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时望灯亮剑,梦喇叭吹连营。
八百里外,麾下兵马熊熊燃烧,塞外五十弦弦转声响,战场上的部队秋风号令。
马走得极快,弓箭如霹雳般可怕。
完成王政天下之事,赢得生中死后的声誉。不幸就这样白白发生了!
这首诗是中学生必读的古诗词。相信学过中学甚至小学生的人都熟悉。
但近年来,有家长建议将辛弃疾的歌曲《破阵子》从课本中删除。原因是:三观不正确!
为什么说三观不正呢?
原因就在这7个字!
这些人认为,这首诗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完成王与天下之事”这句话。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愚忠,受到了批评。
事实上,提出这个要求的人可谓是“没受过教育”、“断章取义”,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
这首诗是辛弃疾被罢官时写的。年近50岁的辛弃疾,长期居住在江西上饶。田园生活虽然给了他一些安慰,但他内心始终无法放下抗金大业。 1188年冬,主战陈亮与他会面。想起自己在战场上的岁月,辛弃疾感慨地写下了这首诗。
《破阵子》 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回忆往事。追忆往事的词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几乎全部采用对仗句结构,“醉里”两句,“八百里”两句。“马作”两句、“完”两句都是这样。
根据言语法则,他们不要求或严格要求两两对抗。
辛弃疾,山东济南人。当他出生时,他的家乡已经落入女真贵族统治者的手中。
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他在二十二岁时纠集两千人起义,然后投奔耿精,追捕奸臣易端,活捉奸臣张安国,然后南归,写下了一部系列传奇章节。
返回南方后,无论是多次向当权者提出光复大计,还是担任地方官员期间为北伐做的各种实事,都证明了他统一祖国坚定不移的决心。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事情可以做,但他会不顾自己的生命而自杀”(《论盗贼札子》)。
然而,只想维持和平,无进取之心的统治者最终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废黜了他,让他闲置了近二十年。结果他发现自己的志向很难实现,也没有办法报效国家。
明代王夫之在《:010—30000》中说:“以喜景写哀,以哀景写欢乐,悲喜加倍。”
两个词的写法也有一些差异,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姜斋诗话》在广阔的空间中追忆过去,打破了诗的上半部写过去、下半部写现在的传统格局。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看似汹涌的江水突然从悬岩上倾泻而下,但这正是写此字的目的。
此术与李白的《破阵子》十分相似:“越王勾践败吴还,义士披衣还乡,宫女如花,今只鹧鸪飞!”前三句很热闹,最后一句很悲伤。
《越中览古》 上追,下伤现,结构整齐,路径明显。这在结构上与《鹧鸪天》完全不同。从所表达的情感上来说,这首诗可以说是怨恨、悲伤,而《破阵子》则几乎是怨恨、愤怒。两者之间也存在程度的差异。只要反复念诵这个味道,就能有这种体验。
如此精美的宋诗,如果仅仅因为“结束了王世之事”而被删除,那就太可惜了。
其实辛弃疾的文章也很好,尤其是他的政文,和他的文字一样大气磅礴,激情澎湃,很有说服力。
这本书《破阵子》不仅收录了辛弃疾的诗作,还让我真正了解了他的一生,体会了他的豁达。
东坡的不朽才华,史无前例;家宣的才华就像鲸鱼吞海一样。
辛弃疾是乱世英雄。他最初是一名武术家,但最终成为一名作家。与苏轼并称“苏信”,被誉为“词中之龙”。俗话说“剑有杀机,言有柔情”。
本书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也以同样的文笔再现了辛弃疾的传奇一生。
另外还有《辛弃疾词传》 《苏轼词传》 《李清照词传》 《李煜词传》 《纳兰容若词传》。
六册活动的价格只要45元,也就是一包烟的价格。确实是一个阅读六位诗人的杰作,了解他们优雅的人生哲学的机会!
【家长建议:因为这7个字,把辛弃疾的《破阵子》从课本上删除】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我理解家长的担忧,但我觉得《破阵子》的精髓不应该因为七个字就被抹杀,孩子应该学习如何辨别和思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真是太可惜了,难道不能用其他方式来处理吗?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点过了吧,这七个字只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不代表我们要否认辛弃疾的伟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化传承应该以更包容的态度面对历史,不能因为敏感词就删除作品。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应该保留原词,让孩子了解历史的真相,并进行理性思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不容篡改,但也不应该让孩子对历史产生误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个字真的不能接受?难道我们应该回避所有不完美?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理解家长的焦虑,但删除作品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学习如何与之相处,而不是逃避。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除作品真的好吗?孩子应该知道历史的真相,并从中汲取教训。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七个字虽然敏感,但不能抹杀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理性思考,而不是回避历史真相。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应该保留原词,并进行适当的注释,让孩子明白历史的复杂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用来逃避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除作品只会让孩子对历史产生更大的误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上的错误不能抹杀,但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七个字虽然敏感,但不能成为删除作品的理由。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应该保留原词,并进行必要的解释,让孩子了解历史的真相。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学习如何与之相处,而不是逃避。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除作品只会让孩子对历史产生更大的误解,并失去学习的机会。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