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会说刘禹锡的竹枝诗是“歌声”而不是“踏歌声”?

更新:08-2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可以说,刘禹锡的情诗不写也是惊人的。这首歌《竹枝词》的最后两行是双关语。看似写的是天气,实则是对怀春少女恋爱的精彩记述,已成为经典。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中,有一个与这首诗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当时的广泛讨论。请参赛者划掉“听见琅江歌声”和“听见琅江歌声”之间的不正确选项。答案是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不过不少朋友认为,这首诗到底是“歌声”还是“歌声”是有争议的,而这样有争议的台词不应该出现在真假题类型中。说实话,我当时也有同样的想法。

但今天我仔细读这首诗,却有了不同的看法。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诗。

《竹枝词二首·其一》

为什么诗会说刘禹锡的竹枝诗是“歌声”而不是“踏歌声”?

唐·刘禹锡

柳绿江水平,可闻琅江歌声。

太阳从东方升起,雨从西方落下。没有阳光,却有阳光。

刘禹锡写了两首以上诗《竹枝词》。在夔州三年期间,共留下诗11首,《竹枝词》,其中《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内容从旅行时的思乡之情,到简单的爱情,再到关于世界的寓言。是的,那句名言“长恨在心,不如水,易兴风作浪”也出自这个话题。

而这首《竹枝词二首·其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爱情诗。在这首诗中,他描写了当地山清水秀的宜人景色,表现了当地特有的天气,有晴天,也有雨天。他还将谐音双关的手法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用“清”写“爱”,表达了少女的春心。读起来令人兴奋。

为什么诗会说刘禹锡的竹枝诗是“歌声”而不是“踏歌声”?

其实,第二句中,无论是“唱”还是“唱”,重点都是在优美而深情的歌声上,这是女孩耳朵听到进而推测的基础。

《竹枝词》 这是一首流行于三峡地区的民歌。刘禹锡之前,顾况写道:“巴人夜唱竹枝后,心碎后猿声渐微。”刘禹锡本人也会唱竹枝,白居易道:“你什么时候听过红烛下唱竹枝的歌?”刘禹锡的第二首同名诗,前两句是“楚水山河雨多,巴人能唱乡歌”。这里用了“唱”这个词。因此,“歌声”的用法绝对是正确的。

那么“敲击歌声”正确吗?现在能发现的是有几个版本是这样写的。我们印象中的第二首诗确实有“踏歌声”。李白《赠汪伦》有句名句说“忽闻岸上踏歌声”,所以这首诗中的“踏歌”似乎也有道理。

但当我们比较刘禹锡的诗和李白的诗时,我们会发现两首诗中的演唱者在不同的地方。李白的诗中,王伦在“岸”上歌唱,而刘禹锡的诗中,女孩在“岸”上歌唱。在河上”。

什么是“踏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手牵着手,用两脚跟着节拍敲击地面的载歌载舞形式,另一种是游吟诗人边走边唱的歌舞形式。无论两者中的哪一个,在岸上都可以实现,但在河上就不太容易实现了。

用户评论

雪花ミ飞舞

感觉“踏歌声”更有画面感,也更符合当时的环境,为什么说是“歌声”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之若素

我一直以为竹枝词就是“踏歌声”啊,原来还有“歌声”的说法,挺有意思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情的过失

“歌声”和“踏歌声”有什么区别?感觉两者的意境差别挺大的,求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苍白的笑〃

诗歌中的“歌声”应该指的是什么呢?是纯粹的演唱还是其他形式的表达?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知相惜

刘禹锡的竹枝诗到底应该用“歌声”还是“踏歌声”来形容呢?我一直很困惑!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杰克

个人觉得“歌声”更贴合竹枝词的意境,更能体现出它轻快活泼的特点。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可儿

这篇文章让我对竹枝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刘禹锡的才华更加敬佩。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算了吧

诗歌的语言是很有讲究的,一个词语的差别就能改变整个意境。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望的后半生

刘禹锡的竹枝词真是太美了,歌声悠扬,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窒息

“歌声”和“踏歌声”的差别,可能在于对竹枝词的理解和感受不同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和联想。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必锁我心

这篇文章让我对“歌声”和“踏歌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受益匪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城暮雨

诗歌的语言真是美妙,它能将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全网暗恋者

学习诗歌,就是要学会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其中的奥妙。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夏i

刘禹锡的竹枝词,无论是“歌声”还是“踏歌声”,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佳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扎心

我对“歌声”和“踏歌声”的理解可能还不到位,需要继续学习和思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与清晨阳光

“歌声”和“踏歌声”的区分,或许是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所在。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惯例

诗歌的语言艺术真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和探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闲肆

这篇文章让我对刘禹锡的竹枝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诗歌的魅力更加着迷。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烟雨

学习诗歌,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更能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为什么诗会说刘禹锡的竹枝诗是“歌声”而不是“踏歌声”?】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竹枝词二首》 1个 下一篇:竹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