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坛的地位可与杜甫、李白媲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的一个书香世家。此时,李唐王朝诸侯城镇四分五裂,战乱连年,民不聊生。
白居易的祖父当时是一个小县令。在他两岁时,祖父和祖母去世了。白居易的父亲被授予彭城县令,后升任徐州别驾。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往苏州富里,白居易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白居易自幼聪明好学,学习十分刻苦。因此,他有着深厚的诗歌功底和非凡的才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十六岁的白居易离开家乡,前往京师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唐朝时期,科举尚未完全发展,气氛比较自由,考诗。
当时流行的一种自我推销方式是——线滚。即在科举考试前两三个月,考生可以向当时文学界、诗坛的知名人士展示自己以前满意的作品,并向主考官请教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自己的。
当时白居易找到的推荐人就是著名诗人顾况。顾况是进士,在朝堂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如果能够得到他的赏识,白居易的仕途无疑会变得更加顺利。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住在长安也不容易。”
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但长安地处关中中部,地广人稀。所需粮食是从江浙一带通过大运河运来的。长安的米确实比其他地方贵。当时,一个文人学士如果没有本事,想在长安立足并不容易。
但当顾况读到白居易的一首诗时,他立刻改变了主意,说道:“你有这样的才华,在长安谋生很容易!”白居易确实很有才华。在顾况的推荐下,白居易很快就名满京城;白居易没有辜负顾况的赏识,不久就通过了科考。
白居易的名著我们都很熟悉,因为大家小学的时候都背过:
原始平原上的草一年比一年亮,又一年比一年枯萎。野火不灭,春风又吹。
相信很多人读到这里都会不自觉地想起很多小学的启蒙诗。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骆宾王的《咏鹅》等,这些诗词已经成为无数人诗歌启蒙的深刻记忆,仿佛刻在骨子里。
但很少有人知道,小学课本上的《草》这首诗并不是白居易的原诗,而是在原诗的基础上“切成两半”的“删节版”。 《梨梨园上草》只是这首诗的前半部分。白居易的原诗是一首五言八句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结尾有四句话:
远方香侵古道,清绿遇荒城。我也送走了国王和孙子,充满了爱意。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应试练习。按照唐代的科考规定,凡是有限定题材的诗,诗题前必须有“赋德”二字,表明这就是考试的体例,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命题作文。不仅如此,命题诗还需要咏物抒志,志向远大,接续过渡,对话工整,正气分寸。
由于种种限制和制约,命题诗的优秀作品普遍较少。这和我们今天的高考作文是一样的。虽然满分作文那么多,但放在现实语境中,往往空洞无物,难以理解。而白居易的这首为考试而写的诗,读来却是自然,意境高远,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却没有一丝修饰的痕迹。难怪顾狂读到这首诗时会如此叫好。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并将其翻译成今天的白话:
古老的平原上长满了青草,年复一年枯萎,又重新茂盛起来。
荒野火烧不灭,春风吹过,大地又绿了。
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在阳光下一直延伸到荒城的边缘。
我再次在这里与朋友们告别,郁郁葱葱的绿草充满了离别的感觉。
原始平原上的草一年比一年亮,又一年比一年枯萎。上联在描写风景的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的规律,就像这棵野草一样,充满着盛衰的循环。丽丽有“茂盛”之意,形容青草茂盛,用《楚辞》 《招隐士》中的一句“王孙游此不归,春草茂盛”,奠定了基调整首诗并暗示着告别信息。
野火不灭,春风又吹。对联表达了这个意思。眼前的春草,让人想起秋天到来后的一场野火,将蔓延的春景烧成了白色的大地。但明年春风一吹,那些变成焦土的地方就会长出青草,大地又会充满生机。
诗人重点描写了古老平原上青草茂盛的景色,然后用“枯”、“旺”来表现杂草轮回、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体现了杂草顽强的生命力。
远方香侵古道,清绿遇荒城。颈联又回到眼前的风景。所有的风景词都是情词。与前两句不同的是,这句写的风景充满了悲伤、荒凉的气氛。远处长满青草的古道已很少有人行走;阳光下的杂草已经蔓延到了荒城的边缘。
我也送走了国王和孙子,充满了爱意。最后一副联完全是抒情的,之前所有的伏笔在这里都被炸掉了。再次与朋友们告别,我所看到的一切都充满了告别的感觉。
诗人的感情悄然发生了转变。杂草侵入“荒城”,紧随“古道”而来。这两个地点的介绍无疑给诗带来了苍凉之感。因此,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的情感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和酝酿后才迸发出来。
现在我们重读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背诵,更是在重新理解诗人的意图和心境。经过一番欣赏,我们会发现,小学课本上学过的前四句只是全诗的伏笔,而后四句才是全诗的“灵魂”。但为什么小学课本里把最后四句话删掉了呢?
简单分析一下,主要是出于三点考虑。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唐诗都能在中间“斩断”。许多格律诗都融为一体。如果删除后半部分,这首诗就不再完整。然而,这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删除后半部分后,仍能自立,由格律诗变为五言绝句,转折不断,对白工整。
其次,删除后四句后,《离离远上草》在消除离别之意后又获得了另一种意境。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后半部写的是诗人的哀思和告别,但单看前半部,就成了一首揭示万物生长和自然循环的哲理诗,格调更显清高。
三是基于小学生识字水平的实际考虑。 《梨梨园上草》前四句汉字结构简单,适合小学生阅读和理解。但原诗后半部分出现了“翠”、“野”、“城”、“繁”等新词,结构相对复杂,含义难以理解,提高了小学门槛。学生认读。小学诗词教学以兴趣启蒙为主,不宜太高级、太复杂。
看似简单地删除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但事实上,改变后的《梨梨园草》变得更加巧妙。相对而言,小学课本的删减是比较成功的。你怎么认为?
【为什么课本上删掉了《离离原上草》的最后四句?我读了原诗,删节非常巧妙。】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终于找到答案了!我一直纳闷《离离原上草》后面那四句去哪了,原来是删节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节得真好!让整首诗意境更完整,也更符合教学目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节的四句确实有点沉重,但删掉之后,整首诗就变得更积极向上,更适合学生学习。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了原诗,感觉删节很巧妙,保留了诗歌的精华,也更符合教学需要。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记得小时候学《离离原上草》的时候,就觉得少了点什么,现在终于明白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节了就删节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主要意思都表达出来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节后的《离离原上草》更简洁明快,读起来更舒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一直没注意,现在读了原诗才发现,删节的地方还挺重要的。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节的四句有点悲凉,不适合学生学习,删掉也挺好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节得挺好的,让诗歌更加朗朗上口,更容易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了原诗,感觉删节后的版本更适合小学生学习,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意思。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节后的版本确实更适合学生学习,删掉了那些比较难理解的句子。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删节的四句有点画蛇添足,删掉后反而更好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纳闷为什么课本上的《离离原上草》少了四句,现在终于明白原因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节后的版本更简洁明了,更容易理解诗歌的主题。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节的地方确实很巧妙,保留了诗歌的精髓,也更符合教学目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了原诗,发现删节后的版本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思想。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节的四句确实有点晦涩难懂,删掉之后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删节后的版本更符合小学生的审美观,更容易接受。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删节得挺好,让整首诗更加精炼,更有意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