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意象深受五行观念的影响。在唐人的观念中,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从西方升起,月亮是太阴月亮的本质。唐诗中对月宫的想象几乎完全来源于西王母的神性人格和五行属性。西王母在五方中属西方,在五行中属金。其所衍生的属性有秋五时、白五色、灵五灵、桃五果、五微寒、五悲哀、五兽虎、耳闻。五物之性、五德之清、五声之商等等,这些都是唐代月宫想象的基本构件。从唐诗和唐人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出,组成天上月宫的五行,即嫦娥、蟾蜍、玉兔、桂树、水精、云母的特征,都离不开月宫的五行元素。五行中金与水的特征。
关键词:阴阳五行;西王母;改变;蟾蜍;唐明帝巡月宫
一、唐诗五行思维与西月金属性
在唐代作品中,作为月神的“月神”可以是嫦娥,也可以是蟾蜍,也可以是玉兔。这三人的统一身份,都是西王母麾下,都和西王母的丹药有关。
赵宗甫从早期奚太后的刑罚与不朽二神以及生命不朽轮回的观念入手,重点阐述了奚太后的月神神:“古人认为,太后习近平是“月神”(即月神)。郭璞为《山海经》作诗曰:“昆仑月神……乃西木之家。” 《鸿苞轩辕黄帝纪》 所谓“西母”,就是西王母。又说:“当时有一位神,名叫西王母,太阴之精。” ,天帝之女。 “太阴”也是月亮。事实证明,西王母实际上是在当地的月亮出生和长大的。也确实,在汉代砖画中,西王母常常与玉兔、蟾蜍、月亮联系在一起。生命之树(后来的月桂树)在一起了。而嫦娥从西王母那里拿到了“长生不老药”,飞入了月宫,成为了“月仙”,可以说是西王母的替身。 ”虽然我们在唐代的作品中已经看不到西王母了,它是“月神”或“月神”的直接表现,但是,比如“月生王母降临”汉宫”(徐巍《夜》)、“太后未收妆入镜,倚栏人在水镜楼”(程彦雄《中秋月》)等间接表达在唐诗中随处可见。
唐人所写的诗,显然不是单纯的“美”意象的集合,也不是真实场景意象的组合,而是蕴含着五行内在的和谐统一。甚至可以说,唐人对月宫的想象主要是根据金五行的特性而构建的。换句话说,月宫的特征是基于特定理论构建的某种“必然性”的产物,而不是实际观测的结果。这不仅仅是每个人表达的随意想象。如《柳仓《中秋夜玩月》:“中秋明月平天河,黑鹊南飞多。窗内布满冷色,清光凝于上”。枕边,清光凝结在烟叶上,桂枝斜倚在河边,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夜空里,我能听到亭子里的树倒下的声音,还有野性的声音。大雁过霜。”诗中的意象有中秋、明月、银河、黑鹊、冷色、清光、凝结、桂枝、灵魂、听觉的声音,还有倒下的树木。金胜木),这一切都与西王母及其五行属性密切相关。
作为“西花最妙,东引最尊”,在阴阳五行理论中,西王母具有女性主宰、西方主宰的属性。所谓女性主,主要体现了“初母女神”和“月亮女神”的特征。在阴阳五行学说中,太阳和月亮属于极阳和极阴。所谓“月为阴之祖”(《淮南子》),“日从东出,月从西出”(《礼记》),而阴极和西方都视阴阳为阳。西王母为第一祖母神。因此,唐诗中常常将瑶池与月宫并列提及,以表达两者属于西王母的统一关系。例如:“童婷侍瑶池宴,老兔春高桂公白白”。 (陈涛《飞龙引》)“嫦娥拖着霞佩,领我与她攀登。半空玉镜挂飞梯。瑶池鸾鹤多静。”栖息在烟雾中。” (韩红《经月岩山》)“雪轻快步如飞,月色透旗。穆王应笑,乘风鞭露向瑶池。”色满瑶池。” (叶继良《照夜白》)
所谓西方霸主,主要是以五行金属为代表。
五个方向五要素对照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西王母的属性和金的五行衍生出来的,还有秋天的五季、白的五种颜色、灵魂的五种神、五行的五种属性。桃果、五微寒、五忧愁。五灵虎、五事闻、五德清、五声商、五数九、五会门等。由于西王母是太阴太阴之主,所以“ “无极瑶池大圣,西方大圣,西方金母”,而月亮是太阴之精,隶属于西王母,唐诗中许多与月亮有关的意象都是基于阴阳和五元素的和谐。团结而产生。
(一)金五行。西王母又被称为“金母元君”,金是她的属相。金能生水,“金波”(金水)是一个比较固定的词。所谓“西来水满忧太阴”(杜甫《赋得月照冰池》)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形象。因此,唐诗中的月亮和瑶池往往与“金波”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玉露中秋夜,金波绽放,碧波落下”。 (徐放《滟滪》)“海门双绿环抱,暮烟破,万里金波明月出”。 (刘禹锡《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来字》)“金波倒映水,桂花树长山间”。 (张南石《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
