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公元718年—769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一生两次深入边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代表作。他在告别安西都护、长庆幕僚吴就(吴元亨的父亲,后来的中唐著名宰相)时,匆匆写下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歌颂西北边境壮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朋友的依恋。不舍的感觉:
北风吹过,白草破地,八月漫天白雪。
忽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帘,狐裘不暖锦被薄。
将领的角弓无法驾驭,侍卫的铁衣冰冷难受。
茫茫大海上覆盖着千尺冰雪,万里之外阴云凝结。
中国军队为归来的客人准备酒水,弹琴、琵琶、琵琶、笛子。
雪花纷纷落在营门上,红旗被风吹得严寒不翻。
我在轮台东门送你。离开时去天山的路已经被雪覆盖了。
蜿蜒的山道上看不到你的身影,为马匹在雪地上方的天空中行走留下了空间。
这首诗的大意是:北风席卷大地,吹断了所有的白草。八月,塞北地区开始下雪。
天地间顿时如一夜春风吹过,又如一棵树上突然盛开了梨花。
雪花穿透了珠帘,打湿了丝帘。狐毛一点也不暖和,锦被又显得太薄了。
护法的双手冰凉,无法拉弓箭,铠甲冰冷僵硬,穿起来十分困难。
整个沙漠都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纵横交错,天空乌云密布。
教练帐篷里摆设酒宴送别归来的客人,奏起胡琴、琵琶、羌笛招待大家。
傍晚,营门前下着大雪,红旗被冻住了,连风都吹不起来。
我送你去北京,到轮台东门外复职。离开时,雪花覆盖了通往天山的道路。
山路蜿蜒曲折,很快就看不见了。雪地上只能看到一行行你留下的马蹄印。
从诗中我们可以读到岑参对西北地理风光的熟悉,更读到他对边防和战友的热爱。这首诗反映了岑参生活在边疆、终日忍受恶劣天气而毫无怨言的心态。于是,他给这突如其来的大雪赋予了浪漫的色彩:顿时如一夜春风来,万树梨树竞相绽放。诗中,他因天气极寒而不能拉弓,不能飘旗,但也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来描绘。
这首诗虽然是一首告别诗,但仍然歌颂了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全诗韵律流畅,刚柔相济。确实是边塞诗中难得一见的典雅大方之作。它将大唐帝国在中亚的军事辉煌和西域的自然风光完美地融入到文字中。
诗人岑参,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作为名门望族,其家族四代出过三任宰相。正如他自己所说,“国家有六叶,我们家有三个宰相”:岑参的曾祖父岑文文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著名宰相;岑参的曾祖父岑文文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著名宰相;此外,岑文文的侄子、岑参的叔祖父岑长谦,曾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岑参的堂兄岑熙是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的宰相。
岑文文在唐太宗统治时期享有一切荣耀,但岑昌迁却因为支持李唐,反对立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太子而被杀。他父亲的坟墓甚至被挖了,五个儿子都被判处死刑;岑溪本人因试图支持太平公主对抗唐玄宗李隆基而被杀。
岑参出身名门却没落,从小就有强烈的求名之心。他渴望在盛唐帝国恢复家族的辉煌。尽管他年轻时曾隐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建书院学农,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这个辉煌时代的辛勤劳作。
此时的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帝国辉煌,其版图向外扩展,远至今天的中亚和东北亚。国内,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开始,岑参为了求名,就一直往返于长安、洛阳之间。虽然他在天宝三年(744年)27岁就中了高中进士,但此后他一直在帝政的底层挣扎,直到考上进士,三年后,他终于等到了。官至九品(有内带领曹参军)。所以,当岑参被朝廷册封,改任安西节度使八级判官的时候,他很珍惜这一次到西域履职的时间,因为在唐朝的选人机制下,即使他出身进士,有家世,光环,但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他这样一个没落的年轻人,如果没有朝中贵族的支持,想要走上一帆风顺的道路,实属不易。
在法庭上难以实现的理想,在战场上也许可以实现。按照当时的惯例,随着唐帝国版图的扩张,担任边将的幕府官僚也是当时文人仕途晋升的捷径。
东汉学者班超放弃文学从军,名扬西域。这是唐代所有士人的共同愿望。对于挣扎在政治底层的诗人岑参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精神启发。于是他勒马西行,成为整个唐朝的领袖。在唐代著名诗人中,他是唯一真正踏足西域的人。
此前,唐代边塞诗人中,无论是崔浩、王昌龄、王翰还是王之涣,他们的所闻所闻,都没有超出山西幽州、并州,东边今天的北京,只达到了并州在山西西部。长城第一线在龙游。至于高适,他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河西走廊。唐代诗人中,岑参是唯一到达新疆、踏足西域的著名吟游诗人。因此,他的诗在写作中具有一丝源自生活的现实。
今夜不知宿何处,平沙千里荒。
过了沙碛十天,风一直没有停过。
马在碎石路上行走,四蹄都流着血。
这座火山现在清晰可见,突然矗立在蒲昌的东部。
红色的火焰烧毁了云层,火焰蒸腾了天空。
不知阴阳炭,何必独烧?
