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他经常回答朋友关于诗歌节奏的问题,他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格律主义者。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我个人的格律意志不是很强。我对诗歌有一个一贯的态度,那就是:
写诗不应该被认真对待。
诗歌这样的东西无论多么高端、多么美化,都只是一点点精神食粮,可以在世俗生活中陶冶一些人的气质,但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即使在诗歌盛行的唐宋时期,严肃的学者也将其视为治国求知的技能。俗话说:“诗乃技艺之终”。
把一些抒发情感的有韵律的诗句(还是古文)提升到珍品的程度,让普通人仰望,最终只会越来越枯萎。
一种文化要想真正繁荣,就只能脚踏实地。如果不是小学生兴趣班教书法,单靠书法协会的老人来珍藏,它早就被扫进博物馆了。诗歌也是如此。如果你想依靠诗歌协会和老干部来发展壮大,实际上是在自寻死路。只有最近的诗歌综艺才算真正亲民。
只有流行的才是可行的。
诗歌是高雅文学。自宋代以来,它对自己的地位感到自觉,日渐荒凉。如今的各种综艺活动虽然只是诗歌朗诵聚会,但对于调动大众文化的积极性来说,终究是一件好事。
诗歌文化只有深入民间,才有可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下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大家了解诗歌原理,不仅能够阅读、欣赏古诗词,还要学会创作古诗词,让新的活力、题材能够注入到古老的文学流派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新的活力。
新旧韵律的选择和运用是重中之重。
为什么不能混用新旧韵
不学平水云?从初唐到民国的旧体诗词,都用平水韵押韵,而平水韵的字音与今天遵循新韵的官话读音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元朝南下导致南方语言入侵北方语言,造成语音变化。在世俗生活中,人们的语言已经臣服于北方文化,但在比较高端的古典诗词中,由于元朝统治者不重视,所以用的是平水韵,即唐吟宋调。作为这种先进风格的写作基础,它得以幸存。向下。
这就是不屈的文化,却直接导致了今天古诗词的读难。
虽然融合时语言大体兼容,古读音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对应着今天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但原来的入声北方语言中完全没有汉字,导致大量入声字的读音被归类为其他声调,这就是“入派三声”。
如果把“上”、“来”音的字归入“入”字也没有问题,因为它们属于平、则的斜声。然而,带有“平”声的字在使用“平”和“则”节奏时会导致混乱。古代的“一”、“白”字是汝声、仄声字,而今天的“一”、“白”字是“阴平”、“阳平”,属于平声字——个。所以我们说最大的新旧韵的区别和难点在于“汝”发三声。
比如“太阳在山那边”,我们说的时候就说“廄廄平廄”。是一个标准的韵律句,带有“廄廄廄平廄”。朋友们常常会疑惑,这不是“平廄平平廄”吗?这不仅仅是关键岗位上的平庸乱七八糟,无伤大雅。比如“清明节下大雨”,平泽的意思是“萍萍萍萍萍萍萍”,其实是“萍萍萍萍萍萍萍”,是押韵的意思,意思是“萍萍萍萍”。萍萍萍”。但如果按照今天新的韵律划分,就变成了“乒乒乒乒乒之乒乒”。如果有四个连续的押韵且没有替换,则不再是押韵。
新旧韵的差异,在分析斜与斜的关系时就已经造成混乱,更不用说新旧韵的混用了。
要如何避免新旧韵混用呢?