许多学者不理解唐诗中的“金波”、“金轮”、“金坡”中的“金”是五行之金,而认为是金色的水波或月亮。例如,钱治羲对“金坡”的解释是“圆月形似金,故名金坡”。如果不了解秋月的五行,就很难理解“明月生金波”的独特形象。
(2) 秋天五点钟。王母和明月与秋天比与其他季节更相配:“低头瑶池见王母,眉如秋霜沙沙”。 (李白《和崔中丞中秋月》)“秋节不传太后,与春比”。 “华守圣帝。” (李毅《飞龙引》)“中秋神清气爽,阴气充沛。” (刘禹锡《杂曲歌辞·桃花行》)“月圆,中秋最亮。” (徐唐《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普通的三五晚也不算不好看,到了中秋满的时候,比满一晚还好。” (齐白《中秋夜对月》)所谓“人性善秋明月”(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玩月》),现代文人往往认为是实际观察的结果,其实只是秋月受五要素的概念。
(3) 白色五种颜色。明月与白色的结合,可以在唐诗中看到:“妫水明月重聚,白云重叠成天”。 (齐记《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窗外明月满,溪边白云飞”。 (上官婉儿)《送错公栖公南游》)“我的思绪浮在明月上,波涛白浪,声入秋日蓝云枫叶。” (流仓《游长宁公主流杯池》)西王母送来的最常见的礼物,除了蟠桃之外,就是白玉戒指,它是月亮的微缩模型:“好像在看着王母娘娘” ”,她分明献上玉环”(丁泽《江楼月夜闻笛》)“高星照金粟,落月沉玉环”。 (白居易《上元日梦王母献白玉环》)
(4)五神魂。唐诗中的“日魂”、“月魂”这两个词都是比较固定的词:“江光如剑,月魂如决”。 (皮日修《和微之诗二十三首》)“长剑悬月魂,快马受惊。星灵。”(李商隐《寒夜联句》)“海潮夜击罗刹石,明月夜照蓬里湖。”(刘商《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圆光落天,金魂落。”(李白《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0)
(5)桃五果。从树的角度来说,桃树和桂花树都属于木,但是从水果的角度来说,桃是五果之首,五行都属于金。因此,桃子和桃花就成了西王母的最爱。因为与西王母的关系,桃子成为了仙桃,成为所有水果中唯一被西王母认证可以延年益寿的仙果。 “仙女中最出名的,我曾见过王母娘娘种仙桃。” (石建武《古风》)“杭娥先吐桂花,王母仙桃渐成”。 (吕燕《仙女词》)“仙女遗竹,王母留下桃核。” (刘禹锡《七言》)“王母桃种于我家,三千春才开花”。 (李白《游桃源一百韵》)“仙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而不香。”(白居易《庭前晚花开》)
(六)五灵白虎。五灵之中,白虎位列西方。赵宗甫曾提出“月亮神话其实是月虎神话”的命题。虎与西王母也有着密不可分的五行关系。《牡丹芳》 西王母据说有豹尾虎牙,善于咆哮。李商隐《山海经》甚至直接用“金虎”来指代月亮:“白日月寒,月色尚湿”。冰,金虎抱秋,吐向东方。 “更常见以虎象征月亮:“蟾宫虎穴皆休,来倚危栏送愁。”(洛隐《烧香曲》) “白虎正值秋季,金气清亮,高高在上。散云高耸,月清风清,光照如音。”(魏应物《春日湘中题岳麓寺僧舍》)。
(七)听五事。 “但听西王母唱瑶池白云。” (李群玉《寇季膺古刀歌》)“中秋满月可闻洋歌”。 (张虎《穆天子》)“西陵中秋月光正美,北固军半夜飞声。”(方谦《题于越亭》)“我执琴曰再见鹤声,却不知声声不清。”(李深《贻高谠》)
(八)五德清净。 “太后清歌悲,瑶台应再来。” (唐彦谦《赋月》)“风归水落三清月,苦霜传五夜钟”。 (曹堂《穆天子传》)“月之魂,钗冷时,江光清。”清秋月上洞庭湖,明月明湖霜。 ”(韩协《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
(9)五声事务。 “可惜月明风凉,有清商伴我晚年。” (白居易《赠吴颠尊师》)“真人居琅峰,常奏清商音,听者是太后、玲玲、色钦。” (楚广西《洞庭玩月》))“玉笛金琴响商声;桑叶干海水清。蓬莱山下清道,请王母说仙。” (曹堂《快活》)“五声商声以指响,水中龙行如云绝。曾吹黄鹤楼,夺秋江月。” ” (刘禹锡《升天行贻卢六健》)