我来的时候正值隆冬,山下刮着灼热的风。
人马都出汗了,谁知道怎么创造化学工业!
作为唐代地理的文献记录,岑参的《经火山》忠实地记录了新疆地下煤矿自燃的奇观。当时,从东沙尔湖到新疆哈密大南湖以西,存在着长年自燃的地下煤矿。从唐代一直烧到清代,才烧尽。只有他这个千里迢迢寻找领主的人,才有机会亲眼目睹这样的奇景。
一个读书人放弃写作参军,却面对时代的没落却束手无策。在安史之乱的风风雨雨中,他跟随唐肃宗和后来的唐代宗,经历了收复长安、洛阳,再到割据诸侯城镇的历史动乱。历任客厅侍郎、郭刺史、外郎、主考官、御部郎中等多个官职。当他担任郭巡抚时,他愤怒地写下了《题虢州西楼》:
一生的错误信息将导致时间的浪费。
纵横皆失策,妻难堪。
明主虽然放弃了,但他的忠诚却没有停止。
担心来去,只去了县城西楼。
直到766年,这位49岁的诗人才最终被任命为嘉州四品刺史。但由于蜀中内乱,他中途折返,直到767年才正式到嘉州任职。仅仅一年后,即768年7月,他就被罢官。
他的仕途坎坷,怀念年轻时在嵩阳隐居读书的日子:
早年痴迷进退,到了晚年才悟出隐藏的东西。
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松南的老茅草屋里互相拜访。
时间一去不复返,他一生都在追逐名誉,希望能够恢复家族的辉煌。为此,他两次进入西域,但最终流落四川。悲愤之中,诗人欲东归故里,不料四川又陷入内乱。他生命的最后几天是在成都度过的。直到两年后,即769年正月,一代边塞诗人才在成都的一家宾馆病逝。
临死前,他在《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中哀叹:
世界仍不太平,我感到茫然。
战争爆发以来,世界变得更加狭窄。
当成就失败时,时间就被浪费了。
他无奈,在《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感慨道: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又起。
我不知道该向谁诉说我的忧虑,耳边却充满了江边的蝉鸣声。
作为后世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失败与其说是他自己,不如说是他巅峰衰落的时代。唐朝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他立边塞、封侯、拜宰相的理想,随着唐朝的盛衰而落空。在动荡的时代,诗人只是一片被海浪拍打的浮萍。
就在岑参死前,吐蕃趁着安史之乱后,唐朝大量向东派遣边军平息叛乱,在西部边防空虚的情况下,逐渐侵占河西走廊。吐蕃军队甚至于公元763年短暂攻占长安,导致唐代宗仓皇出逃。幸亏郭子仪组织大军反攻,长安才重回唐朝。
作为连接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的陷落也让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长期孤身一人在外。据史料记载,755年安史之乱前,唐朝在西域安西、北庭驻军共计4.4万人。安史之乱爆发后,调集军队15000人到内地平息叛乱。此后,虽然河西走廊被吐蕃攻陷,但驻扎在天山南北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士兵仍在苦苦坚守。
北庭都护府的唐军一直坚持到唐德宗六年贞元六年(790年),才最终被吐蕃击败。北庭都护府陷落后,最后一位北庭都护杨氏在与古力的战斗中阵亡。
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一直坚持到唐宪宗三年(808年)冬。最终,这些自公元755年起就孤军驻守西域的唐军将士,经过五十多年的坚持,从奋战的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战士。在公元808年的最后一场血战中,他们最终被吐蕃的刀剑和箭全歼。战士们孤身奋战五十多年,谱写了大唐最后的悲剧。
【暮雪纷纷落在营门上,红旗随风飘扬,却依然冰封。岑参,唐代唯一的西域诗人】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岑参的诗歌,带着边塞的寒风,也带着热血的沸腾!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着岑参的诗,仿佛看到了暮雪纷飞的边塞,看到了红旗飘扬的雄壮景象。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冰封的土地,却依然挡不住战士们的热血,这才是岑参的诗歌带给我们的力量!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雪纷纷”这四个字,将边塞的寒冷和萧瑟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旗飘扬,象征着希望和胜利,即使冰封,也无法阻挡前进的步伐。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岑参的诗歌,充满了雄浑的气势,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他是唐代唯一的西域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边塞的热爱和对战士们的敬佩。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岑参的诗,他用诗歌描绘了边塞的壮阔和战士们的英勇。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旗随风飘扬”,这画面太震撼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岑参的诗歌,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着岑参的诗歌,我仿佛听到了战士们的号角声,看到了他们英勇的战斗场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是边塞诗,但我从岑参的诗歌里看到了希望和温暖。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岑参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他的诗歌,充满了英雄主义精神,也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冰封”的字眼,让我感受到边塞的寒冷,也感受到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岑参的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岑参的诗,我仿佛看到了他站在雪地里,仰望红旗,写下这首壮丽的诗歌。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歌,充满了豪迈的气概,也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眷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岑参的诗歌,让我对唐代的边塞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他用诗歌记录了历史,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