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地之日正午”中的“锄”字是什么意思?孟曼教授因此差点翻车

更新:10-3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农民为什么要“锄地”? “锄地”是指收割庄稼还是拔除杂草?这在教科书或许多词典中都没有明确解释。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二场中,也有一节提到了这首诗。节目特邀嘉宾孟曼教授也解释了“锄地”,没想到却引起了一场风暴。

网友纷纷站出来指责孟曼误导不懂农事的观众。 “锄地”不能理解为“播种”的过程。显然应该理解为清除幼苗旁边的杂草。

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孟曼的说法有依据吗?事实上是有的。对于这种“锄地”的正确解释,学者们其实很多年前就已经研究过了。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关于种植谷物的部分曾提到“锄地不宜劳累,周而复始,不因无草而停”。唐代《四时纂要》云:“天河:草长半寸,锄一次”。

这就是说,种庄稼的时候,要除草,不要怕锄地次数太多,绕来绕去,勤快地把“和”旁边的杂草拔掉。即使没有杂草,这项工作也不应该停止。应经常翻土,使其松动。这项工作将在“草”长到半英寸时开始。

由此看来,“锄地”的真正含义当然不是指“播种”,而是指包括“锄地”、“翻土”在内的一系列有利于种植的农业活动。

一、“锄禾”锄的是“粟”

李绅的《悯农二首》其实是一个整体。以前我们学的时候,只学了“一”,不知道“一”。

李绅在《一》第一句中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这实际上说明了农民种植的作物不是南方的水稻,而是玉米。

小米在宋以前一直是北方的主食。小米去掉壳后现在就叫小米了。至少在唐朝之前,“锄地”已经是北方独有的农业术语。它并不是李绅一时兴起或为了“补诗韵”而创造的。

所以“禾”就是“粟”的意思,“粟”就是生长在旱地上的。因此,当其边缘出现杂草时,必须及时清除,以免杂草与其争夺养分。当没有杂草时,要经常松土,让空气和雨水渗透进去,让其根部生长良好。

贾思勰认为,“锄地”要多勤,除草要勤,翻土要勤。种植一季小米,至少需要“锄地”十次,才能获得70%至80%的收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夏天的中午,农民们顶着烈日去“锄地”。

夏季天气干燥,更何况北方雨水还少。为了让秧苗长得好,农民只需时时松土,适当浇水,就能保证其健康生长。

另外,还有人认为“锄”的含义应包含“除间伐”。播种农作物时,它们是排列有序的,但人工播种时,难免会出现农作物过多的情况。许多秧苗挤在一处,不利于生长,所以有时会锄掉一些多余的秧苗。

“锄地之日正午”中的“锄”字是什么意思?孟曼教授因此差点翻车

因此,“锄地”可以定义为:为了保证“草苗”的健康生长,进行包括“锄草”、“松土”、“去苗”、“浇水施肥”的过程。一系列的辅助动作。

二、断章取义的“网友们”

我打开《中国诗词大会》,看了很多遍第五季第二场的视频。我从来没有听孟曼说过“播种”这个词。她一直说的就是:“农民种植庄稼的过程。”

显然,无论是“锄草”、“除草”、修剪多余的秧苗,甚至是施肥,都属于“种植过程”的范畴。因此,说孟曼误导了不懂农事的观众,那是“没有击中目标”。

孟曼在《百家讲坛》成名后,来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自此之后,争议不断。

在我的记忆中,她曾经出版过一本解读唐诗的书,将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的愉悦心情比作火锅。在解读《乌衣巷》时,他运用了“阶级思维”,因此遭到网络上的接二连三的“轰炸”。

不过,有句话叫“诗无意义”。诗歌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激发人们联想、感动人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能在诗歌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因此,不能因为孟曼的解释与你所研究的或你自己理解的不同,就批评她胡说八道。

而在对《悯农》这首诗的解读中,孟曼并没有“误导”任何人,因为她从来没有说过“锄地”就是“播种”。

我们回到《悯农》涉及的农业术语。当今中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两年前,两名网友在某知名论坛上发生争吵。一位网友表示,“中国有八亿农民”,立即遭到对方嘲讽。

围观的人也跳出来说:你确定今天中国还有八亿农民吗?我身边的农民都进城了。

截至2018年,中国登记农民数量已降至5.6亿人。在134亿人口中,大多数人居住在城市。很多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从未见过真正的农田,更不熟悉农业种植的相关流程,所以没有听说过农业术语也很正常。

李绅的《悯农二首》是唐代一首用通俗语言反映农业社会现实的诗。然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再是过去传统的农业社会了。尽管今天的人们仍然对诗中“同情农民”的思想感到非常震撼,但不产生隔阂,不了解其中的细节是很难的。

结语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如今的中国人,正慢慢成为《论语》中提到的那种“四肢不能劳作,五谷不能分离”的“新人类”。然而,这并不完全是由于我们的懒惰。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