(10)五之九,五会之门。 “头戴九星冠,引玉童坐北面。” (李七《小游仙诗》)“九天王母皱眉,倚桂枝惆怅无言。” (曹堂《武昌老人说笛歌》)“秋九日白榆风吹,太后回玉楼宴。” (沉斌《王母歌》)“天上万里无云,最团圆的夜是中秋节。” (尹文贵《小游仙诗》)“中秋月圆寻彼此,独处无烟处。禁林。我曾恨天地相隔万里,更是堪比天上九门。” (吴蓉《忆仙谣》)
十二支的酉鸡,也是五行中的金,所以酉鸡经常出现在有关西王母的唐诗中:“鸡有白羽,王母有黑发。” (楚广西《八月十五夜》)“夜开金宫看星星,宫女知月明,武帝已去仙太后,宫树间雉鸡鸣唱”那天。” (王健《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由于月宫的主人习王母既有刑死神格,又有不朽之神,所以唐人想象中的中秋月光也有辟邪、祛魅的作用:“据说中秋之夜的月亮吓跑了仙女,当兔子云首先覆盖时,谁是蛇?(孙伟《题应圣观》)中秋节的大海。鬼忧命运,人爱贤明。”与镜子的相似特征有关:“谁有轩辕铜片,托像看妖怪。”(张小表《温泉宫行》)“瑶池清得金镜都看清楚了。气如晨霜行,形随夜行。月圆了。”(鲁伦《中秋夜思郑延美有作》)
2、唐玄宗月宫梦行场景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唐玄宗游览月宫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唐玄宗死后的《中秋夜杭州玩月》年(762-805)。 《叶法山》条目记载:“法山再次领人溯流而上,到月宫听其天乐,论紫霄音律,记其乐,传之,故为《览杨校书文卷》。”
这里虽然提到了月宫,但并没有具体描述月宫。后来,柳宗元所著的第《清如玉壶冰》篇文章(据程宜中考证,此书应成于815年后)《明皇帝梦广寒宫》中,详细描述了月宫的情景:
穿过一扇大门,飘浮在玉光之中,宫殿来去飘忽,寒气逼人,衣袖被露水打湿。忽见一座大殿,名“广寒清虚宫”。守门的侍卫非常严格,他们的白色刀刃闪闪发光,如雪一般。 ……过了一会儿,我向前走去,感觉到一股冰冷的绿光,刺得我眼花缭乱。天冷极了,进不去。只见下面有十多个苏峨人,个个穿着鲜艳的衣服,骑着白鸾,在广陵的大桂花树下,又舞又笑。听到喧闹的音乐,也很清晰优美。
《广德神异录》 描述了月宫的七个特点: 1、月宫全称“广寒清虚府”; 2、月宫建在云端,宫殿漂浮; 3、月宫周围很冷,露水很重,弄湿了袖子。青色寒光,极其寒冷难以接近,云中有幽香; 4、月宫里有一棵大桂花树,树下是仙人聚集地; 5、8月15日晚,月宫有小型聚会,参加者主要为仙人、道士、苏娥仙子; 6、月宫主音乐曲目为《霓裳羽衣曲》; 7、月宫的主基调是白色,侍卫佩着白色的剑,素娥穿着白色的衣服,骑着白色的鸾。有学者认为这段文字有道教意象,怀疑这就是道教眼中的月宫。不过,柳宗元并不是道士。这些场景与其说是道家意象,不如说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五行意象。
《龙城录》 后来,郑熙曾作诗《龙城录》(851年后作),诗中吟道:“蓬莱池看秋月,万里无云,清光挂。帝半夜,忧不归,月中闻秘乐,玉与陈聪听未完歌,而去。世人迷惑的是非。”郑诗所画的月宫大致与《霓裳羽衣曲》相同。
与郑羲同时代的大中时期陆照着有《龙城录》一书。《津阳门诗》书中也提到了唐玄宗游览月宫的事,但把导游改成了罗公院。无论是叶法善、沉太之,还是罗公远,故事中同一个角色的具体承担者是可以随意改变的,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我们关心的是月宫的场景:“(贡院)拿棍指向天空,一扔,就变成一座大桥,颜色如银,他请玄宗和他一起爬上去。”走了十里左右,光芒耀眼,寒色袭人,宫苑道:“月宫里,有数百位仙女,都在这宽阔的院落里,修炼着彩衣,翩翩起舞。” 《龙城录》所传达的月宫信息与《逸史》没有太大区别。月宫依然是那么寒冷,主色依然是白色,但白衣仙子的数量却从十几个增加到了数百个,歌舞队伍也扩大了。 “素娥少女耐寒,与婵娟战月中霜。” (李商银《罗公远传》)
