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提到的“三秋桂花”是桂花还是果子?

更新:10-26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想必大家都见过、闻过桂花,但是有多少人见过桂花呢?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见过鬼子啊!桂花树结果子有异常吗?同样是被子植物,自然要结果子!

桂子

那么,桂花树的种子究竟有多好看、多香,才值得刘墉在歌词中称赞呢?另外,桂花在农历八月开花,故有“八月桂花香”之称。其果期主要在冬末和春季。三秋无桂花果。

显然,柳永这里的“三秋桂子”指的是桂花。

然而,刘墉并不是唯一一个写秋天“鬼子”的人。例如,白居易的名诗《忆江南》:“忆江南,最怀念的是杭州。山寺月色寻桂子,县亭看枕潮”。白居易写的《桂子》什么时候更重要?

不,桂子在诗中到底指的是什么,要视情况而定。

(一)桂子月中来

因为白素贞和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所有中国人都知道西湖边有灵隐寺。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也都知道灵隐寺有一棵很特别的桂花树。

宋志文—— 我在上一篇头条文章《上官婉儿的人生三大悲剧:家门不幸,困在宫廷,信错了李隆基》中提到,他曾经写过一首歌曲《灵隐寺》,其中包含以下句子:

楼临大海阳光,门对浙江潮水。桂花月落月中,香云飘外。

灵隐寺

以白居易、宋之问的诗为证,可见《月落桂子》在唐代已颇为流行。 《摭言》是晚唐五朝作品。其曰:“垂拱四年(唐睿宗李旦年)三月,桂子降于泰州临县边境,停留十余日。司马盖神与绥靖使狄人杰:“我们听说它被载入史册了。虽然这个记载没有提到桂花从月亮上掉下来,而且连续十天掉下来,有点荒唐,但很容易让人想起桂花。”月亮里的树。

至于唐代以前是否有落桂的传说,就不能确定了。从现存的诗文来看,唐代以前并无相关内容。

(二)桂子属西湖

当“鬼子从天而降”的故事出现时,它坠落的地方就是台州。但到了唐中期,月罗鬼子的传说集中在西湖周围,灵隐寺和天竺寺是主要代表。此后,杭州“垄断”了月罗鬼子的所有权。 《南部新书》是北宋钱易所著的笔记本小说。书中云:“杭州灵隐寺桂冠甚多,寺僧云:‘正是月中播种。’”至今,中秋之夜,桂花籽常落,僧人亦尝之,可见北宋时有“桂花籽落于中”的传说。月中央,长成西湖灵隐寺的桂花树,这极有可能是僧人自神。

在唐代诗歌中,“桂花”和“桂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能混用。谈及桂花时,他们说:“山晚桂花老,江水寒苹果叶枯”(千奇《送万兵曹赴广陵》)、“石泉风雨潺潺,桂花松子常满地”(高诗《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一行人游竹山”“山寒桂花白。 ” (颜真卿《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说起桂花,就一定要说“月落桂花”。

古诗词中提到的“三秋桂花”是桂花还是果子?

干桂花

李白《送崔十二游天竺寺》《犹闻天柱寺,梦揽东越。年年海树霜,秋月桂花落》中说。他引用了月亮落在决明子上的典故。白居易《寄韬光禅师》说:“想起师父修道之地,桂子香从天而降。”道光禅师曾在杭州的一座寺庙里住过,这让白居易想起了《天香桂子》。皮日修《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这首诗是为月夜桂花而写的,他写道:“玉石从月下落下”。月亮,我在宫殿前捡到的。没有天堂这样的东西。应该是嫦娥扔给别人的。”

也就是说,在唐朝,桂花就是桂花,桂花就是桂花。桂花是开在人间的香花,桂花是落在月中央的香果。桂子与西湖息息相关,成为西湖周边寺庙的“特产”。所以,用“天香桂子”来形容高僧也是很正常的。 “山寺月色寻桂”一方面表达了杭州对上天的眷顾,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诗人的浪漫想象。

西湖

(三)桂子的形态

月中落下的桂花,显然不是凡人桂花。它的形状与我们日常看到的桂花有很大不同。明代文献《西湖志余》中记载了两个故事,其中之一发生在宋仁宗时期:

宋仁宗八月十五夜,月色浓烈。灵隐寺周围,一道灵体从天而降。其多如雨,大如豆,圆如珠。其色呈白色或黄色,味辛辣。有识之士说:“这月亮里也有桂花籽。”

第二次发生在宋真宗时期:

张俊芳受钱唐之命,夜宿岳轮山寺。和尚报告说:“鬼子从塔上下来了。”猛然抬头,如烟,旋入耳中,散如牵牛花,黄白相间,嚼之无味。

喇叭花

同样是明代的《涌幢小品》,记载了另一个宋代的故事:

绍定年间(南宋理宗年间),在舒曰祥藏书楼中。中秋节,月色皎洁,我听见冰雹落在瓦片上的声音。他的祖先卓斋开门一看,说道:“这个月的桂花,也是天台山里有的。”胡同拾二升,与鱼杖子一样大。无皮,色如白玉,纹如雀蛋,内有仁,嚼之有芝麻味。那些没能全部收集完的人就散落在砖块之中。每隔十天就会出现一棵树,枝叶又软又长,冬天过后依然美丽。

明代文人以月桂花忆宋代辉煌,但其中虚假内容较多,月桂花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编造的月落桂花的故事,常常发生在中秋节。落下来的时候,“如雨”或“如雹”,而且坠落的量还不小。这些桂花籽的外观,《西湖志余》说:“其圆如珠,色白或黄。” 《涌幢小品》说:“大如玉杖子,无皮,色如白玉,纹如麻雀蛋,内有仁,嚼之有芝麻香”,终究是谎言。

(四)从诗化到神异化

唐宋时期的诗词中经常提到桂子。根据前面的描述,唐诗中提到“月落桂子”时,其实并没有多少灵异成分。诗人常用“月落桂子”来歌颂杭州或思念朋友。他们称之为“月落桂子”,作为杭州、西湖和各寺庙特有的特殊意象,阅读这些唐诗时,所产生的感觉是宁静而清澈的。因此,可以说,唐代提及“鬼子”是有诗意的。

宋代有关桂子的文字很多,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悠然寻桂子,听灵歌”(朱敦儒《苏武慢》)、“桂子芬芳凝吉祥露”等。中兴气氛清”(朱敦儒《临江仙》),“江南秋霜桂花香浓”(卢盛记《点绛唇》),“桂花香浓”秋月浓烈,桃花波涛春风暖”(黄记《木兰花慢》)等。这话中的桂子与柳永《望海潮》相同,指的是桂花。也就是说,在宋代,桂花和桂花是没有区别的。当然,宋代也有“月落鬼子”的典故,如“记蟾宫鬼子,传于天下”(程觉《醉蓬莱·记蟾宫桂子》),但数量较少,影响力也较大。不太好。可以认为,宋代提到的“鬼子”与日常生活有关。

用户评论

走过海棠暮

我小时候就对这句诗词好奇过!结果一直没搞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看了你的博文,终于茅塞顿开!原来是桂子呀,难怪会被人形容为 “秋月凝香”。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光浅夏ζ

其实啊,我觉得也不必纠结到底是花还是果实。古代诗词里很多意象都是多层次的,既可以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也可以从更深的文化内涵中去体会。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憾最汹涌

三秋桂子嘛,小时候总听说是桂子花的意思。 没想到原来是成熟的桂花果实啊!真是让我涨姿势了!以后看来诗词得更仔细再理解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未来未必来

博主分析的很透彻啊,我以前一直以为古人写 “三秋桂子” 是指桂花的味道飘散很长时间啊,现在才知道是真正的桂子成熟了的意思。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里缺他

我还有一种观点,我觉得“桂子”可能包含了两种意思:花和果实都能被赋予 “三秋香”的美好寓意。毕竟,古人追求的诗意往往是比较深远的,需要我们多方面去理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忆未来

很有意思啊!我以前就觉得这句诗词里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看来确实是桂子本身带来的味道和感觉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怕挣扎

我觉得博主把古代人对“三秋桂子”的理解局限性太大了。古人表达是多元化的, “三秋桂子”可能指代不同的东西,甚至可以是一种象征意义。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少情在

我更倾向于认为“三秋桂子”指的是桂花本身啊,想想古代诗词里很多描写都是感性的,直接用桂花的香味来形容那种秋日的氛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雨优美回忆

博主你这样把“三秋桂子”理解得确实很有道理!虽然我没有读过很多诗词,但是小时候听奶奶讲的故事,那些关于中秋节食月饼喝桂花酒的场景记忆犹新,总觉得桂子是秋天带来的喜悦。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丢了爱情i

我觉得 “三秋桂子” 的含义还是需要结合具体诗句来理解。 古人写东西讲究个“意象”,不一定非要死硬解释成一种特定的实体。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风中摇曳着长发

我不同意博主的观点,我认为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美感和想象力,没必要过度分析,就这样享受美好的诗歌是最好的状态。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颜洛殇

如果一定要说“三秋桂子”指什么的话,我认为更应该理解为一种象征意义。就像我们常说“寄托希望”、“青春永存”这种词一样, “三秋桂子” 可能代表着一种美好而持久的憧憬和记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我个人觉得这个解释很有道理!我一直以为是桂花瓣的意思呢!你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到古人用语言的深意之处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箜篌引

我觉得“三秋桂子”无论指的花还是果实,都能把秋天的萧瑟和宁静很好地表达出来。就像我们说 “夕阳西下”、“落叶飘零”,这些词语都包含着一种淡淡的悲伤和感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如薄纱

同意博主观点!古代诗词里很多意象都是多层次的,需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诗词中提到的“三秋桂花”是桂花还是果子?】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不识春风,何必入洛帘?这就是古诗词中这些词的意思。 下一篇:刘勇的《望海潮》 有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江南就已经如此繁荣昌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