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巧节、七娘会、七夕节、牛宫公婆日、巧兮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源于对星星的崇拜,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的生日。因祭祀“七姐”的活动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节”。
民俗风情
七夕节不仅是祭祀七姐的节日,更是一个爱情的节日。是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妇女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节的众多民俗习俗中,有的已经逐渐消失,但有相当一部分却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1.把针穿到月球上
“穿针月”是指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少妇、少女首先向织女星下跪,祈求她保佑她们的心灵手巧。然后,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彩色丝线和七根银针,把银针穿到了月亮上。谁先穿七针,谁就预示着她将来会成为一名巧妇。
2. 分享书籍和衣服
古代七夕还有晒书、晒衣服的习俗,据说是为了避虫。据说,人们选择在七夕节晒书,是因为7月7日天门开,阳光强烈,因此被称为龙王的“晒书日”。人们常常在这一天把衣服和被子暴露在阳光下,以防止被虫子吃掉。学者们也常常在这一天晒书。
3. 庆祝牛的生日
以前,七夕节孩子们会摘下野花挂在牛角上,也被称为“给牛过生日”。因为据说西王母把牛郎和织女用天河分开后,为了让牛郎过天河去见织女,老牛要求牛郎把皮剥下来。披着它的皮,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人们有“庆牛生日”的习俗。
4. 扔针并测试你的技能
扔针试手艺是七夕女红乞巧习俗的变体。它起源于女红,但又不同于女红。这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七夕习俗。所谓投针试功,就是先准备一个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晚上取的水混合起来。但只要将河水和井水混合在一起,倒入盆中就足够了。盆和水要在露天放置过夜,第二天,即七月初七,再在阳光下暴晒,中午或下午就可以“试一试”。
5.像蜘蛛一样的蜘蛛应该很聪明
这也是一种较早的乞讨技能的方式。其习俗比穿针乞巧稍晚,大致始于南北朝时期。把蜘蛛放进盒子里或者盖上碗,按照一定的标准判断是否是熟练的乞食。如果以是否结网为标准,则为熟练;以是否结网为标准,则为熟练;以是否结网为标准,则为熟练。若为网,则为善巧;若为网,则为善巧;若为网,则为善巧。如果是根据网的数量,那就是技能。是的,网越密,你能获得的运气就越多。有人用网络是否井然有序作为标准,井井有条被认为是一种技能。
6、从播种中寻找孩子
汉族的节日习俗是,七夕节前几天,在小木板上铺上一层土,播下玉米种子,让绿苗长出来,然后摆上一些小茅屋和花草树木。为一个小村庄建造一座农舍。其形状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泡在磁力碗中,待其长出花蕾,然后用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子”,也称“五粒”。命盆”或“五命盆”。节前,将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几种植物放在器皿中泡水,发芽数寸后,用红、蓝扎起来七夕节人们还用蜡制作了各种象征着生子和祝福的彩线,漂浮在水面上。
7. 拜魁星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也称领袖。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掌管物品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的心目中,魁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据说7月7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一位文学学者。求功名的读书人尤其尊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节祭拜魁星,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试顺利。古代读书人名列第一时,因魁星掌考试运气,被称为“大魁天下士”,即“一举得第一”。闽东的士人崇敬魁星,甚至在七夕还有“拜魁星”的习俗。
8. 祭祀织女
七夕节,我们祭拜织女。桌前烧香祈祷后,大家围桌而坐,面朝织女星座,吃着花生、瓜子,默念着自己的心事。比如女孩子想要美丽或者嫁个好男人,年轻女性想要早点生孩子,都可以向织女星默默祈祷。
七夕诗词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色画屏,
青洛的小扇子朝着流动的萤火虫扇动着。
夜晚的天空清凉如水,
坐下来观看Altair 和Vega。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丛中蟋蟀叽叽喳喳,梧桐树惊倒。
人间、天上都有那么多的悲伤。
云层、月亮、大地都被千层锁锁住。
即使来来去去,也不会相见。
喜鹊骑星桥,多年不见。
如果你想离开爱情,就不要讨厌贫穷。
牵牛花和织女不过是李忠。
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刮风。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为凤翅,
喜鹊飞过星桥而回。
为征服世界而战,来不及说再见,
而是每年都来。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细云作诡计,飞星散播仇恨,
银寒遥远而黑暗。
当金风玉露相遇,
他会赢,但世界上有无数人。
柔情似水,美好时光如梦,
回来的路上不忍心看鹊桥!
如果爱情能够长久,
怎么可能是白天和黑夜呢?
《鹊桥仙·七夕》
(宋)苏轼
仙女孤山,高清云彩,
如果你不效仿,你就是一个愚蠢的女孩。
凤笛声破明月,
当人们要离开时,请举手表示感谢。
客已得罪,银河微荡,
依然有风海雨。
【网上中国节日·七夕节七夕节的由来和习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