故事中反复提到的“《逸史》”这个数字,即“霓裳羽衣”,成为了唐朝对月宫、瑶池和西王母想象中的标志性物品:“开元帝万事如意,但可惜时间短,在三乡路上看仙山,归为霓裳《羽衣歌》。从此仙心在瑶池,三清八景相随。”(刘禹锡《龙城录》)“织女分明汉秋,桂花枝叶一起沙沙作响。院中月满人,彩衣高楼歌。 ”(刘禹锡《霜月》)“长长的玉树飘浮在云端,彩衣在月光下悠然起舞、歌唱。”(张继《霓裳羽衣曲》)“我想再见到王巧稚,所以我穿着羽毛衣跳舞;我怀念王母娘娘拖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到来。 “和灿娟一起。” (陆灵文《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白居易长诗《秋夜安国观闻笙》《太后挥袖送别费琼》,其中也明确指出“彩衣羽舞”与太后有关西方和她的下属。元夫人、萼芦花、徐飞琼等女仙的直系关系。裴行故事《华清宫》中,众仙迎接西王母所奏的乐曲是《金茎赋》。
《霓裳羽衣歌》原本是唐明帝巡视月宫后才推出的剧目。但由于月宫与西王母的从属关系,而西王母又与汉武帝关系密切,所以明帝与武帝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过渡。关系:“武帝赠西王母一件新月色的衣服。” (王建《嵩岳嫁女》)“武帝笑捧金杯,问霓裳几言。” (曹唐《霓裳羽衣曲》)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唐朝的想象中,月宫离地面有多高?距离人类世界还有多远?《霓裳羽衣曲》给出了答案:罗公远引导玄宗登桥登月,“行数十里”。这个“几十里”就是桥的长度。如果桥的坡度是30度,月宫的高度只有几十里的一半。取较大值,最多也只有40英里,或者20公里左右。
我们看晚唐著名道士杜光庭在《霓裳词》中的《小游仙诗》:“又因八月之夜,师与玄宗游月宫。……从月宫归来”路过泸州城,静静眺望城墙,月光“如昼”,是指8月15日,这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玄宗从月宫归来时,月色虽明。泸州城内灯火辉煌如昼,“城廓幽静”,与宋以后“世家装饰楼阁,百姓争食馆赏月”(孟的兴奋)不一样了。老兵《罗公远传》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直到唐朝末年,中秋赏月还仅限于贵族阶层和文人雅士,还没有成为一种全民共享的节日习俗。至少可以认为“结衣食酒”的节日气氛还没有蔓延到全国。
敦煌出土的文献《仙传拾遗》是保存有关月宫信息最完整的文献,最能反映当时民间文学中对月宫的想象:
八月十五日夜……景能曰:“看剑南灯,是凡人之地;月宫上界,异于人间。陛下有仙位,所以他可以暂时去那里。”皇帝又问:“是什么颜色的衣服?”景能说:“可以穿白锦棉衣。” ”皇帝说:“为什么要穿白锦棉衣呢?景能道:“因为这里是水晶阁,很冷。”皇帝刚刚盛装打扮。
如果你能施展魔法,很快你就会进入月宫。观楼堂楼阁,异于世间;门窗皆异于世间。皇帝在心中打量着这座宫殿,当他进入双门时,只见城楼内的宫殿楼阁,一直到大殿,都铺满了富水的琉璃玛瑙,他感到没有怜悯(测量)他的视野。以水灵为门窗,以水灵为阳台。我还看到了几个美女,穿着三件特制的(泰铢)衣服。他们的手中,都捧着一盘盘水精。盘子里有器皿,都是由水精七宝组成。皇帝对他见到的每个人都彬彬有礼。景能带领皇帝来到娑罗树前观看这棵树。皇帝看到这棵树,并不怜惜它的树枝。树枝直达三千世界。其叶色如银,花如云。
其月宫场景与《叶法善传》大致一致。最不同的是,《东京梦华录》说的是“大桂花树”,而诗中说的是“撒拉树”。娑罗树与菩提树一样,被佛教徒视为圣树。这大概与敦煌地区人们崇尚佛教,以佛教神树取代道教仙树有关。
诗中多次提到月宫是一座“水晶塔,冷气逼人”。所谓水晶也就是水灵,“水之灵”(《叶净能诗话》),“晶莹剔透的光芒,犹如水之精华”(《龙城录》)。后汉高僧安世高译《龙城录》中将“金、银、宝、蛤、玛瑙、珍珠、琥珀、水精、琉璃”并称为“四宝”。东汉智罗伽和尚翻译的《广雅》中说,无量清净佛所在的国家有七宝,其中水精仅次于银、金,位居第三。佛教弟子相信水灵会放出神奇的光芒,可以救度众生,因此水晶石被尊为菩萨石。《本草纲目》 菩萨石又名“光明石”、“印晶石”,形似水精:“在阳光下照耀,有五种颜色,如佛顶圆光,故它就是以它命名的。”
水的性质主要是寒冷和消极的,因此水精被视为“被数千年冰融化”的奇冷之物。在唐代,水神常与月宫联系在一起:“映物随色,空无表里,持之明月,愁成水”。 (魏应物《阿那邠邸化七子经》)“映水同色,倒映着水。月光还照在荷叶上,有时看起来像露水。” (王健《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三、诗人想象中的月宫元素
(一)嫦娥
说起月宫元素,嫦娥无疑是我们第一个联想。嫦娥奔月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羿向西王母求长生不老药,嫦娥偷走飞月”。 “嫦娥”是嫦娥的真名。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将“姮”改为“长”。在唐代,“姮”这个禁忌并没有被回避,所以“姮娥”、“嫦娥”和“苏娥”都可以互换使用。
