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头有三种解释,上尾有三种解释。
一、晚节渐于诗律细
《杜诗详注》 提到杜甫的一百多首七韵诗中,只有四首有上下分的问题:
李田生辰:少陵齐鲁诗160首,但其中有四首是叠斜字,如《江村》。这首诗将“举”与“无”连用。按照他原版的“多种疾病需要药物”,他写道“幸有一位老朋友”。 “鲁米”,玉句二字不重合。《江上值水》 这首诗使用了“兴”和“刁”两个词。按黄河本,“有关衰老的诗是浑满行”写成“有关衰老的诗是浑满语”,“喻调”二字并不重叠。《秋兴》 这首诗用了“月”和“黑”两个字。按黄河版本,“织女丝线在虚月夜”是“织女丝丝在虚月夜”,“黑”字不重叠。可见“晚节在诗的韵律上渐趋细”,诗末诸斜音互不冲突。
李天生指出了清末清初的李寅都。他的统计数据不是很准确,但他所表达的意义值得我们关注。
李寅都说杜甫“诗末渐细”,反映出杜甫在诗中没有犯上下端的问题。他举了四个例子,说杜甫的160首七韵诗中只有4首患有上末病。
但这四首歌都有不同的版本。根据另一个版本,它不会遇到Uebi 的问题。例如《江村》:
清江拥抱着村庄,长霞河村却静悄悄的。
离去后堂内燕子,水中鸥近。
老太太画纸做棋,孩子敲针做鱼钩。
一切疾病都需要药物,渺小的身体还需要什么呢?
“局”和“吾”都是入声字,造成上下端的问题。不过,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第五句是:“幸有老友,共露米”。上声弥,下声伍,避上端。
因此,李寅都认为,杜甫可能对这首诗进行了修改,即“幸有故友分露米”为最终版本,这个版本避免了上端。
因此,他认为杜甫“晚年诗词韵律渐精”的美誉是当之无愧的。
至于上尾,则是沉约八病之一。八病中,平头、上尾是写律诗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但对于平头平尾却有不同的解释。
邱兆敖在《杜诗详注》中阐述了这些不同的解释。
二、三种上尾
1.《文经秘府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解释
所谓上末字,上句末字和下句末字,均用平声。韵虽不同,音同,违上端。比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空平浮云”,建筑与天空同调。又如“院里有石榴,绿叶开满红花”。榴莲和荣耀也是同调。《杜诗详注》
这个解释来自空海《文镜秘府论》对沉约八病的解释。
如果第一行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第二行最后一个字也是平声,但不押韵,就是扁头病。
在格律诗中,第一行押韵,所以它不是平的。第三、五、七句均以斜声结尾,故不平。可见韵律诗的出现完全符合这种平头法则。
2. 每隔一个句子的开头和结尾
另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和三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连用,声音相同,也是最后一个字。比如古诗“远方来客留书,上篇思相思,下篇思别”,来和思都是平静的声音。又如“新作七万素,明如霜雪,斩成相思扇,重逢如秋月”。苏、扇皆无声,亦侵犯上尾。
就是在齐鲁,如杜诗“春酒杯厚琥珀薄”、“误疑草堂入江脚”,都与同音有关。王维诗《行新风树救人》、《闻甘泉可献诗》,两音同韵,皆违上端。《杜诗详注》
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三句和第五句,第五句和第七句,如果同音,也是末末。比如王伟的齐鲁《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汉主出宫,上露台,夕阳铺满了半边秦川河。青山红旗簇拥,碧水清流自玉皇宫。新丰树里的行人打猎骑马返回小园城。闻甘泉可献福,知紫云独有才。
杜、赋,皆去声。这是上尾巴。这就是第一部李寅都提到的杜甫四头四尾的现象。
3.双脚和上尾叠放
又如杜《秋兴》的诗“西望王母下瑶池,东紫气满函馆,云动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首”。鳞片可以识别圣面。”太后、含官、宫范、盛的“面”字都在句末,难免与上端重叠、违和。《杜诗详注》
这种上尾与前两种不同。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四平头很相似(四个句子的开头相同),这里的例子就是句子的结尾。《杜诗详注》 一个例子是杜甫的《秋兴》之一:
鱼龙孤寂,秋江寒意,故乡思念万千。蓬莱宫临南山,金干露达汉。西望瑶池,【王母娘娘】降临,东望东方,紫气满【含关】。云动雉尾开【宫扇】,日轮龙鳞认【圣面】。
三、三种平头
1.句首与平头同音
所谓平头人,第一句二字与第二句二字同音,如古诗“今日好宴,难言欢喜”。 ”今天的欢乐同声,日本和音乐同声。这是平头。又如“朝云暗,夜景暗,夜丹池雪飞”。《杜诗详注》
2.句子第一个词的结构相同
又如周王的赞诗:“高箱云母光,壮马头饰。单衣火布覆,利剑水珠成。” ”四句话重叠着四个物体,每个物体都有一个虚实的字面,也有一个平头。还。《杜诗详注》
《北周王褒》《日出东南隅行》中,“高箱、壮马、单衣、利剑”四字都是积极的短语。第一个词是修饰语:高、强、单一、强大。第二个字是中心字:箱、马、衣、剑。
3. 在句首介绍人名
又如杜贽的诗“伊之为妾,鲁王在竿上干,伊吾为困商,宁齐叹牛,食于牢门,淮阴饥不食”。是指古人,都在句首,也是平头。还。《杜诗详注》
其实这种类型和第二种类似。句子的大写字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里的例子是汉末三国诗人杜植《赠毌丘俭诗》,但在写韵律诗时要多注意避免。
我们现在所说的平头包括第二个和第三个现象。
结束语
前人评价杜甫“晚诗愈精”,说明杜甫越来越注意避免各种诗病。
关于四平头和句末的问题,其实都是说写诗时要注意变化,避免雷同。