学平水韵,就是学古韵。
因为心韵对于我们这些会说普通话的人来说并不难。说到欣赏古诗词,只有读懂了《评水韵》,才能真正读懂一些作品。你可以从作品中汲取自己的感悟和经验,而不是坐在台下解读专家所说的话。
只有学会欣赏古诗,才能真正进入诗歌创作思想,写出古体诗。
这一切的基础是注重评水韵的学辨。
事实上,有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可以避免将它们混合。即只用新韵来作诗,而旧韵(平水韵)只用来欣赏古诗。新旧韵混合的现象基本上就是用旧韵写诗,并掺入新韵。永远不会出现用新韵混旧韵成诗的现象。
如果你想追求平水韵写诗,那么你必须认真研究平水韵。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试错,才能逐步杜绝混合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软件进行检测和验证是一种比较简单、快捷的方法。你用得越多,就会记住越多常用的韵律。下次用的时候就不会出错了,自然就不会新旧押韵混用了。说白了,还是对音调的熟悉和记忆的问题。
想要不借助工具,达到输出旧韵旧体诗歌的目的,除了死记硬背,没有捷径。
“思华年”的问题
李商隐的这首诗,因“三平尾”明显的心律失常,在诗坛引起了很大争议。其实这也是一个新旧韵的问题。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新旧韵部读音不同,而是“思”字在古代有两种读音。一是“s”,是平水韵的“四枝”部分,是平声;另一个是“s”,平声。平水韵的“四位”部分是斜声。当发出这个声音时,它的意思是“悲伤的思考”。它不仅是“思考”,还带来一种悲伤的感觉。
《一弦一柱四化年》的平气其实是“廄平廄仄廄平平”,不管第一个字其实都是“平平廄仄廄平平”,是一个合格的平气平韵律句。
李商隐作为晚唐最重要的诗人,在格律诗已经完全成熟的时代,不可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所以这首诗的意思是:每一弦每一柱都让我感伤地回忆起我的青春。这里的“思”,为全诗的情感定下了悲伤的基调,而不仅仅代表回忆。
三平尾被认为是格律诗歌的禁忌。前两天有人在我讨论三平围和三平围的文章评论里引用了王丽的书。他还以《四花年》为例,说三平围可以,还有王维的《春山天》。事实上,王力的书在底部明确指出,王维的《鸟鸣涧》是一首古诗,不属于格律,而《四化年》是《廄平平》,是韵律的。可惜他只看了正文,就坚持认为美平尾没有问题。因为下面的注释不是正文,所以正文说没问题然后说坏话。
这种偏执的阅读方法只会让你看起来像个傻瓜。
根本没必要讨论,直接屏蔽就好了。
顺便说一下评论回复的问题。如果你关注我并且我看到评论,我一定会回复。如果还有人没关注过,但真正讨论过这个问题,并且纠正过我的,我也会回复,谢谢。至于不重视的谩骂,不会有任何回复。
就好像我站在这里讲故事,你路过听着,你心情不好,吐口水在地上,我为什么还要和你争论?就当你没看见吧。
眼不见心不烦。
【《一弦一柱想华夏岁月》有押韵吗?写诗时如何避免新旧押韵混用?】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我一直觉得“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诗真是太美了,仿佛把生命的沉重与感伤都表达出来了。只是对于“诗歌中的韵律和新旧韵的交融问题”,我觉得可以放宽一些限制,毕竟创作最终还是要追求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唐宋古诗词的美在于严格遵守其韵律规律。现代诗歌也可以借鉴一下,但完全抛弃传统韵律,可能会失去诗歌的一种神韵和层次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诗读来很悲凉,仿佛把整个人生都写在了那短短几十字里. 新旧韵混用确实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我更喜欢一首纯粹的字句能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弦一柱思华年”读起来真的很有味道!我觉得诗歌应该既有传统的美规约束,又有新意的突破。 完全摒弃旧韵,可能会让人觉得缺乏深度和底蕴。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现代诗歌想要打破一些传统的束缚也在情理之中啊! 新旧韵混用也能带来新的感官体验,就像音乐一样。 觉得写诗难就找个灵感来源吧! 看点文艺作品,多听点音乐!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完全同意文中观点,一首诗要符合其时代背景和审美需求,新旧韵的混合确实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建议大家多阅读经典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诗写的很好,充满了忧伤的美感。但我个人对于诗歌风格更偏向现代一些,新旧韵混用对我来说倒没什么阻碍。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写诗本身就挺考验人天赋和功力的,还要考虑韵律规矩?难度真的挺挑战人的!我觉得“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诗表达得真好,让人感慨万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觉得“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句诗真是太有力量了! 一旦读进去就无法自拔! 其实写诗本来就是一种抒情的方式,韵律只是辅助的工具,不必太过苛求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说的就是我的心声啊!我总觉得现代写诗和古代诗歌风格差异太大。新旧韵混用确实会让人看起来很不顺畅, 影响阅读体验。大家还是应该重视传统诗歌韵律規度的学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写诗要用心, 要能让人感动!“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诗写的真好,读着就仿佛回到了古代诗人的世界里。 新旧韵混用?我觉得这得看具体的语境和意境来决定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把“一弦一柱思华年”说的真漂亮 , 这句话就像是一首诗一样,充满了哲理和深度。 关于新旧韵的混合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或许我们应该尝试更多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虽然不太懂这个,“一弦一柱思华年”, 但是看着这个标题就觉得很有意思啊! 或许诗歌创作的魅力就是在于它的复杂和多义性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写诗的时候,总是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押韵。 新旧韵混用确实是个难题, 很多时候会让人感觉不自然。 作者说得对,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多多学习传统诗歌的韵律规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古诗词的人, “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诗读来真感人, 我觉得现代诗歌确实应该借鉴一下古人的写作风格。 坚持韵律规则能使诗歌更有内涵和美感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真的让我想到很多问题! "一弦一柱思华年" 感觉是写得很含蓄的,让人很容易联想。我更喜欢那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它能让我们去挖掘诗意的含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一弦一柱思华年”没什么了解啊, 但是我相信文章作者的话, 一定是有道理的! 我觉得古代诗歌对现代人来说确实很有借鉴意义。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