唐朝的人并不善良。他们在诗中多次提到嫦娥偷药的事,调侃之情溢于言表:“嫦娥偷药而出人间,藏于蟾蜍宫而不归还。后羿四处寻找却不得而知。”找到了,谁知道上天会容忍奸情。” (元角《咏水精》)“嫦娥若不偷丹药,将永居月中”。 (曹堂《水精》)“昔日偷仙丹,嫦娥飞上天。天色多姿,独住金波。”(李群玉《淮南子·览冥训》) “嫦娥应该后悔偷了仙丹,碧海蓝天会让她夜夜心旷神怡。” (李商银《月》)
李白的诗《小游仙诗》对嫦娥偷药成仙的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昔闻嫦娥,偷药传于云端,不仅她容貌绝美,欲炼金骨,飞去不复,笑颜坐紫宫,将凋零。”李白心想。当嫦娥来到月宫时,她希望自己的美丽永远停留,所以她高兴地坐在明月上,脸上挂着微笑。然而,李白心情低落时,也感叹嫦娥的孤独和难以承受的悲伤:“白兔捣药秋回春,嫦娥独居谁家旁?” (李白《感兴四首》)
嫦娥偷偷吃的是什么丹药?从李白的诗来看,很可能是玉璞:“有客从昆仑来,留给我两块玉璞,这是古代道教的西王母,食后食可作太虚。” (李白《嫦娥》))嫦娥的生活确实比较悲惨。月宫里除了仙药之外,大概就没有其他好吃的了,因为西王母曾经说过:“我们的仙人不饿不渴,如何为人间制造食物呢?假设我们要供养诸神及上界,若无星辰日月,则择吉日,筑坛城,设净席,放香、灯、花、果,以水代之。和药物。” (杜光庭《感遇》)
千百年来,嫦娥除了为西王母看守月宫外,主要是与玉兔轮流捣药:“嫦娥一直在捣药,玉姑娘还不肯罢休。” (李商隐《把酒问月》)“寡妇应寒,捣药青明愁。兔子蹲树下,游蟾池。” (陈涛《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最惨的是嫦娥不仅负责配药,还负责品尝:“苏娥尝药,乌鸦惊绕枝头。”(朱华《天坛王屋山圣迹序》)
歌颂嫦娥孤独一生的诗句是唐代最常见的诗句:“嫦娥影断霜寒,皇子无踪泪散竹间”。 (吴蓉《寄远》)“欲问明月忧愁,苏娥无言而泣。”(未庄《海昌望月》)“天为苏娥寡人悲哀,云彩正在西北地区崛起。” (洛隐《海上生明月》)有的诗人甚至感叹嫦娥与丈夫的分离:“龙上流泉,龙山底下,断肠抽泣难忍,嫦娥一入中”明月之时,巫峡将空旷许久。” (崔芽《春晚书怀》)花蕊夫人也把自己比作嫦娥,感叹自己不受宠:“东宫花烛新,彩楼新,天上仙桥”六宫歌舞,嫦娥奔月。” (华蕊女士《夜景》)
对于嫦娥的容貌,李商隐《中秋不见月》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嫦娥没有任何化妆,只是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嫦娥即使不化妆,也能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可是,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再漂亮,又能给谁看呢?所以嫦娥连眉毛都懒得画。 “嫦娥月下不画眉,只将云雾化为衣裳,不知梦追青鸾,仍披着花枝归来。” (福载《别妻》)李商隐对嫦娥感情最深,也认为月宫极阴。这里寒冷刺骨,我很担心嫦娥:“嫦娥的衣服那么薄,不禁感到寒冷,蟾蜍在秋天的月亮下美丽河。” (李商隐《宫词》)“兔冷蟾蜍冷桂花白,当夜嫦娥心当碎”。 (李商银:010)-30000)
这一年里,嫦娥唯一热闹的事就是组织中秋晚会,接待偶尔来的神客,比如陆彦《秋月》:“我打算去瑶宫拜见金母,回国瀛州看日轮,恰逢嫦娥安排的宴会,充满了瑶江的清新气息。又如裴行的《甘州歌》,故事发生在中秋节诸仙齐齐之后,西王母问穆帝:“穆帝为何不请老轩辕?” ”:“他主张今晚在月宫举行宴会,所以必须邀请他。也就是说,轩辕皇帝认为中秋节在月宫举行宴会更合适。 e还有七夕送福的使命:“宝武摇珠坠,嫦娥照月。魂归天,技艺留人间。”(李商隐《河内诗》)还有一些小乐趣,就是送星辰去追。族里负责狗马的工作: “仙人每受嫦娥之托,每逢重逢,便唱一曲。”(孙书《月夕》)
描写嫦娥欢乐的唐诗很少。未婚的著名歌手薛涛非常理解嫦娥的孤独处境:“紫阳宫红绸赐予,仙雾隔海烟霞。霜兔抹寒冰茧,还有嫦娥微笑着指着星桥。” (学涛《七言》)嫦娥一生最美的图画是毛文熙的《嵩岳嫁女》:“桂花开水晶宫,神仙数次造访。玛瑙杯。玉兔银蟾争来”女孩和女孩互相依偎,听着远处君天演奏的音乐。
(2) 蟾蜍
