟舞鱼跃”。诗人把它运用得更加精彩。鱼老了,龙瘦了,弱鱼和瘦龙都振作起来,跳跃起来。跳舞来展现音乐的兴奋和强大的感染力!

吴植无眠,靠在桂花树上,光着脚,湿冷的兔子横飞。吴植就是吴刚,砍月桂树的人。他受到惩罚,砍掉那棵树。《酉阳杂俎》卷一曰:“古语曰:月有桂,蟾蜍。故诸书曰,桂树高五百。张,有一个人,常砍树,树和谐。我叫吴刚,西河人,就连疲惫不堪的吴刚,也因为听到音乐,靠在桂花树上站了很久,不肯睡觉。而我身边的玉兔,也任由露水滋润着它的皮毛,思念着音乐的美妙,不肯离开。

(吴刚砍树)

让我们看,在一首诗中,李贺用他独特的想象力,一口气连接了许多意象:动的、静的、长安、神山、人间、仙境、人间、天堂、人间、动物……全部服务于李贺所要描述的核心:——李平的箜篌之声。通过这些瑰丽多彩的意象,李贺将自己对琴声的抽象感受通过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变得看得见、可感知。全诗没有一句直接评价李平的技艺,但全诗充满了李贺对琴声的感受。全诗只写音乐之声及其带来的效果,但句句都包含了诗人的感受和评价。情感、语言、图像融为一体。

(《琵琶行》诗意)

清人方福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将李贺的诗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这三首诗“抄声于文”。两人都是“智文”,谁更聪明呢?

文武是最好的。如果真要比较的话,就只能重新分类了。韩愈的琴声、白居易的琵琶声,依然是人间之声。他们从头到尾都是现实的。从头到尾的描写都充满了爱。现实的关心;李贺的琴声恐怕已经充满了仙气,充满了浪漫的气质。不管怎样,只要表达出来了,那就只是表达而已。我想问,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谁更纯粹?这么一想,答案已经有了:李贺才是艺术表现力更纯粹的人。当然,他也是一个心地比较纯洁的人。他更年轻。再说一句:“诗鬼”之名,当之无愧!

用户评论

丢了爱情i

这句诗意境真美!“石破天惊”太形象了,仿佛真的看到女娲补天时的壮阔场景。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樱凉

女娲补天,石破天惊,秋雨绵绵,这画面太美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掉眼泪

“石破天惊”这个词用得好!不仅写出了女娲补天时的惊险,也体现了秋雨的磅礴气势。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坏小子不坏

喜欢这句诗的意境,有一种苍凉壮阔的感觉,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陌繁花丶

好诗!“石破天惊”太震撼了,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女娲补天的场景。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抚涟i

这句诗真的写出了秋雨的磅礴气势,也让人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想象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女娲炼石补天”,这句诗让我仿佛看到了女娲补天时的场景。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殇年华

这句诗太美了!读起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若他只爱我。

这句诗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風景綫つ

这句诗写得真好啊!“石破天惊”太形象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念,爱

诗意盎然,回味无穷。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婞褔vīp

好诗,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少情在

很喜欢这句诗的意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染陌人

这句诗的意境太美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身影

“秋雨”和“石破天惊”的组合,很有意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言i

这句诗让人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想象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年华

这句诗的意境太震撼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盛开的樱花

很喜欢这句诗的意境,有一种苍凉壮阔的感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你,很幸福

这句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花世界总是那么虚伪﹌

这句诗的意境太深远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闲读唐诗:“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惊秋雨。”】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石破天震惊了秋雨 下一篇:石破天震惊了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