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译文】孟无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父母只关心孝子的病。” ——杨伯君·《论语译注》
我给的翻译是:孟无伯问孔子如何孝顺。孔子说:“(子女做事要谨慎,不要鲁莽行事)。能让父母为你的病担心,而不去担心其他方面,这就是孝。”
孟武伯
鲁国孟孙氏第十代族长,名智,世称仲孙智,谥号吴。公元前478年,孟无波、高柴协助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结盟。公元前470年,鲁哀公从越国归来,在吴吴受到季康子、孟武伯的迎接。酒后不乐,君臣皆恶。公元前468年,鲁哀公多次问孟武叔:“请问虞姬死了吗?”他回答说:“我无从得知。”此后,鲁哀公经诸国逃往越国。三焕拥立儿子为鲁国公。
值得一提的是,孟无波的父亲孟邑子也曾向孔子请教如何孝顺。孔子的回答是:“不犯”,不犯。告别夷子后,孔子在学生樊迟的追问下,进一步解释了“无为”二字:“生,事以礼,死,葬以礼,祭祀,以礼”。礼”:父母在世时,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必须按礼仪安葬、祭祀。
这是因为孟家是鲁国的望族,也是三寰之一,物质支持自然不成问题。因此,能否以礼相待父母,就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孝顺父母的重要标准。当然,这个礼仪并不是简单的礼仪或礼仪,而是“礼仪之终”(《八佾》),这就是礼仪背后的东西,即礼仪的本质和精神:尊重。
为谁而忧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父母只担心自己的病”;虽然只有短短七个字,但解释却五花八门:为谁担心,为什么担心。
担心谁比较简单,只有两种说法。您担心的原因有很多。一种解释如东汉儒家高邮所说:“父母惟忧其病,故曰忧子”,即子女忧父母;父母忧其病,故曰忧子。另一种解释是东汉另一位儒家马融的说法。俗话说:“孝子不该做错事,生病却让父母担心”。也就是说,父母很担心自己的孩子。
为何而忧
持“子孙忧父母”观点的学者,可能会给出孔子针对孟无伯缺点的解释。正如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所写:“吴叔善忧父母,故言,唯忧其病”:孟无伯时时忧父母,所以孔子告诉孟无伯:作为一个孩子,你应该担心父母的病,不要太担心其他的事情。不要太担心,也不要干涉父母的事情。这就是孝心。
或者正如李凌老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所说:“没有长期卧床的孝子,能否侍奉长期卧病在床的父母,是对一个孝子最大的考验。”
持“父母担心孩子”观点的学者给出了解释,或者如南怀瑾老师在《论语别裁》中所说:“我们不得不这样说,只有为人父母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我要上班,家里钱不够,孩子又病了,我坐在办公室里,心焦急,满头大汗,却又不敢离开,但我还是有这样的心态。我心里对疾病的担忧。”孔子对孟无伯说,子女有病时,同样关心父母,这就是孝。”
或者正如钱穆老师在《论语新解》中分析的那样,“孩子们往往表现得很谨慎,以致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病,而说他们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即马荣植所说的白话版本):孩子应该做事要谨慎。不要鲁莽行事,让父母除了你的病不再担心你,这就是孝顺。
另外,有学者认为,“为”不应该是“仅”,而是“即使”:“即使孩子生病了,也不忘记孝顺,当然没病的时候,也会孝顺父母。”担心他们的父母。”孝顺的感觉也是孝顺,但在生病等极端情况下,还是会很自然地担心父母,担心自己不能尽孝。这种孝心是经过考验的。”
有学者甚至认为“疾病”有特殊的方向。 “其他疾病与此关系不大。幽幽(指嫖娼)、自慰、房事其实是最重要的,所以孔子就这样告诉了他。但那些注意的人,即使他愿意解释其威力之大,连孔子的话也没有实际作用,这是可惜的。” (《居士书后记》)孔子委婉地告诫孟武叔不要贪淫,要保全自己,戒淫。
孔子的本意
解释多种多样。如果不考虑是否符合孔子的初衷,那么这些解释其实都是有道理的,或者至少是有正能量的。尤其是“其他疾病都与此无关,包括游方(指卖淫)、手淫、房事……”,据说是“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法师。 ”,言语中确实是严肃而富有同情心。然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哪种解释更符合孔子的本意。这不妨从释经开始。
孔子说:“言而有之”(《卫灵公》)。言语只需要足以表达意思即可。这意味着孔子本人在修辞方面遵循的是通俗风格。他的言辞既不华丽,也不华丽,也不故作高深、晦涩。因此,仅仅因为孔子被尊为“圣人”,就没有必要在训诂中为他创造特殊的含义和语境。
小灶虽好,但孔子实在用不着
同样,本章的“卫”字被杨超明老师翻译为“最”,家长最担心自己的病情;然而,在《辞典》和《百科全书》中,也没有包含带有“最”含义的“未”。虽然“仅”和“最”都可以用作程度副词,但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例如“小明只喜欢吃牛肉”和“小明最喜欢牛肉”:前者的意思是除了牛肉之外,小明不喜欢甚至不吃猪肉、鸡肉、鸭肉等其他肉制品,鱼等;后者的意思是,除了牛肉之外,小明还喜欢吃其他肉制品,但他喜欢的程度不如牛肉。
小明:你为什么跟我闹?