蟾蜍性属阴,与金、银、白玉一样,五行皆属金。如此五行的组合,又被称为“金蟾”、“银蟾”、“玉蟾”、“素蟾”。月宫和蟾蜍的关系建立得比较早,《七夕偶题》:“太阳中间有乌鸦,月亮中间有蟾蜍”。唐诗中蟾蜍的出现频率远高于白兔。可见,以蟾为月的观念对唐代人们影响很大。在我心里最根深蒂固的。
唐诗提到月宫时,常指蟾蜍,直接认为蟾蜍就是月亮。类似的诗还有很多,有200多首。唐诗中只要提到蟾蜍,无疑就是指月亮,如:“玉蟾离海远,白露润花时”。 (李白《中秋夜戏酬顾道流》)“宝色声夜里余音绕,玉阶对蟾蜍闲坐。”(何宁《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回望云液,蟾蜍在一个完美的圆。” (张羽《月宫春》)“凉天薄雾外,秋有三五玉蟾”。 (房潜《淮南子·精神训》)“刁斗。众人催晓,蟾蜍前倾。” (杜甫《初月》)“蛐蛐渐秋,蟾蜍不再在暗”。 (贾岛《宫词百首》)“银蟾蜍不出金乌,却爬得更高。看海浪。” (徐伟《圆灵水镜》)
至于蟾蜍的具体职责,根本就没有描述。有几位诗人提到月亮中间养蟾蜍:“恐怕月亮开后,月亮仍养蟾蜍”。 (罗隐《中秋月》)或者他们认为蟾蜍有一定的权威,并不意味着完全的闲适:“借金波路,银蟾可入重轮,陪伴伊妻。” (徐伟《八月十五夜月》)只要银蟾愿意,就有权给商阳宫女指点一条成仙之道。路凼金光大道。
(3) 玉兔
月兔、金兔、银兔、玉兔都是阴性兔,五行属金。《夜坐》只提到了月中蟾蜍,没有提到玉兔。因此,有学者认为,玉兔进入月宫系统的时间可能会晚一些。
然而追溯玉兔的起源,我们发现它和蟾蜍一样,最初是西王母的属下。西汉时期,西王母主要负责丹药的制作和分配。 “她身边有专门炼制长生丹药的玉兔、蟾蜍,还有采集原料或传播丹药的青鸟等等。”唐朝以后,西王母晋升为“西华最妙,东引最尊”(杜光庭《寺中偶题》),于是派旧部部队到月宫继续制作长生不老药。先送蟾蜍还是先送玉兔,很难决定。结论。就唐代有关月亮的诗词而言,玉兔出现的频率远远少于蟾蜍。
唐代也有诗直接用玉兔来指代月亮或月宫,如:“曲江东岸金乌飞,西岸清光”。玉兔闪闪发光。” (吕燕《中秋夜不见月》)“月兔入海,日鸦飞出山。” (杜荀鹤:010 -30000)或者认为于明只是月宫成员之一:“月快载玉兔,晚归捉金鸡”。 (贾岛《上阳宫词》)也有一些诗直接把玉兔和蟾蜍一视同仁:“摄多少人心碎,玉兔银蟾远去”。 (白居易《淮南子》)“青丝作舟,白兔捣成虾蟾丸”。 (卢桂萌《墉城集仙录》)
玉兔诗虽然数量不足,但玉兔的功用却比蟾蜍多。首先,玉兔可以吼:“月亮向月亮吸深杯,明月清空。玉兔吼。” (唐彦谦《谷神歌》)其次,玉兔能做药:“月兔白做药,芙蓉成俸禄。” (李白《与友人话别》)其三,玉兔毛还可以用来制作高档毛笔:“仙中最有名,曾见太后栽仙桃,手上刻的金简,非同一般”笔,相传是天边的玉兔毛。” (石建武《病鹘吟》)
(4) 劳雷尔
桂花树、桂花、桂花籽是唐诗中非常突出的意象。月中有桂花。这种观念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唐代出现了许多描写中秋桂的诗句:“天上桂花散在月中,可长如大春树,不及小山。”明媚而美丽,年终花开,却无理由欣赏,却充满了渴望。 (谷丰人《中秋月》)“随月。翻江倒海,古往今来枝条相同。根不生于土,叶未满秋风,却仍空着的地方。)
月宫里种了多少棵桂树?其实数量不多,就一朵:“我远远就知道天上只有一朵桂花,但不知嫦娥是否更想要。幸好,天上有一块空地。”月宫,不如在中央种两颗吧。” (白居易《上云乐》)这棵大桂花树种在哪里?栽于月宫前,桂花枝低垂,拂栏杆:“仙娥玉宫秋夜明,桂枝散跨门槛。” (陈涛《叙别》)嫦娥在月宫里孤独无聊,吃饭无所事事。时常倚栏杆,采摘桂花籽,抛向人间,以此消遣:“月下玉珠光,宫前采摘,无有天,所以应该是嫦娥扔给别人的。” (皮日)休《拟古十二首》)唐代中秋节的“团圆”指的是月亮本身,“合家团圆”的概念尚未形成。相反,中秋节常常与分离、寒冷、荒凉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比如:“共看明月”。我该哭了,心一夜都在同一个地方。”(白居易《白居易》)