【有平头三种,上尾三种。邱兆敖说,杜甫晚年的诗歌逐渐精进。】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真是个有趣的说法!我一直对杜甫晚年的诗歌充满了好奇,总觉得他诗句风格发生了微妙变化。这位作者的分析很有深度,让我更想去深入研究杜甫的诗作,了解这种“平头”、“上尾”的变化背后的原因。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杜甫晚年的诗歌的确有所转变,但仅仅用“平头”、“上尾”来形容似乎有些片面。他晚年经历了很多磨难和痛苦,这些情感体验应该也是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之一。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有趣!我之前没想过要从这种角度来看杜甫的诗歌。或许我们可以结合他的生平故事和历史背景来更全面地理解这种“平头”、“上尾”的变化。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仇兆鳌不愧是位大师,他对杜甫诗歌的解读真是独到之处!我一直很喜欢杜甫晚年的诗篇,那种深沉的意境确实让人触动。作者分析出的“平头”、“上尾”现象,也让我更能体会他的笔锋变化和心理状态呈现。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站不住脚啊。语言风格的变化跟个人年龄、经历有很大关系,不能单凭这种形式来判断杜甫晚年的诗律是否有所下降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 fascinated by Du Fu's late poems, his voice seems to have changed so much, I can really feel the pain and wisdom in his words. I wonder how much these "flat heads" and "up tails" contribute to that feeling?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觉得杜甫的晚年诗歌很有特色。这种分析确实可以让人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 让我对古典诗词研究更加感兴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平头”、“上尾”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抽象啊。能不能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样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思?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我不知道仇兆鳌是怎么把杜甫晚年的诗律归纳成“平头”和“上尾”,但我相信他肯定是有充分的研究依据的。他的观点很有启发性,让我对杜甫诗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种分析有点 skeptical, though I find the study of ancient poetry fascinating. It seems too simplistic to reduce such complex works to just a few stylistic features.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作者提出的观点很有价值, 可以为我们研究杜甫晚年诗歌提供新的视角。 不过, 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具体分析和实例,来佐证作者的论断。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仇兆鳌真是个厉害的人物!他的见解很深刻,让我对杜甫晚年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前只注重作品的内容,现在却开始关注其形式上的变化,这真是一次很好的启发。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真的感受得到杜甫晚年诗歌的变化。或许要深入分析杜甫晚年的生平和环境,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这些“平头”、“上尾”现象背后的原因。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甫晚年的诗歌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他的笔锋变化让我感受到他内心的起伏, 那些“平头”、“上尾”, 或许就是他经历变化后的情感流露。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我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水平有限,但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分析思路的严谨性和独特之处。希望能看到更多类似的文章,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文学瑰宝!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用更现代的审美眼光来解读杜甫晚年的诗歌,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平头”、“上尾”这种分析方式。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分析得非常透彻,让我对杜甫晚年的诗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的观点也让我意识到,解读诗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結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