顺便说一下,“惟”作连词时,可以表达让步关系,确实有“即使”的意思,比如“洪、汤深悲痛欲绝,皇帝却没有说”什么”(《史记·汲黯传》):公孙弘、张汤对吉安恨之入骨,连皇帝也不喜欢他。因此,在不探究是否是孔子的本意的情况下,“子有病,不忘孝”的解释确实是一种说法。
现在我们来看看“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病”这句话的语法。主谓宾结构是汉语中最常见的句型之一。这句话是:“父母”为主语,“担心”为谓语,“他的病”为宾语。只不过在结构粒子“之”的作用下,顺序发生了调整,使得物体放在了前面。
文言文中,“宾语+之+谓语”的句子结构还是比较常见的,如:《左传·隐公元年》 :‘姜氏何言之友’,“何言之友”的意思是“何言之友”;又如《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大王因畏其罪而敢知鲁国之难”,“畏其罪”的意思是“畏其罪”;《左传隐公十一年》“徐国之行”的意思是“为了徐国之行”。
所以,这句话的正常顺序是“父母只担心自己的病”。当然,有学者可能会问,这句话的句型是否是省略主语的双宾结构,即“父母”和“他的病”都是“担心”的宾语,但主语“孩子”被省略。确实有可能担心某人或某事;但在这种情况下,这句话应该是“只有父母担心他们的病”。在物体已经倒置到“WEI”之前的前提下,不可能再将物体的一部分倒置到“WEI”之前,即“WEI”也是结构粒子。而且,即使“为”作为结构助词,通常也位于句首,没有实际意义。
至此,我们就可以找出“为谁忧”了。孔子的本义是“父母忧子”,而不是“子忧父母”。因此,“对一个孝子最大的考验,就是能否侍奉久病不愈的父母”。这是有道理的; “在生病等极端情况下,人们还是会很自然地对父母感到担心,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孝顺,这种孝顺是经过考验的。更难得;但违背了孔子的初衷,所以不从。
那么孔子“何以忧”的初衷是什么呢?我们继续分析:“为”在句中是副词,用作状语修饰谓语“担心”,译为“仅、只是”;所以,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确实可以翻译为:父母只担心孩子的病。然而问题却接连而来:孟无伯明明问孩子应该如何“孝”,孔子的回答却是父母应该如何“爱”。实在是有点答不上来。
而且,孔子所说的父母之爱,仍然是不完整的爱、不自然的爱:现实中,除了少数冷漠的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外,大多数父母都属于“先养孩子,先长大”的范畴99 ”的一种,而这种几乎是包罗万象的。父母很难只担心孩子的病情,而不担心教育、社交、品行等其他方面。或许,杨超明老师也将“卫”翻译为“卫”。 “最”是因为他看到“父母只关心孩子的疾病”,这是不自然的,因此,即使像南怀瑾老师所说的那样,孩子在孩子出生时也能互相体谅,给予父母同样程度的关心。孩子生病了,这个解释并不恰当。
因此,结合子女是孝的主体。只有马蓉老师和钱穆老师(杨伯君老师也采用马蓉老师的理论)。他们的解释是正确的,既合理又合理:孩子们总是行事小心。让父母只是担心他的病,说他没什么好担心的。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作为孩子,除了疾病不太可控之外,其他诸如学习、就业、交友、买房、结婚、甚至抚养下一代等事情都不应该让父母操心或操心。他们。那这真是孝顺啊。如果你有空闲时间,可以考虑为父母做点事情。
而且,这种解释也算是因材施教,因为孟孙的谥号是“吴”。或许他从小就很调皮、调皮,喜欢做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所以,孔子以此为戒,开门见山。至于印光大师所说的“病”,具体是指“你(指卖淫)、手淫、房事”;由于没有史料证明孟武波擅长此道,所以此说法仅供参考。
【解释比比皆是!父母只是担心他们的病情。他们担心谁?为什么?】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说的真切啊,我们现在社会压力太大,家长确实很多时候担心自己的孩子,但其实很多的时候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加一层自己的焦虑。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家长还是应该多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和心声,不要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安排孩子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父母的过度干涉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迷茫。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是个过来人,小时候确实经常觉得家长的担心像五花八门一样乱七八糟,现在回想起来也理解他们的害怕,只是希望他们能相信我,让我自己去探索人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父母的爱就是一种无名的情绪吧,虽然有时候表达方式让人迷惑,但我们应该明白这是来自爱的一种复杂的表现。毕竟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家长担忧的多不是孩子的未来本身,而是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害怕孩子落后于时代,害怕自己给不了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只是让他们放大自己的隐患,导致这些担忧更强烈。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小就体会到父母的爱,他们担心的是我会受到伤害、会被别人欺骗、不会照顾好自己。这些看似无逻辑的担忧,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们的强大爱意和责任感。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家长确实是过度焦虑,总是把孩子看得像宝贝一样不可或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希望家长们能够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成长。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说的很对,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只停留在父母的担忧上面。我们要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梦想和追求。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父母的担忧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虽然有时候他们的方式显得过于管束或过于焦虑,但我们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背后的动机和意图。毕竟,他们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觉得家长总是这样担心我,真是受不了了,现在想想其实他们也是爱我的表现,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有些奇怪!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父母的担忧,往往源于对未来的未知充满了不安和恐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摆脱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苦楚。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家长所担心的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发生。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略)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理解父母的感受,但我们也需要明白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父母的过度干涉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和反抗。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是,我们要学会沟通,坦诚地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能够减少他们的焦虑,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爱和关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相处模式,有些家长会更加强势,有些则会更温和。但总而言之,我们都应该尊重彼此的感受,创造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父母的担忧并非全然无意义,毕竟他们拥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能够帮助我们避坑。 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分辨,对于哪些建议是值得採纳的,哪些则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尝试。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家的家长是如何表达对你们的担忧的呢? share share!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