望月有感》)因此诗人想象中秋的嫦娥也倚靠月桂而哭泣:“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罗隐《咏中秋月》) 月中桂树从哪里来?很可能从西王母的瑶池移植而来,因为昆仑瑶池的生命树除了桃,就是桂,有诗为证:“九天王母皱蛾眉,惆怅无言倚桂枝。悔不长留穆天子,任将妻妾住瑶池。”(曹唐《小游仙诗》)“仙娥桂树长自春,王母桃花未尝落。”(李康成《玉华仙子歌》) 桂枝是最令凡人向往的。唐人习惯于将登科称作“折桂”:“玉兔镝难穿,桂枝人共折。”(李绅《赋月》)攀上桂树不仅攀上了荣华富贵,也有可能攀上嫦娥:“鹊桥初就咽银河,今夜仙郎自姓和。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和凝《杨柳枝》)当然,能否攀上桂枝,关键还得看嫦娥的态度:“几回目断云霄外,未必姮娥惜一枝。”(熊皎《月中桂》)举子折桂登科,道士折桂成仙:“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李峤《桂》)桂子则主要用来捣药:“不见姮娥影,清秋守月轮。月中闲杵臼,桂子捣成尘。”(李商隐《房君珊瑚散》) (五)水精和云母 月宫是用什么材质建成的?从前述唐玄宗梦游月宫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月宫处处都是水精。有些诗人甚至直接将月宫想象成水精楼、水精宫(水晶宫)或水精球:“王母妆成镜未收,倚栏人在水精楼。”(成彦雄《中秋月》)“半夜四山钟磬尽,水精宫殿月玲珑。”(张祜《东山寺》)“一片黑云何处起,皂罗笼却水精球。”(姚合《对月》)“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韩偓《洞庭玩月》) 不仅如此,连宫女的用具也多是用水精制成的:“月姊殷勤留不住,碧空遗下水精钗。”(司空图《游仙》)“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李绅《悲善才》)“不假丹梯蹑霄汉,水晶盘冷桂花秋。”(曲龙山仙《玩月诗》)唐诗提到最多的是与月宫相关的水精帘:“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银河。”(顾况《宫词》)“绿鬟侍女手纤纤,新捧嫦娥出素蟾。卫玠官高难久立,莫辞双卷水精帘。”(黄滔《卷帘》)诗人甚至将女子闺阁拜月的卷帘也比作水精帘:“晚妆留拜月,卷上水精帘。”(司空图《偶书》)“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相和歌辞·玉阶怨》)“风动闲天清桂阴,水精帘箔冷沉沉。”(曹唐《小游仙诗》) 月宫建材除了水精之外,还有白色的云母:“红锦晚开云母殿,白珠秋写水精盘。”(章孝标《览杨校书文卷》)云母建材的家具也不少,主要是装饰类家具,最常出现的是云母帐:“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宋之问《明河篇》)“水晶帘外金波下,云母窗前银汉回。”(沈佺期《古歌》)其次是云母屏:“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李商隐《嫦娥》)“云母滤宫月,夜夜白于水。”(李商隐《宫中曲》) (六)吴刚 吴刚传说起于唐代,但在唐诗中,吴刚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因为月宫是一个极阴的处所,理论上是不会有雄性生物长驻的。赵宗福认为:“吴刚伐桂的月亮传说要晚得多。但仔细追溯,汉代却也已露端倪。……《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云:‘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虞喜是晋代人,因此可知晋时月中又有了仙人,且与桂树发生关系,但仙人没有姓名,更无伐桂细节。” 吴刚伐桂的说法始见于《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吴刚为什么叫吴刚,而不是别的什么名字?无论是笔画数理三才五行,还是部首偏旁定五行,都可以得出“吴”字属木、“刚”字属金的结论,可见“吴刚”是一个精心选择的以金克木的姓名,暗合了月亮的阴金属性。 文中所说的“异书”,不知是何书,大概是当时的一种奇谈怪论,还没有成为人们的共同知识。西河大概是陕西西河,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就曾镇守在这里。至于吴刚是不是吴起留下的后代,很难考证了。吴刚的传说很可能只是个地方传说,本来没有进入公众的视野,正是由于《酉阳杂俎》记录了这个小故事,吴刚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才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印记中。 (七)月宫全貌 月宫可能是西王母的行宫之一:“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韦庄《贵公子》)月宫虽由嫦娥住持,但基本上是以昆仑瑶池“层城十二阙”的结构来建造的:“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李商隐《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五行思维下唐诗中的月宫意象】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标题好吸引人!五行思维和月宫意象,这组合太奇妙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五行思维去解析唐诗里的月宫意象,感觉会很精彩!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五行思维下唐诗中的月宫意象,这概念很新颖,想看看作者会提出什么独到的见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五行思维和月宫意象,这两个关键词让我很有兴趣,想了解更多。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唐诗中的月宫意象,一直都是我关注的主题,期待作者的解析。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五行思维,这可是个新鲜的角度,用它来解读月宫意象,一定很有意思。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标题太吸引人了,迫不及待想看文章内容,希望不会让我失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五行思维和月宫意象,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真是太好奇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五行思维可以解释月宫意象?这想法很独特,希望能从文章中得到启发。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唐诗中的月宫意象,一直都是诗歌中重要的意象,期待作者的解读。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标题太吸引我了,五行思维和月宫意象,真是绝妙的组合。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这个标题,就觉得这篇文章一定很有深度,迫不及待想看内容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用五行思维解读月宫意象,这篇文章的视角太独特了,期待作者的精彩论述。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标题太有吸引力了!五行思维和月宫意象,这两种元素结合起来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文章内容,希望能从五行思维的角度,对唐诗中的月宫意象有新的认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唐诗中的月宫意象,一直都是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希望能从文章中获得新的解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五行思维,这真是一个新颖的角度,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它去分析月宫意象。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标题非常吸引人,五行思维和月宫意象的结合,让我充满了好奇。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作者能用五行思维,对唐诗中的月宫意象进行深入的解读,相信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五行思维和月宫意象,这两个关键词都很吸引人,这篇文章一定很有内容。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